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文化強市建設的現狀與對策

時間:2022-06-08 02:35:00

導語:滁州市文化強市建設的現狀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滁州市文化強市建設的現狀與對策

滁州市委、市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和發展,始終把文化工作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積極推進文化改革和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一批帶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精品力作開始涌現并展示魅力。連續四屆在滁州市成功舉辦的“中國農民歌會”,打響滁州市國字號文化品牌,并于2010年獲得全國社會文化類政府最高獎“全國第15屆群星獎”;現代黃梅戲《借妻》、《血泉》分別榮獲第四屆、第五屆中國黃梅戲藝術節金黃梅獎;現代京劇《沈浩》獲全省第九屆文化藝術節二等獎。[2]瑯琊山廟會、醉翁亭民間花燈表演大賽、鳳陽花鼓旅游節等節慶活動,不僅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而且在周邊地區產生了影響。同時,為了滿足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民生工程被提上政府重點督辦日程。僅“十一五”期間,全市就建成縣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8個,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2258個,鄉鎮綜合文化站47個,“農家書屋”工程775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266個,初步形成覆蓋全民的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2]“十二五”開局的第一年,新建50個鄉鎮綜合文化站、370個農家書屋、151個城鄉體育健身工程,確定首批34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人,“一校兩團”基本建成,各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紀念館全部免費開放,文化下基層、進社區和特色文化社區創建等活動深入開展。截至2011年底,全市開展“送歡樂下基層”“三進”等活動,共舉辦100多場時代氣息濃郁、本土特色鮮明、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演出,真正實踐文化為人民群眾服務的根本宗旨。[2]文化產業被譽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無煙產業”,在帶動產業轉型升級中逐漸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近年來,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滁州市努力實現從文化資源大市向文化強市的跨越,不斷提升文明素質,繁榮文化事業,深化體制改革,發展文化產業,打造出一個具有現代特質、區域特色的滁州文化。截至2010年底,滁州市共有文化經營單位近2000家,從業人員5萬人,其中規模以上文化企業近200家。文化產業增加值30.57億元,比2009年增長30.81%,增速位居全省前列。2011年以來,滁州市以“1131”工程為抓手,積極謀劃文化產業項目。征集上報“十二五”時期23個總投資40億元的重大文化服務項目、45個總投資近150億元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安徽省“861”文化產業項目42個,其中15個納入安徽省“861”行動計劃文化產業項目。此外,利用深圳第七屆文博會、廈門第十五屆投洽會、蕪湖第三屆動漫會等國際國內知名大會對多個文化招商項目進行推介。在第七屆徽商大會上,滁州市24個項目入選安徽文化產業招商推介項目冊,項目數量位居全省第二,總投資200多億元,位居全省第一,3個文化產業項目成功簽約,總投資5.58億元。滁州許多文化資源不僅具有明顯的特色,較高的知名度,而且還具有良好的區位條件。滁州是安徽東大門,毗鄰長三角,又是南北之間重要通道。京滬鐵路、京滬高鐵、滬漢蓉高鐵、寧西鐵路和多條高速公路、國道及省道交織成網,穿越和連接市域。滁寧快速通道使兩市中心距離僅60公里,寧滁輕軌、馬滁揚等高速公路正在規劃、設計、建設中。清流河等內河航道直通長江。距離南京祿口機場、新生圩港口、合肥駱崗機場均在1小時左右車程。良好的區位優勢,對加快滁州文化建設發揮重要的作用。同時,從政策上、體制上、資金上,進一步強化保障,扎實推進文化強市建設。2011年4月9日,滁州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召開文化強市建設暨宣傳工作大會;10月,市委、市政府迅速制定出臺文件,明確了建設文化強市、打造文化滁州的指導思想、總體思路、目標任務和主要措施,并設立2011年文化強市建設專項資金1000萬元。與之相應,8個縣(市、區)相繼制定出臺了具體實施意見,共設立文化建設資金近3000萬元。與此同時,全市文化建設被專門作為一個章節規劃納入市“十二五”規劃綱要,建設“文化滁州”思路被首次寫進黨的工作報告里。

