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列展覽保護鄉村歷史文化探析
時間:2022-07-04 03:47:17
導語:陳列展覽保護鄉村歷史文化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梳理文化資源優勢
廣東省肇慶市坑尾村,位于肇慶高要區白土鎮,常住人口600余人,田園風光優美,古韻遺風別致。坑尾北宋時期既已開村,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村中的祠堂、古宅、巷道等古建筑,都保存得十分完好,是一處有著典型嶺南建筑風格的古村落。我們通過實地考察、采訪當地村民,并參考《高要縣志》《黎氏族譜》等典籍,對坑尾村文化資源進行了梳理,并歸納出家風家訓文化、名人文化、節慶民俗文化、古建筑文化等坑尾村特色文化,現分述如下:1.1家風家訓文化注重家風家訓的傳承是坑尾村的一大亮點。優良家風家訓的傳承,培養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族人,自北宋開村以來,坑尾村人承載著優秀傳統,定家規,立民約,詩禮傳家,以文振聲,人才輩出。根據《高要縣志》不完全統計,自元朝開始,從坑尾村走出去或有淵源關系的名人名家共有33位之多。曾出現過“父子八貢”的科舉盛世,培育出“西江首富”這樣的商界巨子,著名的國畫大師黎雄才也是從該村走出。1.2名人文化坑尾村是嶺南畫派著名代表人物黎雄才的故里,嶺南畫派國畫大師黎雄才的祖屋隱藏在坑尾村古建筑群里。黎雄才,當代國畫家、美術教育家,嶺南畫派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擅長巨幅山水畫,精于花鳥草蟲,畫作氣勢渾厚,自具風貌,被評論界稱為“黎家山水”。三十年代初作品《瀟湘夜雨》榮獲比利時國際博覽會金獎,2001年7月獲中國文聯和中國美術家協會授予第一屆“金彩獎”,是國畫界獲得這一獎項第一人。他平易近人,還經常接濟貧苦鄉里。1.3節慶民俗文化村民秉承“耕讀傳家,經史名世”的祖訓,幾百年來文脈不衰、名人輩出,在各個領域取得了不凡成就,同時也創造了豐富多彩又別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今天,這里依然保存著比較完整的傳統節日、禮儀、民俗、民間工藝等嶺南文化遺產體系,較為突出的是祖屋與門樓文化、酒堂文化、舞獅文化、婚喪民俗文化、宗祠及宗族文化、高廟及社神(奉香節)文化等。其中奉香節發源于坑尾村,是坑尾村最具特色的一個節慶活動,在高要區也有廣泛的影響。奉香節是供奉香神的意思,關于奉香節的起源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幾百年前,包括坑尾村在內的附近幾個村落發生了一次大瘟疫,死了很多人。村子里的一位無名高人懂得醫學知識,將香樹枝采摘下來焚燒,樹枝燒起來的煙霧很快驅除了瘟疫,挽救了村民的生命。幾個村子的村民為了感謝這位無名高人,每年相約在“救命香樹”旁祭拜。后來坑尾村一個名叫黎秋全的人發動附近的村民在香樹旁邊建一座高廟來供奉無名高人,得到了村民的支持,白土高廟就這樣被建立起來。1.4古建筑文化坑尾村有保留十分完好的明、清建筑,30余棟中國傳統遞進式的大屋橫直有序地順坑而建,形成了一個古色古香的嶺南建筑群,極具文化韻味。明末至清代中期,是坑尾村最鼎盛的時代。當時有些人取得功名,成為達官顯貴,告老隱退回歸坑尾村;有些人取仕不成,外出經商,成為巨賈,衣錦還鄉。使得大量的官邸、商宅、民居、祠堂、石橋、文化建筑開始興建。這些建筑,有一部分如今還在發揮著它們的使用功能,如有些房子還有人居住,較好地承載了嶺南建筑文化。坑尾村的屋子,多用紅砂巖做地基,墻壁稱為金鑲玉(外層是青磚,兩層青磚中間夾著泥磚),房屋冬暖夏涼,屋內干爽,不易潮濕。民宅都設有天井,采用的是嶺南建筑特色———四水歸一式的處理方法,四面屋頂坡度向內部傾斜,雨水歸于建筑內部的天井收集,意為聚氣斂財。這樣的設計既牢固又防潮,直至現在這些排水系統仍在使用。
2展覽展館
