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理工大學文化建設研究

時間:2022-04-12 02:58:59

導語:華北理工大學文化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華北理工大學文化建設研究

摘要:本文通過調查研究總結出曹妃甸的區域文化特色,依托曹妃甸區的功能和戰略定位,探索搬遷后的華北理工大學在延續原有的歷史底蘊和學科特色基礎上,構建區域特色大學文化的有效途徑,創建出具有曹妃甸特色的華北理工大學文化。

關鍵詞:大學文化;區域特色文化;華北理工大學

美國教育家泊爾凱和史密斯曾說過:“一個辦得成功的學校應以它的文化而著稱”。大學不僅承擔著培養人才的責任,更肩負著傳播先進思想、先進文化,推動社會進步的使命。大學文化的建構和傳播不僅應該縱向汲取大學自身的歷史和文化特質,更應該吸收大學所處區域的優秀文化成果,才能促進大學文化的長遠與個性化發展,提升大學的軟實力。本文以河北省曹妃甸區的華北理工大學為研究對象,探討基于區域特色文化的大學文化建設的具體路徑。

1華北理工大學所處區域的文化資源

華北理工大學,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前身是河北聯合大學,由原河北理工大學和華北煤炭醫學院組建而成。2016年華北理工大學又迎來了一次重要的歷史機遇——由唐山市區遷址到曹妃甸,學校以整體搬遷為契機,在整合校區和優化整合學科群的基礎上,力圖提升學校的整體辦學水平,打造國內知名大學。學校在自身受益的同時,與曹妃甸發展產生共振,起到輻射周邊區域、帶動區域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華北理工大學遷至的曹妃甸區是2012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南部沿海,地處渤海灣中心地帶,下轄四大功能板塊:工業區板塊,主要是港口和臨港產業集聚區;南堡開發區板塊,這里主要是海洋化工產業,有完整的鹽化工產業鏈;唐山灣生態城,這是唐山“雙核城市”中的重要一核,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產城融合的新城區;墾區板塊,這里主要是農墾體制下的農業種植和水產養殖。曹妃甸區域文化呈多樣化發展態勢,既包括具備深厚文化底蘊、歷史悠久的媽祖文化、曹妃文化、農墾文化等傳統文化資源,又有伴隨著曹妃甸經濟社會發展而形成的濕地文化、港口文化等現代文化資源。豐富的文化資源為學校大學文化建設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2華北理工大學所處區域的文化特色

2.1地域特色鮮明

根據《灤南縣志(1979~2005)》記載:曹妃甸“為古灤河三角洲湖區,系灤河經由老溯何中、下游河道在這里入海,而形成的巨大三角洲。灤河東移后,這里在海水經久沖刷作用下,三角洲漸漸脫離河口和陸地而形成海島,甸東西長3.5公里,南北寬2公里。”[1]以灤河入海口和沿海潮間帶為依托形成了村鎮,這些村鎮依靠海洋資源和濕地資源以捕魚和農耕作為謀生手段,經過歷史長河的沖刷和積淀,由此而派生出農耕文化和海洋文化等豐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資源。2005年2月18日,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首鋼搬遷唐山,并明確提出“按照循環經濟的理念,結合首鋼搬遷和唐山地區鋼鐵工業調整,在曹妃甸建設一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鋼鐵聯合企業”的目標。伴隨著曹妃甸工業區的開發和發展,組織實施“依港促工、重化立城、港城互動”戰略,大力構筑現代港口物流、鋼鐵、石化和裝備制造等產業集群,逐步建立了以精品鋼材、裝備制造、精細化工、現代物流四大產業為主導,電力、海水淡化、建材、環保等關聯產業循環配套,信息、金融、商貿、旅游等現代服務業協調發展的循環經濟型產業體系。循環經濟成為了曹妃甸發展的特色,也是曹妃甸工業文化品牌的一大亮點。

2.2文化的開放性與包容性

《灤南文物古跡尋蹤》一書記載“曹妃甸南緣水深七、八丈,波濤萬頃,航道通暢,直通黃海而無阻。歷代海運,南糧北調,出東海,經黃海,入渤海,進京畿之舟船,必經此地。”[2]運糧的水道為漕,漕運古已有之,可上溯到秦漢。元代建都北京,運河淤塞,漕糧以海運為主,曹妃甸正是漕運的必經之路。同時曹妃甸又是陸地聯運的集散之地,同時也是九河下稍、關里關外的東西走廊。獨特的地理位置,使曹妃甸從明清開始便有移民遷入,現代伴隨著京津冀一體化及大批工業、化工項目落戶曹妃甸、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華北理工大學、北京景山學校等中、高等院校遷入曹妃甸,使得大量移民遷入曹妃甸,曹妃甸的文化得到不斷的發展和充實,文化的開放性、兼容性之大不言而喻。

2.3文化的傳承性與創新性

創新是文化發展和繁榮的動力,只有不斷突破傳統不斷開拓進取,才能創造出獨具魅力的新文化。曹妃甸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創新。曹妃甸在歷史長河中隨著時代的發展,創造出了眾多體現時代特色、獨樹一幟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成果,如古代的曹妃文化、媽祖文化、漁鹽文化,近代的紅色文化、農墾文化,現代的工業文化、港口文化等。曹妃甸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緊跟時代的步伐,緊扣時代的主題,并具有鮮明的地域印記,生生不息,傳承提升,成為世代堅守的高地和精神哨所。

