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創新文化建設的思考
時間:2022-06-08 02:55:54
導語:有關創新文化建設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新文化變遷的歷史啟示
就中國而言,如果沒有1978年以來的歷次思想解放運動,或者說沒有持續不斷的文化創新和理念改進,中國就絕對不會取得令全球矚目的發展成就。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經歷了兩次大的思想解放運動,一次是以真理標準討論為標志的觀念創新,一次是以鄧小平南巡講話為標志的理論創新,這兩次觀念創新,在我國的意識形態領域發生了具有深遠意義的革命變化。由于有了科學正確的理論航標作為強力引擎,才引起了后來從農村到城市的經濟運行和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即制度創新,在宏觀經濟運行方面重建市場經濟體制,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加快推進民主化進程,并積極建構健康協調、運轉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從而促進了科技創新和生產力發展,綜合國力顯著提升、社會發展獲得了全面進步,基本上達到小康社會,并正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進。我們可以因此而得出一個基本結論:無論是中國社會整體發展的現代化進程,還是區域經濟和社會進步的跨越式發展,最為關鍵的是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和理論創新,即文化創新先行,其余的一切都無從談起。只有文化理念的現代化才能有效地推進其他現代化,文化創新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動力支撐系統,一切先進發達都首先是文化理念的先進發達,一切落伍落后也都首先是文化理念的落伍落后。從世界現代化浪潮演變的基本規律看,如果沒有意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和法國的啟蒙運動等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就不會有后來的英國古典經濟學、德國古典哲學和法國空想社會主義理論等理論創新,更不會有隨之而來的資產階級革命,沒有后來的資產階級革命成功及其市場經濟制度的確立,也就不會有繼之而起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而沒有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就更不會有后來的經濟高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現代化浪潮。鑒于上述分析,我們會發現一個社會創新發展的動力反應鏈,即社會發展需要造就思想解放,思想解放推動文化創新,文化創新孕育和催化理論創新,理論創新啟動和引導制度創新,制度創新誘導和孵化科技創新,科技創新促進和撬動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推動和支撐社會進步。這不僅是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基本規律,而且也是任何社會發展的一個基本規律。其現代化進程的基本動力傳遞結構是:社會需要→思想解放→文化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通過文化創新而實現文化繁榮,對任何社會發展而言,都具有無可比擬的首要價值和終極意義。全球性的文化發展表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在文化愚昧落后或缺乏文化創新的情況下,而實現了發達繁榮和民族昌盛。全球化的實質是文化競爭,就是各種不同文化面對面的直接較量,在文化優劣的直接較量中,通過殘酷無情的優勝劣汰過程,從而提升整個人類文明的演化水平。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進程中所直接遭遇的嚴峻挑戰,就是其愚昧落后的文化體系對全球化沖擊的不適應性和被動性,其文化軟肋無法獲取核心競爭優勢。
創新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人的行為是受思想決定的,思想是行為的先導。創新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從一定程度說是由文化所處的地位和作用決定的。創新文化的先導性。在社會發展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大板塊的發展中,文化起著先導和靈魂作用。然而,每一種思想、精神和價值觀念都有其時代性,特定的文化體系總是特定的歷史時代和歷史環境的產物,它作為人們行為的的精神支柱和內在動力,都只能適用于某個時代,沒有也不可能有永恒的精神動力。試圖以一成不變的永恒精神來推動整個文化的發展,只能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創新文化的基礎性。當今社會是全球化社會,每個國家、每個組織乃至每個人是沒有辦法在彼此分割的情況下能發展下去。在全球化發展的浪潮中,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全球化競爭,在這競爭中每個參與主體都希望獲得核心競爭優勢,但最關鍵的就是知識創新能力或知識競爭優勢,增長與發展的核心是知識的增長與發展,這是每個國家發展的原動力。但知識競爭的實質是文化的競爭,文化有文明與愚昧、先進與落后之分。全球著名的美國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曾深刻而精辟的指出:“世界上將不再有貧窮的國家,而只有無知的國家”。[1]無知是原因,貧窮是結果和表現。貧窮的國家或個人的諸多現象背后,實質上就是愚昧無知。無知是貧窮的根本原因,貧窮是無知的結果和表現。正是從這種意義講,文化創新是每個國家、組織、個人獲得發展的基本前提和基礎工作。創新文化涉及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市場經濟是文化經濟,小到從一個商品的研發開始,就要從形和質方面考慮到文化的含量,從銷售服務等都要一定的文化元素,否則,這個商品能否被人們接受就是問題。從這種意義說,觀念、文化、方法變了,就可以攝取“滾滾而來的財富和源源不斷的效益”,我們稱之為文化知識的一切東西,已滲透到發展的各個領域,從這種意義上說當今世界進入大文化時代。歷史上,國與國實力較量往往體現在土地、人口、能源和技術等因素占有上。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加快,人們不再僅僅注重經濟和軍事力量,而越來越看重包括政治、文化、科技和國民素質在內的綜合國力的作用,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綜合國力的競爭,在綜合國力日益加劇的全球化競爭中,文化軟實力居于首要地位。在綜合國力中,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是物質基礎,戰略目的以及實現這一目的的意志、動員人民的能力等精神因素是使物質基礎成為實際起作用的綜合國力的必要條件。一切經濟和軍事的手段最終必須通過人的掌握運用才能發揮作用,而人是受到政治、文化等因素深刻影響的社會主體。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維系民族的精神紐帶。正是由于共同的文化,一個民族才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這種力量是任何物質力量都難以匹敵的穿透力和向心力。在經濟全球化的變革中,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斷加深,政治、經濟、文化一體化越來越明顯,與科學技術的結合更加緊密,經濟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經濟功能越來越強,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文化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是推動國家和經濟起飛的強大驅動力。人類社會發展因文化而生動,因文化而精彩,因文化而持久。
