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分析

時間:2022-12-13 10:07:47

導語:傳統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分析

摘要: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使我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5000年的保證。絲弦鑼鼓做為我國特有的音樂文化,它的傳承和發展對我國有著極大的意義。

關鍵詞:絲弦鑼鼓;傳統文化;傳承

一、發揚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硬實力上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文化軟實力同樣不容忽視,經濟硬實力是有形的載體,文化軟實力是無形的延伸。十八大以來,我黨提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其中一個自信就是要堅持文化自信。我國是一個有著5000年悠久歷史的國家,優秀的傳統文化自古至今對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國有著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習俗和文化,正是這些優秀的文化融合到一起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即使到了現代社會中,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也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它們不僅僅是我國五千年歷史的證明,更是我國不斷發展前進的動力源泉和基礎。我國堅持走一條所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就要兼顧各個民族的民族特色,保護和傳承各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自信。絲弦鑼鼓作為湖北地區土家族一種特有的樂器,他所承載的是湖北土家族獨特的音樂文化。它融合了各地的文化特色,是我們探索古代歷史文化的線索和依據;它參與了當地居民生活中各種重要的時刻,是當地居民重要的精神寄托;它體現了當地人民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這也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內容。絲弦鑼鼓是我國獨有的音樂文化,它的傳承和發揚能幫助我國更好地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舞臺上展現自身的魅力。

二、絲弦鑼鼓的發源

絲弦鑼鼓是一種古老的傳統吹打樂,多流傳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縣,有著兩百多年的歷史。絲弦鑼鼓以建始縣本地的薅草鑼鼓為基礎,經過吸收曲牌體戲曲,逐漸形成了新的鼓吹樂,后又融合了板腔體的戲劇形式,形成了今天的絲弦鑼鼓。絲弦鑼鼓顧名思義是由絲竹管弦樂器如京胡、京二胡、月琴、嗩吶等和鑼、鼓等打擊樂器共同演奏的音樂。它是土家族音樂與漢族音樂相互交融的產物,體現了土家族人高超的音樂造詣。絲弦鑼鼓最初并不是單純為演湊而生的,建始縣位于鄂西南山區,自古為入蜀門戶,史稱“楚蜀咽喉”,各種文化出川入川,必經此地。建始縣建縣于三國時代吳永安三年,已有1700多年歷史。宋、元、明代皆屬四川夔州府,至清代“改土歸流”,改屬恩施。東連巴東縣,以野三河為界;西接恩施市,以太陽河為界;南鄰鶴峰縣,以長河、茶寮河為界;北與重慶市巫山縣毗連;西北與重慶市奉節、巫山兩縣接壤。版圖狀似蘑菇云,總人口51萬人,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36.72%。2建始屬土家族、苗族聚集區,加之“八山半水分半田”,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得居民們只能依山而生,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之中,但這也造就了融彪悍、淳樸、溫情于一體的山民個性,更造就了他們天人合一的世界觀、豁達的生死觀。通常山里的居民只能以喊話的方式進行溝通,漸漸就演變出“喊歌”這樣形式的民歌,來傳達他們的觀點思想,以及在播種收割前的喜悅。鑼鼓就是隨之產生的,山民們在集體勞作時表演薅草鑼鼓,既是為辛勤勞作的人加油打氣、打消困乏,也可以驅逐山中的野獸,防御野獸的襲擊。建始地處古代巴文化流布區腹地。兩千多年來,荊楚文化、蜀渝文化以及溯江而上的長江中下游各種文化在這里碰撞交融,使得這里的文化呈現以巴土元素為主色調、糅合諸多異地文化元素的復合狀態。絲弦鑼鼓就是始建居民將本地特色的薅草鑼鼓和其他外來文化結合起來的典型代表。

