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交互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的應用

時間:2022-03-26 04:59:37

導語:數字化交互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數字化交互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的應用

摘要:大多數文化遺產歷經百年來的發展,充分體現了一個區域內極具特色化的民間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等,具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已經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當今時代文化事業的發展。為確保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效性的提升,本文提出要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加入數字化交互技術,以技術的力量來為文化遺產保護增添動力支持。

關鍵詞:數字化交互技術;文化遺產保護;應用

一、數字化交互技術概述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變革與發展,數字化交互技術逐漸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并隨著網絡時代的不斷發展而在技術方面日漸成熟。與此同時,由于數字化交互技術涵蓋了計算機仿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傳感技術、圖形技術等,在多種先進信息技術一體化綜合效應的發揮作用下,極大的促進了多維化、交互性信息環境的構建。當前隨著數字化交互技術作用范圍的逐漸拓展,數字化交互技術逐漸得到了各個領域專家的關注和認可。從數字化交互技術的特征來看,主要表現為構想性、交互性、沉浸性、感知性幾個不同的方面。其中,構想性指的是所構建的數字交互空間可以引發用戶發散性思維,使其認知范圍得到進一步拓展;交互性指的是在數字化虛擬環境中,用戶能夠通過對物體的操作來獲得如真實環境一般的體驗感;沉浸性指的是通過數字化展示來增強虛擬環境的真實性,使用戶體驗到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沉浸其中;感知性指的是在信息技術的作用下,可以充分感知人的觸覺、聽覺、嗅覺、視覺,并將這些感知作為交互系統構建的重要依據和基礎。

二、文化遺產保護現狀

無論是何種類型的文化遺產都屬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地區經典藝術、技藝的重要代表,在發展過程中不僅積累了豐厚的文化基礎,更深受人們的青睞,擁有著大批的文化受眾。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許多文化遺產發展環境逐漸改變,傳承人逐漸減少,傳承技藝逐漸掉落,原有的傳承發展方式逐漸落后于時展要求,這些都使得文化遺產逐漸走入了生存發展的危機邊緣。隨著近年來傳統文化大復蘇潮流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傳統文化保護的重要意義,并在政府相關部門的主導下制定了以文化遺產保護為主的傳統文化保護工作計劃,在加大對文化遺產保護人力、財力、物力支持力度的基礎上,加大了文化遺產保護監管力度,確保了各項工作得以貫徹到位。與此同時,一些以傳統手工藝、民族特色生活方式、代代相傳的技藝等為代表的文化遺產,其本身的存在就極具脆弱性,極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而阻礙了其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面對此種情況,我國一些地區陸續啟動數字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試點項目,通過對數字化交互技術的運用,來突破人為工作的局限性,在實現對文化遺產信息數字化管理的基礎上,來實現數字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并在虛擬現實的作用下大大豐富了文化遺產展示途徑,為文藝一次韓保護增添了重要的技術動力支持。

三、數字化交互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

(一)情景再現情。景再現是對文化遺產進行傳承和保護的一個重要方面,能夠在真實文化、技藝情景的再現過程中,增進人們對文藝遺產的了解和認識,為人們對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奠定堅實的基礎。數字化交互技術可以在特效技術的運用作用下,通過對文化遺產相關文字、視頻、圖片等資料的充分收集和整理,來在對原有資料進行不斷修復、拼接的過程中,來完成對三維立體空間環境的再造,使觀賞者可以通過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立體化感受文化遺產。(二)數字管理。文化遺產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包含了豐富的信息資料。信息管理是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重要方面,能夠為后續文化遺產價值的開發提供重要的資料依據。然而面臨繁雜的文化遺產信息資料,我們的文化遺產保護人員受自身工作能力的限制,往往表現出力不從心的工作狀態,這導致其無法很好的實現對各種文化遺產項目相關資料的搜集、整理、記錄工作。而數字化交互技術的出現可以在大數據技術的作用下快速的實現對相關資料的分類與整理,并在數據分析技術的應用下使保護人員可以準確的找到需要的資料信息。尤其是在各區域文化遺產保護部門大力建設數據資源庫共享共建情況下,更是對文化遺產資料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三)共享傳播。文化遺產之所以逐漸凋零,除了其在發展方式上逐漸落后于時展,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傳播渠道的逐漸縮小,導致越來越少的人知道文化遺產、了解文化遺產。而數字化交互技術的運用就極大的改善了這一問題,尤其是在以QQ、微信、微博等APP為載體的智能手機移動終端的作用下,更是為文化遺產的廣泛傳播提供了一個較為完整和多樣化的渠道。使更多的普通大眾在不出家門的情況下,就能夠更加方便、快捷的了解文化遺產內容、價值。并且在以新媒體為主的信息傳播渠道內,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文化遺產信息的傳播者和受眾者。這些對于文化遺產信息的傳播而言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有助于文化遺產社會性保護工作的廣泛開展。

參考文獻:

[1]趙中華.數字化交互技術對徽州三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應用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9,36(10):81-82.

[2]趙雙柱,劉曉娜,張婷.數字化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以環縣道情皮影為例[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3(04):66-71.

作者:韓潔 單位: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