創新文化與科技創新的關系
文化創新是科技創新的內在驅動力。技術價值問題是創新的核心問題,貫徹于技術創新發生、應用、轉化和擴散等諸多環節,對技術實踐具有導向性作用。一個技術創新的立項,當決策者認為它有價值,對人的需要能夠滿足時,才可能實施。此時技術創新決策者的文化價值觀念,對技術創新的可行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實際的技術創新和成果的使用過程中,觀念文化對其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人們的文化觀念引導技術創新,或者說科技成果成為文化的某種載體。技術創新包含著獨特的價值內容,向社會提供新的價值觀念。現實生活中文化價值觀念是人們在對現實事物中進行判斷和選擇的評價依據,是人們實踐活動的內在動力。文化為技術創新提供知識基礎,每項技術創新都需要知識的積淀,這些知識來自于文化的各個領域。科技創新促進文化觀念的更新??茖W技術的發展與思維方式的變革密切相關,人類對世界的認識隨著技術進步而不斷深入。科技發展帶來思維方式的變革,進而促進哲學范疇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斷地進化,深刻影響并革新人們的認識方式及價值觀念。牛頓力學的創立于17至18世紀,機械技術的發展促成了唯物主義的機械論觀點,造就了一種從自然哲學到哲學、社會科學以致人們日常生活普遍接受的機械論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無疑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進步。18至19世紀的工業革命,進一步改變了哲學家的思想觀念,19世紀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前提。正如恩格斯所說,隨著自然科學領域中每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唯物主義也必然改變自己的形式。不難看出,科學技術決定了人類思想觀念的許多內容和主要研究方法。文化創新與科技創新相互促進。文化創新與科技創新的互動,是近代文明演進的主旋律。當今世界,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新已經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圍內建立起了相互影響和相互支撐的因果關系,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不僅文化創新引領科技創新,而且科技創新也引領和支撐文化創新,是推動文化建設的新引擎,表現在高新技術融入文化領域,構建新的文化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培育出新的文化消費群體,帶動傳統文化產業更新換代,催生文化產業的新業態。文化創新影響和助推科技創新,可以從觀念、制度、方法、習性和價值等多個層面,對科技的發展帶來影響??茖W界有一個著名的“李約瑟難題”,大意是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16世紀,中國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達程度,都遠遠超過同時期的歐洲,但為什么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中國發生?對于這個問題,越來越多的研究把答案指向了文化。也就是說,正是由于愚昧落后的封建文化體系,而從根本上阻斷了中國近代的文化創新和科技進步的發展道路,這一解釋,即使不是唯一原因,起碼也是首要原因或基本原因。文化創新發展的速度、方向將影響科技的生成、發展和傳播速度,影響科技創新的進程和結果。
創新文化建設的對策
加強創新文化建設,是應對時代挑戰的戰略任務,服務于全面提高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為民族精神和思想文化注入創新的“基因”,在全社會培育創新意識,倡導創新精神,完善創新機制,形成寬松、自由、和諧的社會文化氛圍。創新文化建設分精神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和環境文化建設,最核心的是科學精神、價值理念和思想道德的建設,即精神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是創新文化建設的載體和保障,環境文化建設是創新文化建設的基礎。首先是精神文化建設。培育核心價值是精神文化建設的前提條件,加強對價值觀的引導和培育,調動和激勵工作積極性。要提倡創新的理念,使創新文化與員工的人生價值實現完美統一,使他們的人生價值通過創新為社會作貢獻得以體現,以激發科技人員全身心地投身于創新活動。具體講就是繼承發揚愛國奉獻和創新為民的傳統,樹立創新為榮和創新為魂的價值觀,以人為本的科技進步觀,開放協作的競爭觀,尊重實際、理性質疑和創新開拓的科學精神,正直誠信和敬業嚴謹的職業道德,善于協同和友好競爭的團隊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和社會責任感,振奮民族精神。其次是制度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是創新文化的載體和保障,制度文化也是創新文化建設的關鍵環節。要營造適合創新的制度環境,確立多元互動的創新機制,建立有利于創新的評價體系,目的是建立一套價值導向明確,有利于保障創新的規章制度,如人才培養使用制度、考核評價制度、獎懲激勵制度、財務審核制度、科研管理制度、成果轉化制度等等,并確保制度得到有效執行。要處理好破和立、繼承和創新的關系,破時保留精華,立時破除不合時宜的觀念和體制機制。要不斷完善引進、培養和使用創新人才的政策體系,建立開放、流動、競爭、協作、激勵、寬容的創新型人才發展機制和人才考核評價機制。再次是環境文化建設。環境文化建設是創新文化建設的基礎。一要從物質文化載體建設入手,兼顧物質方面和活動方面。目前文化載體建設存在載體設計針對性不強、載體之間關聯性不強、文化落地系統性不強等問題,可以通過精心謀劃和科學構思,廣泛開展各種有益身心的社會活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為創新文化提供豐富的內涵和發展的源泉。二要統籌規劃,形成功能完善、服務共享的創新環境。通過文化外化形態即物質載體的建設,營造良好的創新文化氛圍。一個好的文化氛圍建立后,它所帶來的是群體的聰明、協作的精神、新鮮的活力,可為創新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實現創新文化精神理念的不斷凝練和內化,為創新文化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創新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突出時代特征和行業特征,結合具體實際,不斷推進精神文化創新、制度文化創新和環境文化創新,為推動全社會的發展提供動力和支撐。
本文作者:俞亢亢工作單位:齊魯銀行電子銀行部
- 上一篇:從基層民主看我國鄉村精神
- 下一篇:當前檔案文化建設的思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