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跨地域文化建構與傳播

時間:2022-08-28 11:18:15

導語:“一帶一路”跨地域文化建構與傳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帶一路”跨地域文化建構與傳播

摘要: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包括跨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構與傳播亦是如此。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新媒體對跨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構傳播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由于新媒體具備數字化、交互化以及無界化的特點,其在內容、載體以及宣傳等多個方面,大力推動了跨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構與傳播。

關鍵詞:新媒體;一帶一路;跨地域文化形象;建構;傳播

在古絲綢之路中,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主要是借助宗教以及商業活動。通過商人在貿易中的傳播以及宗教士的宗教傳播,跨地域文化形象不斷得到建構與傳播。但是由于古絲綢之路受到時間、空間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其傳播文化效率十分低下。隨著新媒體的發展與進步,其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受益于新媒體的“一帶一路”建設,使得跨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構與傳播模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其為跨地域的文化形象的建構與傳播貢獻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

1“一帶一路”與新媒體相關概念概述

1)“一帶一路”。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主要是指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其理念在于通過文化發展實現推動經濟建設,通過“一帶一路”沿線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實現沿線各國多樣化、自主化、平衡化以及可持續的共同發展。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跨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構與傳播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人們通過對跨地域文化的了解不斷加深,不同地域文化、民族以及國家的人們更容易實現真正的理解以及溝通,這更有利于跨地域文化形象的正面建構與傳播[1]。2)新媒體。隨著新媒體所處的時期的不同,其概念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最早在1967年,新媒體概念被美國人戈爾德馬克提出,不過這時新媒體概念主要為了區別于傳統媒體,傳統媒體最早是紙質傳播,后來演變成電影傳播、電視傳播,這就是最初的新媒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科技的日新月異,2014年,學者匡文波提出網絡、衛星、無線電等傳播介質以及利用數字技術、移動電話、計算機等介質進行傳播的新型傳播行為為新媒體。而且,匡文波對新媒體的種類進行了詳細劃分,其指出新媒體的種類包括網絡媒體、數字媒體以及移動媒體三種[2]。

2“一帶一路”背景下新媒體在跨地域文化形

象建構與傳播中的應用價值1)跨地域文化形象建構與傳播擺脫了時間、空間的束縛。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之間的距離已經不再像地理上顯示的那樣遙遠。借助現代化科學技術,不同地域文化、民族以及國家的人們能夠不受時間以及空間的限制,進行實時的通訊、溝通以及了解,第一時間了解國內外發生的最新事件、信息全天候傳播、掌握不同語言的人們進行人際交流這些都成為眼下正在發生的。不同地域的人們進行文化交流正是“一帶一路”倡議所強調的理念。另外,受益于新媒體技術,跨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構與傳播變得更快、更方便、更全面。2)跨地域文化形象構建與傳播效率更高、內容更加全面。當前,新媒體大多以網絡平臺為主要載體,其信息承載量遠超傳統媒體。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可以通過索搜引擎得到更全面的信息量,信息檢索變得更加快捷、準確。數字化的特點讓新媒體的時效性優勢突出,在傳統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滯后、不及時是常有的問題,但是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出現,觀眾了解接受的信息都是事件發生后第一時間上傳以及到網絡上的,在出現信息冗余或者有誤的情況時,信息也能夠第一時間得到校正。具備數字化特點的新媒體技術,能夠有效改善快遞與文化形象“他塑”的情況,防止跨地域文化形象傳播與真實情況不匹配的局面[3]。3)跨地域文化形象建構與傳播從單一變得多維。在傳統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單向化特點明顯,其主要以點對面傳播為主,因此存在一定晨讀的封閉性、壟斷性以及集權性。但是在新媒體時代,“人”成為所有活動的主體者,人們之間的個性化差異得到了重視,因此,每一個用戶不但是新媒體時代的內容瀏覽者,也是信息傳播者,也是話題制造者。用戶在新媒體中的不斷參與、分享、交流以及反饋,能夠提升跨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構與傳播效果。另外,具備交互特點的新媒體能夠使得“一帶一路”背景下跨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構與傳播從單一變得更加多維。