3華北理工大學構建區域特色大學文化的路徑

3.1在大學文化建設中融入區域文化

大學文化根植于區域文化的土壤中,深受濃郁區域文化氛圍的影響。因而在進行華北理工大學校園文化的建設時,汲取曹妃甸區域文化的文化特質,在此基礎上發展和創新大學文化,可以提升大學文化的內涵和活力。(一)在精神文化建設中傳承曹妃甸文化大學精神文化主要體現在大學的辦學理念、價值取向等方面。華北理工大學的辦學歷史可追溯至1895年創辦的天津北洋西學學堂礦務學門,歷經百年的發展,華北理工大學與其所在區域——我國近代工業的搖籃——唐山的發展聯系緊密,在繼承“感恩、博愛、開放、超越”的唐山精神基礎上,以搬遷曹妃甸為契機,深入研究曹妃甸區域的傳承、開放、包容的文化特色,挖掘其文化精髓,不斷為“明德博學,勤奮求實”的大學文化精神注入新的內涵。學校應加強師生對曹妃甸區域文化的了解,通過組織開展文化座談會、文化大討論調查活動、各種社會實踐,定期舉辦各種有關曹妃甸區域文化的活動,讓師生逐步了解曹妃甸區域文化,認同曹妃甸區域文化,在完善辦學理念和校訓校風時融入曹妃甸開放包容、緊扣時代步伐、不斷開拓創新的文化精神,從而樹立特色鮮明的精神文化形象,使精神文化的功能得到最大發揮。(二)在物質文化建設中體現曹妃甸文化文化的表現需要一定的物質載體,物質文化是構建精神文化的前提和條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的物質基礎首先是一個完備教育過程必不可少的條件,也是對學生精神世界施加影響的重要手段。”他認為,學校的校園環境建設應該做到墻壁也能說話。學校在已經建成的曹妃甸新校區的基礎上,應該主動塑造具有曹妃甸鮮明特色的物質文化,可以在校園布局、樓宇命名、環境設計中融入曹妃甸區域文化元素,讓學生不斷的受區域文化潛移默化的熏陶。一是不斷加強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綠化美化工作,恰當增添具有曹妃甸特色的裝飾性墻壁、雕塑、亭子等建筑,依托地理優勢修建校內濕地,為師生營造具有曹妃甸文化特色的氛圍,既體現曹妃甸生態城的“綠色化”和“生態化”,又增強了曹妃甸文化的感染力,使得校園文化自然而然的與地區區域文化相融合。二是在教室墻壁、校園展板懸掛或張貼曹妃甸歷史文化名人或名言警句,或唐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片,如被譽為“冀東三枝花”的評劇、皮影、樂亭大鼓。

3.2在教學科研中體現曹妃甸區域文化

目前,大學文化和區域文化整體還處于無意識階段,師生是區域文化和大學文化的主要參與者、傳播者和建設者,但是許多師生都抱以不了解、不關注、沒興趣的態度,使得區域文化難以融入高校文化中。(一)建立地域文化學術團隊區域特色文化能否融入大學文化的建設中,離不開相關科學研究的推動。學校可以組建地域文化研究的學術團隊或成立專門的研究機構,如曹妃甸文化研究所,進一步加強相關研究。依托學術研究機構,以課題的形式對區域文化展開調研,使科研體現區域文化特色。只有深入了解區域經濟文化發展需求,與周圍區域環境特色相結合,對口進行項目研究,才能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先進的生產力,提升服務區域文化發展的能力,同時為大學文化建設注入新鮮的血液,營造濃厚的區域文化氛圍。同時以學術團隊或科研機構為中心,吸納學生參與到區域文化與大學文化的融合互動中來,不僅有利于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也能夠使之將所學的課本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使學生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既有利于大學文化建設,也有利于高校優秀人才的培養,實現傳播文化與培養人才的共贏。(二)構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課程方式在理論教學方面,可以通過開設曹妃甸區域文化相關的面向全校理、工、醫、經、管、文、法、藝各專業學生的選修課程,以“浸入式”的形式傳播區域文化,并以適當的形式與大學文化進行融合與提升。充分結合唐山作為一個老工業基地的優勢,將唐山工業文化引入教材;在實踐教學方面,可以定期開展相關活動,比如組織關于曹妃甸區域文化的相關競賽,引起學生關注并激勵學生了解曹妃甸區域文化;合理利用區域文化遺產資源,帶領學生參觀舊工業基地和文化遺址,并借此討論、研究區域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同時可以開發新的學習平臺,借助網絡課程、微信公眾號,拓寬學習渠道。不斷激發學生對區域文化的興趣,產生對區域文化的認同感和責任感。總之,將傳統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創新授課方式,有利于將區域文化進一步融入大學文化的建設中。

3.3在社會服務中對接曹妃甸區域文化

大學應當利用好自身科研優勢、創新文化,服務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為區域文化提供智力支持與保障。[3]一是高校加強與地區政府、企業在文化人才培養、文化發展等方面的合作機制。學校應主動與曹妃甸政府及企業建立聯系,了解政府和企業在人才、科研等方面的實際需求,通過多種模式為區域文化建設不斷輸入人才資源,為企業發展出謀劃策。二是充分發揮地方綜合性大學的優勢,通過學校平臺,承辦各種大型文化交流活動,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如發揮服務社會的職能,開展繼續教育、遠程教育,舉辦各種文化講座,開放部分圖書室,提升區域市民素質。發揮高等人才的優勢,為區域的文化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作者:王曉陽 鄧茜月 聶懷勇 單位:華北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華北理工大學組織部

參考文獻:

[1]劉占才.灤南縣志(1979~2005)[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

[2]趙瑞軍,朱永遠,葛恒,等.灤南文物古跡尋蹤[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206.

[3]胡燕娜,張秋云.區域文化與大學文化建設研究——以寧波杭州灣新區為例[J].時代教育,2016(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