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與發展探討

時間:2022-09-28 06:14:28

導語: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與發展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與發展探討

摘要:傳統村落是古老農耕文明的結晶和中華民族的精神源泉,在長期的歷史變革和發展中凝結了歷史的記憶,反映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同時蘊藏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特質和積淀著幾千年來特有的民風、民俗。隨著社會變革的不斷發展,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不斷推進,許多傳統村落正面臨著被破壞或消亡的處境,在村落消失的同時隨之而消失的是該地區特有的民俗、建筑結構、村落景觀以及特定的歷史意義。加強傳統村落的保護和建設已經迫在眉睫,本文通過從文化生態領域研究傳統村落的文化特技及價值來喚醒對傳統村落的保護意識,從而加強村落地區的規劃和引導,實現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文化生態學;傳統村落;保護機制

一、引言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國家,我國地域廣袤,人口眾多,隨著歷史的沿革,不同氣候、水文、地貌等環境的影響,造就了很多不同風土人情的傳統村落,不同的村落其選址形式、建筑特色、民風民俗、生活習慣都大不一樣,在這些各具特色的村落里蘊藏著十分豐富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文化研究價值、歷史研究價值以及景觀價值都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傳統村落的保護機制以及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探討值得我們花心思去研究。各民族不同的風俗文化正是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的體現,正是因為民族文化的多樣性造就了人類智慧、人類文化的寶庫,是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和動力,沒有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就會失去文明發展的創造力和原動力。因此作為不同風俗文化的源泉,傳統村落的保護需要立足于當地的文化特點,從文化價值的保護和發展出發,尊重當地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來制訂和實施相關保護機制,積極搶修、修繕保存良好的村落建筑結構維持村落景觀的觀賞性。促使文化的適應功能和經濟利益的協調發展,促進文化發展和環境自我修復的協調發展,立足于村落文化保護的基礎上改善經濟發展水平。本文依據古村落保護的現狀、問題出發,實地考察分析,總結經驗提出行之有效的保護傳統村落的相關建議,促進傳統村落文化價值的保護研究。

二、文化生態概述及理解

“文化生態”是由美國人類學家斯圖爾德在《文化變遷理論》一書中率先提出的,在20世紀90年代引入我國,先后被引入到多個研究領域,這一概念引入到我國已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但是學術界對于文化生態的理解仍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它是由一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諸多文化要素構成的文化生態體系,是一個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文化概念。對于其理解主要有三個主流的認識:

(1)文化的生態,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承認其客觀存在的自然環境并加以利用來服務于文化,同時文化的發展適應于自然環境的存在;

(2)生態的文化,將自然環境作為主體,認為客觀的特定自然環境必然創造相應的特色文化;(3)文化和生態,其認為人類在創造文化的同時兼顧生態背景的發展,在文化和生態二者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來協調其發展。三種理念存在傳統村落保護工作中同時被適用,但在實際工作中卻無法真正貫徹落實,在村落保護的實際困難面前無法建立起系統的、行之有效的文化生態保護模式。從而使得文化生態下的村落保護僅僅局限于喊口號的階段卻無法從本質上實現其目的。就傳統村落文化而言,其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是離不開客觀的自然環境和生態背景的,其文化的造就、村落的選址、建筑的實用性和基本結構都是建立在特定的氣候、水文、地理條件之上的。村落文化的發展過程總是在自然環境的客觀影響下改進和完善的,因此文化之中必然滲入了生態的成分,可以理解為離開這一特定的生態環境,其文化特色是無法獨立存在或者無法生存的。從自然生態背景的角度來說,在文化發展的適應過程中文化的發展也影響了當地生態環境的變化,在人類的影響和作用下致使生態環境和運行方式與純自然的生態背景不同,也就是說生態背景已然滲入了文化的內容。文化與生態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作用。回到傳統村落保護的問題上來,傳統村落的保護也離不開特有的村落文化保護和相適應的自然生態背景的保護。

三、在文化生態方面傳統村落保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現代化和城鎮化的迅速發展,商品經濟空前繁榮,在經濟發展最為迅速的幾年,人們沒有意識到傳統村落存在的重要性,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對村落傳統文化破壞比較嚴重,一些珍貴的村落古建筑遭到損壞或者年久失修缺乏維護,地方政府在舊村改造、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追求現代化城市布局或規劃理念差異導致原先的古村落選址以及布局都遭受破壞。另一方面傳統地方特色、民俗習慣、傳統工藝也因為現代化科技的發展,生活方式的轉變而遭受失傳或破壞。現階段傳統村落保護過程中仍然無法避免繼續被破壞的問題,導致問題的存在是多方面的,大多體現出以下問題。

(一)傳統村落文化保護意識薄弱

受思想的局限性,當地村民沒有保護傳統村落文化的意識,大多數人認為傳統村落的存在是貧窮落后的象征,不愿意在舊事物上花費過多的心思,也由于經濟水平有限對村落建筑的毀壞缺乏修繕和改造。當地政府對傳統村落文化的價值認識不足,在村落發展過程中過分重視眼前利益,大肆開發利用村落資源,對村落的發展沒有合理完整、科學性的規劃,而忽視村落文化在物質和非物質文化以及旅游價值方面的長遠利益。此外由于改革開放的迅速發展和信息化的普及,外來文化、西方文化等生活習慣的滲入,出現盲目崇拜和跟風的現象,導致鄉村特色、地方特色的民俗習慣和生活方式遭受打擊。受以上因素影響村落文化正在不斷地被破壞或損失,由于缺乏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無論是村落布局、建筑特色還是民俗文化生活習慣等均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保護。