3“一帶一路”背景下新媒體在跨地域文化形

象建構與傳播中的具體應用1)內容為王。明確不同地域文化所蘊含的價值是實現跨地域文化形象建構與傳播的核心,不同地域文化所蘊含的價值包括知識性、思想性、社會性、審美性、文化性等諸多方面,換言之,不同地域文化所具備的某種特性、其對于當今社會的意義所在是跨地域文化形象建構與傳播的實質。在跨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構與傳播中,實物展示是其中展示文化精髓的主觀且重要的方式之一。但是,受到不同國家相關規定以及諸多因素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實物都可以走出國門向世界進行展示,這個時候新媒體在內容呈現方面具備的獨特優勢就顯現出來。例如,對于跨地域文化中的遺址類文化遺產,在對其進行傳播時,通過數字建模、多維掃描以及增強現實等方式,可以把遺址類文化遺產的現實場景進行真實呈現,無論是宏偉的建筑規模還是繁瑣的建筑結構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表現,文化遺產的觀賞價值也能得到最終體現。在跨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構與傳播中,3D虛擬導覽技術不斷得到推廣,其能夠使跨地域文化進行效果較好的傳播,尤其是對于一些文化遺產,通過展陳設計,文化遺產的有機組成部分得到了展示,在精心設計展品布置以及觀看線路以后,受眾能夠更好地了解文化精髓。在虛擬導覽中,受眾借助鼠標、方向鍵以及一些手勢可以360度地參觀文化遺產[4]。2)載體革新。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跨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構與傳播載體發生了變化,其不再局限于文字展板展示、陳列實物展示、折頁介紹等。數字化是新媒體的顯著特點,移動數字終端、人機交互設施以及可穿戴設備成為跨地域文化形象建構與傳播的新載體。通過一臺數字終端,觀眾就可以了解一個地域、民族以及國家源遠流長的文化特點;通過一個媒體站,觀眾可以快速翻閱卷帙浩繁的文化歷史文獻;通過一副特質眼鏡,觀眾可以盡情瀏覽不可移動的文化遺產全貌。載體的革新使得跨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構與傳播方式發生了變化,新媒體強調交互性,觀眾與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以及互動受到了重視。趣味游戲的設計、不同方式的文化演示、比較以及梳理不同地域文化的異同,這些都使得觀眾的觀看體驗更強,因此人們對于跨地域文化形象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3)注重宣傳推廣。在跨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構與傳播中,如果把內容比作大腦、載體比作軀干,那么宣傳推廣就是實現跨地域文化形象建構與傳播的雙腿。單靠一次交流、一個展覽,人們并不能深度地了解跨地域文化的特點。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跨地域文化應主動“走向世界”,借助所有可利用的機會向世界進行自我介紹。各種社交App讓不同地域的人們實現了親密交流,不同的地域文化也可以借助各種社交平臺進行動態的持續,因此增加各國人們對其文化的關注度,這也有利于跨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構與傳播。相比于傳統媒體,在借助新媒體進行內容編輯時,要盡量選擇觀眾喜愛以及容易接受的傳播形式,例如,借助不同的字體、色彩、圖片動靜等加強文化內容對于觀眾的刺激感,以此更好抓住觀眾眼球。另外,隨著互聯網技術以及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屏互動以及融合,也能夠為跨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構與傳播提供更好的感官效果。

綜上所述,在“一帶一路”背景下,跨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構與傳播正處于新媒體營造的語境中,屬于不同地域文化類型的民族以及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都聚集在新媒體這個嶄新的平臺。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跨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構與傳播其深度與廣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不同特點的地域文化應積極從“一帶一路”倡議中汲取力量,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實現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沈悅,尹如歌.中國紀錄片的國家形象建構與跨文化傳播——“一帶一路”視閾下的再思考[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5(2):31-38.

[2]胡家翀.紀錄片《一帶一路》的跨文化傳播與國家形象建構[J].出版廣角,2017(15):71-73.

[3]馮君.新媒體與我國跨文化傳播的融合與發展[J].未來與發展,2016,40(5):21-23.

[4]肖珺.新媒體與跨文化傳播的理論脈絡[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5,68(4):122-128.

作者:王海燕 單位:山西大同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