三、始建絲弦鑼鼓的發展現狀

絲弦鑼鼓在古代是當地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不論是慶典、勞作或是祭祀都會有絲弦鑼鼓的演奏,但在現代音樂文化的沖擊下,它的發展并不樂觀。首先,用途縮小。相比起絲弦鑼鼓,現在的年輕一代更傾向于使用現代音樂,因此,絲弦鑼鼓的適用場合越來越少,自古紅白二事是人們最為看重的儀式,但隨著新一代的成長,絲弦鑼鼓越來越少用于紅事,只有在白事中才能占有一席之地。由于缺少相關保護經費,缺少政府、文化部門的引導,民眾不能對絲弦鑼鼓形成正確的認識,目前已形成絲弦鑼鼓只用于白事的固定思維。其次,缺少專業保護。盡管建始縣的非遺保護工作較之其他縣城,起步較早的。到目前為止目前建始縣的非遺項目已經申成功的省級項目有3項,洲級的有7、8項。其中的省級非遺項目為喜花鼓(黃四姐)、絲弦鑼鼓、南鄉鑼鼓(巴東、石門)。建始縣共有34項可申非遺項目,但目前有文字記錄、音頻、視頻資料的僅有11項,目前建始縣2011年出版的《湖北省建始絲弦鑼鼓田野普查資料》現保存于民宗局。雖然已建立了多處掛牌保護傳承基地,且基地配備有各項傳承人,但是無專項保護基金,費用都是由文化局等相關機構劃出經費。文化館于2013年才開始正式接管非遺保護工作,由于實效較晚,而前期也只是做了簡單的收集工作,其他輔助工作很大的一部分缺失,以致于沒有申報成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到現在,才逐步建立了初級數據庫,開始著手非遺保護申請工作。說明對于絲弦鑼鼓的保護缺少了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視,僅僅依靠文化館的力量還尚為薄弱,盡管中央早已下發了相關的保護文件,但有關部門卻未嚴格按國家文件執行,政策傾斜較大。最后,傳承人減少。建始縣內有100多支隊伍,大約有900多人從事絲弦鑼鼓工作。但大部分都為中老年人,極少有年輕人參與絲弦鑼鼓的演奏。盡管文化局有意將建始絲弦鑼鼓排練傳承基地安置在建始縣長梁鄉民族小學,希望可以吸引更多年輕人的加入。但效果并不理想。同時,演湊絲弦鑼鼓的藝人往往薪資較低,又缺乏工作機會。并不能成為謀生的工作,因此極少有年輕人愿意加入。

四、對策與建議

1.借助旅游業宣傳。當前社會,大多數人長期生活在城市中,在空閑時他們更愿意走入大山,感受自然風光,始建地處山區,有著獨特的地理資源,政府應當抓住這一點,大力發展當地旅游業,用旅游品牌帶動絲弦鑼鼓的發展建立建始名牌,可以排演旅游配套的節目,結合景點吸引游客,主打民俗旅游品牌,擴大絲弦鑼鼓影響力,用旅游文化促進音樂文化的發展。同時,人們對于各個民族的文化也有著濃厚的興趣,有關部門可以以此為契機,成立專門的民族博物館,將民俗文化融入旅游產業,不僅能讓人們更好更多的了解民族文化,也能為民族文化爭取到更多發展的空間。2.增強民族音樂創新性。絲弦鑼鼓具有極強的多變性和可塑性,演奏者可以利用這一點,在傳統的絲弦鑼鼓中加入新樂器進行演奏,融入新元素,利用土家族的音樂的多樣性或者民族音樂的多樣性,仿照國外交響樂的創作形式,將土家族的多種樂器或者各個民族的多種樂器混合起來組成一支民族的“交響樂”創作一些新的作品進行演奏,以這種新穎的形式新穎的作品,讓人們看到民族文化的真正魅力所在,也能為傳統音樂注入新鮮血液。也可以以絲弦鑼鼓的曲調編作流行音樂,對于傳統節目及曲牌進行藝術加工,讓絲弦鑼鼓從小眾音樂變成能為大眾所喜愛的流行趨勢,使之更加貼切社會發展,與時俱進。同時,絲弦鑼鼓的創新性不僅僅體現在音樂本身,也體現在演奏者身上,定期組織民間藝人進行講學,擴大絲弦鑼鼓的影響力,增大當地對于絲弦鑼鼓的需求量,吸引更多的新鮮力量加入絲弦鑼鼓的演奏隊伍中,只有不斷注入新鮮力量,絲弦鑼鼓才能長久的保持活力。3.加強演奏者的培訓。建始縣文化站應當逐步引導大眾接受傳統民族音樂,在鄉鎮文化站開展活動時呼吁民間藝人自發自愿進行演出,但僅僅依靠民間藝人依然不足以發揚傳統文化,有關部門應當多多加強對傳承人的培訓工作,定期開展視察驗收培訓成果,只有提高表演的專業性,才能使更多人對絲弦鑼鼓抱有敬畏之心,更加愛護和珍惜這樣優秀的傳統文化。

五、結語

保護我國的傳統民族文化,對我國的發展有著重大的現實作用,只有傳承和發展好我國民族傳統文化,重視和尊重每一個少數民族的文化,才能真正做到民族的大團結大和諧,使全國人民真正融入到一起;才能發揚我國完整的傳統文化,真正做到文化自信,更好地走強國之路。

作者:張文麗 單位:上海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