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與傳承策略

時間:2022-03-26 09:57:16

導語: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與傳承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與傳承策略

摘要:結合黑龍江本土情況,立足于文化保護與傳承角度,探索傳統村落如何抵御現代化的沖擊,并提出傳統村落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黑龍江;傳統村落;文化保護;傳承

1傳統村落

“傳統村落”一直以來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通常“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古村落”比較接近“傳統村落”的意思,這些地方的建筑遺產和文物傳統能比較完整地反映某一歷史時期的民族風情、傳統習俗和地域特色。從自然價值上,自然保護區、風景區、小鄉村都被列為保護范圍。從人文價值上,一些歷史文物傳統古跡、歷史小鄉村及歷史小城鎮都在保護范圍內。

2傳統村落的存在價值

所謂傳統村落,一般是指在民國以前即建村,具有一定的歷史傳承,建筑風貌能夠較好地保存下來,有其獨特的民俗風氣,并至今仍在為人們所使用的村落。傳統村落被稱為“民間收藏的國寶”,一個小小的村落其實也是一個地區鄉村生活、文化的活的載體。

3傳統村落的保護現狀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村是我國社會構成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豐富多樣的自然條件和歷史文化,使我國五湖四海的村落千姿百態、風情各異,同時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地域性文化和充滿當地民族特色的村落建筑,“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是我國村落文化多樣性的真實寫照。如何在現代化城市建設中處理好“新”與“舊”的關系,保護與傳承民族文化的根脈問題日益突出。

4傳統村落與傳統文化

4.1中國文化本源。從廣義上看,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中國文化是全體華夏子孫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過程,從新石器時代開始農耕文明產生,在幾千年的發展和進化中,創造并積累了一系列具有中國文化價值的文化體系,影響著華夏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及社會行為準則。文化可以理解為族群共同認可的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又是無數的行為組成的。自新石器時代農耕行為和農耕文化的產生,中國人以農耕行為為本源的“衣、食、住、行、想”的生活方式和哲學思想逐步確立。農耕文明是中國文化的本源,是中國文化的內在基因。同時以“衣、食、住、行、想”為發源點的生活和思考方式在后來的發展中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文化特色,如迥然不同的民族服裝,多種多樣的華夏美食,居住地的選址講究和不同風格的建筑,不同的民間文化和風俗習慣及多元化的宗教信仰。行為決定文化,中國的農耕行為產生具有中國特色的農耕文化。4.2傳統村落與文化。傳承傳統村落就像一個“容器”,承載著農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承載著我國的傳統文化,是孕育我國農耕文明的溫床,是我國重要的物質和非物質遺產。傳統村落是前人的智慧和自然環境的交融,是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下營造的,能夠體現我國傳統文化的空間形態,是祖先傳統文化的人居智慧。第一,村落的選址智慧。我國祖先遵循天人合一、順勢而為的生存觀念,村落選址一般都在傍鄰小河的臺地、丘陵等水位較高的地方。第二,村落的建筑智慧。傳統村落能經受住歲月的侵蝕,數百年不衰,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能養一方建筑。房子猶如當地培育出來的生命,祖先在搭建房子時,都是就地取材,這樣建筑才會與當地的水土吻合,與當地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形成每一個傳統村落獨有的地域特色。