(二)結構調整、生活方式轉變以及農村建設等方面均

對傳統村落文化造成嚴重的沖擊隨著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經濟利益的驅使以及教育水平、生活方式的差異性,導致多數年輕人外出打工或者遷移成為趨勢。村落人口比例失調,老齡化嚴重,隨之村落的基礎建設、傳統建筑因缺少維護而破敗不堪,歷史文化的延續無法得到保障。大多數因傳統村落人口稀少,產業凋敝,缺少了往日的生機。另一方面政府組織的新農村改建、舊城改造以及為了便于加強管理而合并村落等政策的實施也是傳統村落遭受打擊或減少的主要因素。在大肆開發利用土地資源過程中導致傳統村落急劇減少。此外隨著社會的變革,現代化科技的發達也致使傳統文化、傳統技藝遭到遺棄和失傳。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任由其衰敗失落,這對于傳統村落選址布局特點、建筑風格、文化特色和傳統技藝等方面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三)對傳統村落文化的保護相對滯后和缺乏科學系統的保護機制

由于對傳統村落的價值認識不夠,致使政府和當地民眾對傳統村落的保護相對滯后,很多地方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鑒于傳統村落的不斷流失和旅游事業的興盛,當地政府以及相關部門開始展開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工作,但由于傳統村落一般存在于相對欠發達地區,在村落的保護上顯得力不從心。因此對傳統村落文化的保護局限于物質層面的保護,如對建筑、祠堂、牌坊、長廊等建筑的修繕上,有的地區為了打造村落旅游甚至把居民遷出,僅對建筑強加保護,這無疑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不僅不利于傳統村落的保護,還破壞了原有的人文、宗族和生態背景和諧相處方式,也對民風、民俗、傳統技藝的傳承毫無益處。因此在傳統村落文化保護上,缺乏在生態學基礎上的科學有效的保護機制。

四、傳統村落文化生態的保護發展探討

傳統村落的保護必須要從文化生態角度出發,建立行之有效的科學保護模式,把保護重點放在傳統民俗、民風文化的傳承和當地文化生態背景的協調發展上來,賦予傳統村落現代化的活力,使其在新時代仍然可持續性地運行開來。

(一)加強村落文化保護意識,加強規劃引領

強化村落文化保護意識,首先要強化當地政府以及村民對自身珍貴村落文化價值的認識。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切實轉變觀念,對于村落民宅等建筑保護,維持其原有的布局風格,保持其和原有的生態背景協調相處。加大村落的基礎設施、教育經濟水平的建設,利用文化優勢創造經濟價值,讓村民看到切實利益,有利于村民回流,從而原生態地保護和維護原有的民俗、民風以及文化風情。同時制定嚴格、科學的保護機制,對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提出明確的管理和保護條例。在用地、建設上深入研究當地文化生態的平衡性,遵循自然規律合理引導建設,形成政府引導、專家評審論證、村民參與建設的有效保護機制。

(二)營造原生態文化習俗,重視文化傳承

傳統村落文化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其古老的布局結構和建筑風格,更多的是幾百年來形成的特有的民俗、民風和傳統民間技藝。在文化保護過程中要利用良好的民俗習慣深度挖掘和發展當地特有的活文化,如:風土人情、民俗活動、故事傳說、民間技術等。把流傳下來的村落活文化保護好、維持好、發展好。村落作為幾百年來文化創造和傳承的載體,事實證明在這個系統中每一個文化要素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時也只有這個原生態的系統不遭受破壞,其才有能力把活文化繼續傳承下去,因此要重視營造良好的村落文化氛圍,保護其文化傳承的渠道和方式。維持村落的人文和宗族關系,保留傳統的生活方式,挖掘傳統文化的價值,讓傳統文化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去,這樣才更加有利于活文化的傳承。

(三)合理保護村落村民、土地、歷史、景觀、生產方式,促進文化生態可持續發展

村落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必須是以活態保護和傳承的方式延續,只有其文化經濟可持續發展才能使文化保護實至名歸。村民作為村落的組成者,也是傳統村落文化的創造者和擁有者,在村落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上處于主體部位。村落的保護要在村民的基礎上設立保護機制,深入了解他們需要什么、擅長什么、向往什么,從而創造適應他們的經濟主體,充分發揮村民的智慧和能力來保護好自己的家園。同時要深入了解村落土地的布局、歷史的發展進程、流傳下來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構建的旅游景觀布局情況,尊重其文化生態的自然規律,維持其與文化風俗、生態背景的協調發展。在維持原生態村落文化的基礎上,賦予其現代化的活力,促進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

五、結語

傳統村落是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包羅萬象的村落文化造就了豐富飽滿的中華文化。其濃縮了大量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是幾百年來歷史留下來的珍貴財富。村落文化的保護意義非凡,但并非一日之功,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和研究,顯然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張勃.傳統村落與鄉愁的緩釋——關于當前保護傳統村落正當性和方法的思考[J].民間文化論壇,2015(02).

[2]童成林.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策略探討[J].建筑與文化,2014(02).

[3]徐虹,韓靜.共享發展視角下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利用——基于原居民與游客價值的對策研究[J].未來與發展.2017(03)

[4]李強紅.傳統村落原真性保留問題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7(18).

[5]吳合顯.文化生態視野下的傳統村落保護研究[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7(01).

[6]楊庭碩,楊曾輝.樹立正確的“文化生態”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基[J].思想戰線,2015(04).

作者:李方聯 單位: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