滁州市文化強市建設方面的問題與不足

滁州歷史文化悠久,文化資源豐富,擁有國家森林公園4座,國家、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9個,各類景區景點40余個。[4]其中瑯琊山、醉翁亭、鳳陽明皇陵、皇甫山國家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等景觀馳名中外。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鳳陽小崗村,首創農業“大包干”,是我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大包干紀念館”被列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享有“東方芭蕾”之美譽、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鳳陽花鼓等民俗文化遠近聞名;工藝獨特、色彩豐富、文化藝術寓意深刻、獨具一格的鳳陽“鳳畫”,享譽中外,文化名人吳敬梓眾人皆知。但是,滁州市在開發宣傳文化資源方面的意識、規劃和能力方面還不夠充分,在文化資源向文化資本轉變的過程中顯得被動和遲鈍,地方特色文化沒有很好的凝煉和顯現,造成文化資源大量閑置和浪費,文化資源的文化效力沒有充分發揮出來。近年來,滁州市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發展基層文化事業,初步形成了覆蓋全市的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但是,從現實來看,滁州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還不完善,公共文化資源與財富的供給和保障能力比較弱,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市已建成8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縣級支中心、2258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14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515個農家書屋等文化基礎設施。[5]但是,按照省政府“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考核要求,各地公共文化設施硬件不達標。同時,各地公共文化設施的面積、圖書館年購書經費也需符合相關標準。其標準具體為:市級博物館面積不低于4000平米,市級圖書館面積不低于6000平米、年購書經費確保在60萬元以上,縣級圖書館面積不低于800平米、年購書經費在15萬元以上;市級文化館面積不低于4000平米,縣級不低于1500平米;鄉鎮(街道)文化站建設需做到全方位覆蓋,面積不低于300平米。[5]但目前,僅以滁州市本級為例,因新圖書館仍在建設中,且年購書經費不達標。更令人遺憾的是,滁州至今尚無市級博物館。此外,在各縣(市、區)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上,圖書館和文化館也多處呈現無館、館舍面積不達標、購書經費投入低于省政府所定標準等問題。客觀來說,滁州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狀況不容樂觀,投入不足已經成為制約滁州文化發展的瓶頸。2010年,滁州在全省17個地市中,率先提前完成省下達的文化體制改革主要任務,創造了安徽文化體制改革的“滁州速度”,進而被、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聯合表彰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先進地區”。通過不斷深化體制改革,繁榮文化事業,激活文化產業,努力實現從文化資源大市向文化強市的跨越,打造出一個具有現代特質、區域特色的滁州文化。為了鞏固和擴大文化體制改革成果,滁州市對全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文藝院團改革情況進行督查調研,查擺問題。加快文化廣播新聞出版局轉變職能,繼續推動政企、政事、政資分開和管辦分離,切實履行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職能。積極推進市演藝公司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和內部運行機制,培育合格市場主體,與在職職工全部簽訂勞動合同,妥善解決部分改制單位的人事和歷史遺留問題。但是,一是文化設施和機構重復設置,多頭管理,導致資源浪費,效率低下的現象仍然存在。二是文化產品存在脫離實際、脫離生活、脫離群眾的情況。三是文化設施不足和功能沒有充分發揮的現象同時存在。四是文化事業產業政策不夠完善,法制建設滯后。

滁州市文化強市建設的對策

提升民眾城市文化意識,強化城市文化自我認同是城市文化建設的根本途徑。人民群眾既是城市文化的創造者和擁有者,又是城市文化的主要體現者和實施者,不斷激勵人民群眾的文化參與意識,鼓勵和支持他們不僅以欣賞者接受者,而且以創造者、參與者的身份走上城市文化建設的大舞臺,這是城市文化建設保持持久活力的源泉。因此,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統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核心內容的文化強市建設,反映了時代特征,順應了人民的期待,符合我市文化發展的規律,必須進一步堅定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信念和信心,充分利用我市文化資源的優勢,采取多種形式,大力弘揚滁州人民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形成的敢為人先、銳意進取、誠信務實、開放合作的精神品格,培育和塑造現代人文化精神,激勵全市人民更加奮發有為地推動滁州科學發展。資源的整合能產生集聚效應。要著力突出地域特色,培育文化品牌,傳承和創新滁州地域文化,挖掘醉翁文化、儒林文化、大明文化、山水文化等特色文化的潛力,繼續打好“中國農民歌會”這一國字號文化品牌,讓農歌會持續唱響,成為扎根滁州、聯動全省、影響全國的一個響亮品牌。要重視保護、開發和利用各類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繼續提升“瑯琊山廟會”“全椒走太平”“定遠民俗文化節”,開發鳳陽花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響一批地方文化品牌。要加強文化設施建設,建設好圖書館、博物館、音樂廳等一批標志性的文化設施,突出城市的文化形象,全方位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文化強市需要有高品位的文化藝術產品和高質量的文化成果,要精心組織實施精品戰略,凸顯滁州特色,使滁州能在全省產生較大的影響。要順應現代文化產業發展方向,著力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搭建一批文化產業發展平臺,打造一批特色文化產業集群。重點實施好“1131”工程,[3]即:以文化創意、文化旅游、文化用品生產為重點,創建10個以上文化園區(基地);圍繞文化創意、演藝娛樂、印刷、動漫、新興文化裝備制造、文化旅游、文化信息服務等重點行業,謀劃100個以上文化產業項目,實施文化產業重大項目帶動戰略;在全市扶持形成30個以上有影響、有規模、有競爭力的骨干文化企事業;到2015年,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超百億元。不斷增強滁州文化軟實力和競爭力,加快文化強市建設步伐。文化機制體制改革是推動文化建設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的根本之路,是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動力源泉。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強化推動文化強市建設的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完善和落實文化經濟政策,政府和社會加大對文化事業的扶持力度,大力營造利于文化事業發展的條件和環境。一要引入競爭、激勵、約束機制,強化組織、協調、保障機制建設,創新觀念、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建立科學合理、靈活高效的體制機制,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進一步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改革,深入開展文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著力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力的市場體系和管理格局,創新文化生產和傳播方式,增強文化發展活力。二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健全培養引進、選拔使用、評價激勵等機制,按照以人為本、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要求,堅持德才兼備,唯才是舉的原則,形成優秀人才不斷涌現、拔尖人才脫穎而出、各類人才茁壯成長的良好局面。重視民間文化人才和業余文化骨干隊伍的培養,引導他們多形式參與文化建設。三要形成推動文化強市建設的合力。建設文化強市,涉及的方面很多,有時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不同利益,甚至與一些舊體制、政策相矛盾,這就需要加強領導,統一協調。從對社會負責,對歷史負責的高度,加強協調。要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宣傳部門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工作格局。要不斷激勵人民群眾的文化參與意識,鼓勵和支持他們不僅以欣賞者接受者,而且以創造者、參與者的身份走上城市文化建設的大舞臺。形成對文化發展齊抓共管、人人參與、共享成果的良好局面,不斷推動滁州文化繁榮發展的新高潮。

本文作者:汪才明工作單位:滁州學院思政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