根據坑尾村的文化資源特色,我們共設有5個展館:分別是高要家訓館、坑尾村家訓館、怡和堂書院展館、黎雄才故居展館、生產隊隊部展館。第一展館為高要家訓館,依托郎官第和附近一所清代民居建成兩個展廳,以坑尾黎氏家訓家風為點引出整個高要區的家風家訓文化。主要展示高要自古耕讀傳家的優良傳統,及人們注重傳承家庭美德,形成良好的家訓家風,培育出以陳希遷、吳大遒、蘇廷魁、鄧兆祥、余漢謀、梁寒操、黎雄才等為代表的一批批杰出人士。選擇郎官第作為家風家訓館,是因為這間大宅曾經出現過“父子八貢”的科舉輝煌。八人一同授封為“貢生”,“一父七子八貢生”傳為朝野佳話,成為名門望族。現在其祖堂“郎官第”內還有當時朝廷御賜的“父子明經”“父子八貢”的牌匾,文風鼎盛,書香飄逸,與耕讀傳家風的展覽內容非常契合。郎官第作為第一展廳,主要展示高要區人口較多的21姓氏家訓、高要民風民俗風情和奇特的古村落建筑文化。以坑尾村黎氏家訓為點引出高要區21個姓氏的家訓,展示家風家訓影響下的民風民情,使展覽內容更為豐富,也增強了展覽的效果。清代民居為第二展廳,主要展示高要耕讀傳家的民俗風情。利用清代民宅建筑布局,分別設置了廳堂場景、婚房場景、彌月房場景、私塾場景、廚房場景等,形象展示清代嶺南新婚風俗、彌月風俗等特色風俗和飲食、教育等情況。第二展館為坑尾村家訓館,以坑尾村黎氏家訓為中心,以坑尾村歷史變遷為線索,利用文獻、歷史照片、名人故事和民俗風情等材料,展示該村在家訓的熏陶下,重教勤耕,誠信尚禮,和諧相處的良好村風。第三展館為怡和堂書院展館。清乾隆年間,黎若鵬回高要做知縣時,鼓勵坑尾村集資辦學,告誡村民要秉承勤學苦讀之風,詩書傳家。在他的大力支持下,建成第一所私塾學校,雖然經過風雨洗滌,但仍保存完好。展覽依托坑尾村清代私塾,在盡量保留原貌的情況下,復原清代私塾場景,使它成為村民學習、創作的場所。既學習傳統儒家經典學說,也學習當代管理、技術等學問。做人仁義禮智信,修身溫良恭儉讓,學一技之長為社會服務。也為參觀者如中小學生提供了一個實踐教育的空間。第四展館為雄才故居展館。展示黎雄才的童年、青年、藝術成長、藝術成就和為人處世哲學的全過程,讓人們了解黎氏后人在家訓教育下,奮發圖強,銳意進取,勇攀新高的精神風貌。第五展館為生產隊隊部展館。生產隊部是特定年代的記憶,改革開放后很多地方已不存在,但坑尾村仍保留著一間完整的生產隊部。展覽恢復了70年代的布局擺設,展示20世紀50至70年代的生產生活用品,讓人們穿越時空感受到當時的歷史文化。
3啟發
坑尾村的保護實踐,我們也得到一些啟發,利用陳展保護鄉村歷史文化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實施時如果考慮以下方式,會取得比較不錯的效果。(1)保護與開發相結合,保護的前提下有序開發。辦展是為了保護和傳承,辦展的前提必須是保護。坑尾自北宋開村,至今已近千年的歷史,民俗文化豐富而有特色,讓這些優秀的文化得以保護和發揚,是我們辦展始終堅持的前提。(2)原生態陳展,保護原真性。展覽由始至終堅守了原真性原則,對古村落采取最少干預,保持古村落原始風貌,村民生活不受展覽影響,而是成了展覽的一部分;以村落傳統建筑作為展館,是保護傳統建筑的有效方式。(3)抓住村落的核心文化進行展示,突出特色。提取出當地文化的最核心的要素,進行展示,才能辦出特色,才能保持長久的生命力。坑尾村諸多文化資源中,我們把家風家訓作為最核心的內容,各個展館的布置都是圍繞家風家訓展開,收到了良好效果。(4)以小見大。展覽規模不盲目求大,小中見大,接地氣,風格雅俗共賞,平凡中見真諦,給人親切之感,易于接受。(5)與鄉村旅游和當地經濟發展相結合。提取家訓家風價值及影響,融于古村落景象之中,讓游客在旅游休閑時自得一份沉甸甸的心得收獲。
參考文獻
[1]高要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高要縣志[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
[2]肇慶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肇慶市志[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
[3]徐紅罡,萬小娟,范曉君.從“原真性”實踐反思中國遺產保護———以宏村為例[J].人文地理,2012,27(1):107-112.
[4]彭璐璐,彭賓.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解析[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8(10):54-56.
作者:徐義偉 單位:肇慶市包公文化博物館
- 上一篇:檔案資源對文化建設的作用
- 下一篇: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與保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