5黑龍江省傳統村落的保護措施

5.1夯實基礎,大力建設。“四大體系”2005年國務院確立“文化遺產日”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先后命名了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頒布并先后公布六批名村名鎮名錄,對“保存文物特別豐富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紀念意義的、能較完整地反映一些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鎮和村”進行保護和管理。在國家引導和社會力量參與下,一些名勝古跡、傳統村落成為旅游熱點,相關產業快速發展,成為當地經濟發展主要支撐。一些傳統風俗、技藝喚起人們濃烈興趣,成功轉化為新興產業,產生經濟效益,造福一方水土。逐步建立資源、名錄、傳承人、傳承基地四大體系,搭建非遺保護整體框架。一是完善非遺資源普查體系,在非遺普查的基礎上,查漏補缺,并整理挖掘重點項目,爭取每年挖掘包裝一個好項目。二是搭建四級名錄體系,完善國家、省、市、縣四級體系,爭取有價值的非遺項目。三是搭建代表性傳承人四級體系,完善傳承人梯隊,培養一批年輕傳承人。四是擴大非遺傳承基地建設,立足現有的傳承基地積極開展傳習活動,新建一批非遺傳承基地。5.2統籌協調,大力落實。“四大保障”逐步落實政策、組織、設施、資金四大保障,建筑非遺保護強力后盾。一是落實政策保障,從政策制度上保證非遺保護工作的正常、有序開展。二是完善組織保障,成立非遺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組建非遺保護工作專家庫。三是強化設施保障,以縣非遺館為龍頭,鄉鎮非遺展陳室為輻射,搭建非遺展演展示平臺。四是確保資金保障,加強資金的使用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5.3創造傳承,大力推動。“四項機制”逐步構建培訓、宣傳、展示、創新四項機制,推動非遺保護新發展。一是積極組織開展培訓,設立免費開放課程,吸引廣大群眾加入非遺保護與傳承隊伍。二是廣泛開展宣傳,利用新聞媒體、互聯網等手段,擴大非遺保護的影響力。三是群策群力開展展示活動,與鄉村文化禮堂相結合,推進鄉村展示館建設。5.4全面發展,大力構筑“四大保護”。一是搶救性保護,爭取將更多有價值的非遺項目納入保護名錄,針對瀕危項目按實際情況進行搶救性保護。二是整體性保護,從單一性的項目保護走向全社會的整體性保護,逐步建立起科學的保護體系。三是生產性保護,以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村落為基礎,以特色文化產業為抓手,多層次多角度地將非遺項目與文化旅游相結合。四是日常性保護,將非遺保護融入日常生活,成為全民共識,使非遺保護成為文化自覺。5.5注重黑龍江農村傳統民俗文化的有效傳承。采取有效手段和保護措施保護傳統文化的多樣性,特別是“活保護”措施。搭建非遺傳承基地,如在佳木斯街津口赫哲民族鄉建立魚皮文化傳承基地,向社會推廣相關文化知識,使更多人了解赫哲族文化,學習制作赫哲族工藝品。開發網站及手機APP軟件,加強城市與鄉村的聯系,開展魚皮制作體驗、演示活動,宣傳黑龍江傳統民俗文化,提高知名度。

6結語

通過對黑龍江省傳統村落及其周邊環境的綜合規劃,在原有村落結構的基礎上,修補保護典型景觀,盡量保持傳統建筑的“原汁原味”,大力發展旅游事業,將建筑文物型旅游和民俗風情型旅游有機結合,注重游客的參與體驗,真正做到將傳統村落的保護和開發相結合。

參考文獻:

[1]陳虹.試談文化空間的概念與內涵[J].文物世界,2016,(01):44-47.

[2]張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空間保護[J].青海社會科學,2016,(01):33-37.

[3]張曉萍,李鑫.基于文化空間理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化生存實踐[J].學術探索,2016,(06):105-109.

[4]向云駒.論“文化空間”[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6,(13):81-88.

[5]平鋒.生態博物館的文化遺產保護理念與基本原則———以貴州梭嘎生態博物館為例[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6,(03):133-137.

[6]魏成.路在何方———“空巢”傳統村落保護的困境與策略性方向[J].南方建筑,2016,(04):21-24.

[7]傅孫萍.傳統村落在美麗泉州建設中的保護發展[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6,(09):20-21.

[8]劉葉.基于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的傳統村落保護規劃研究———以沈陽市沈北新區石佛寺錫伯族傳統村落為例[J].科技與企業,2016,(08):65.

作者:張劍鋒 李 巖 孟 杰 張 夢 單位:黑龍江東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