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建文化建設研究

時間:2022-04-26 03:24:18

導語:高校基建文化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基建文化建設研究

摘要:高校基建文化為建設美好校園環境提供了有力支撐。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基建場景文化、協同文化、制度文化、擔當文化、實干文化、誠信文化、暖心文化建設,形成基建管理的“軟實力”,促進高校基建管理工作健康有序發展,同時提升校園建筑與景觀環境的內涵和品質。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基建文化

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高校的建筑乃至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載著學校的使命擔當,積淀著一代又一代師生的青春歲月,彰顯著校園的文化品格。良好的校園建筑與景觀環境在承擔文化育人載體的同時也需要先進基建文化的支撐。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基建文化建設,既是提升建筑與景觀環境內涵和品質的需要,也是提高高校基建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徑,更是符合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要求。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基建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黨的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1]。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提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國民教育總體規劃,貫穿于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各領域,落實到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各環節,覆蓋到所有學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多位一體的育人平臺。意見還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注重發揮校園文化的熏陶作用,要完善校園文化活動設施,重視校園人文環境培育和周邊環境整治,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2]。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3]。大學校園建筑與景觀環境是高校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載體,是構成校園文化育人平臺的要素之一。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基建文化建設,將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體現到基本建設管理的全過程,在提升基建管理水平的同時,賦予建筑與景觀環境積極、健康的人文內涵,為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創建良好的校園環境,為立德樹人提供條件保障。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基建文化建設的實現途徑

1.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基建“場景文化”建設。在建筑中“場景”被視為社會、習俗、人的行為和心理等因素共同作用于建筑環境所形成的現象。建筑不僅具有物質屬性,同時也具有精神屬性,它是生活事件場景化的容器,使用者更多地會從精神層面去體驗建筑。對建筑的認知不再局限于形式、功能、視覺的沖擊和新技術的應用,而是將建筑與人的情感結合[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高校基建管理“場景文化”的引領作用,就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建筑場景中,轉化為師生的情感認同和思想歸屬。基建管理工作者應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的“場景文化”建設,在可行性研究和工程設計階段,結合學校特色及場地條件,在設計方案中構思一定的建筑場景,通過項目實施,向師生傳遞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使校園建筑與景觀環境在發揮其基本使用功能的同時,起到文化熏陶的作用。例如,南京理工大學圖書館的外形是一本厚厚的“書”,“書”是文明的支柱,表達了“文明”的價值目標,同時,“書”也隱含大學的基本使命“教書育人”,即人才培養;南京理工大學體育中心設計東、西立面分別展現跳水、劃槳、舉重和射擊等運動項目的結構造型,其簡潔有韻律的金屬折板造型體現了體育建筑的力量和向上精神。2.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目標引領高校基建“協同文化”建設。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需要全體人民共同努力,為之奮斗。國家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人民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因此,需要大家團結統一、相互配合,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應有的作用,共同助推美麗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高校基建管理工作涉及全校師生學習、生活、工作的基本辦學條件保障,工作內容涉及面廣,強度高、難度大,需要全體基建管理工作者團結協作、同心同德,構筑基建管理的“協同文化”。3.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取向引領高校基建。“制度文化”建設高校工程建設項目的建設周期少則數月,多則數年,主要包括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方案設計、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工程與貨物及服務招標、施工階段、動用前準備階段、保修階段等多個環節。在項目實施階段,涉及設計單位、勘察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建設單位五方責任主體,參建各方是平等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具有相對的自由度。各責任主體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均會站在自身的立場考慮問題,有時為了爭取更大的利益彼此之間會發生分歧、矛盾,甚至上升到法律糾紛。因此,需要按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取向建立相應的規章制度,確保參建各方有一定的自由空間,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能夠靈活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潛力和主觀能動性,平等地交流,公正地解決問題,主動地踐行法治。建章立制之后,需要參建各方認真學習制度,自覺執行制度,及時完善制度,最終到達人人學制度、講制度、守制度的良好風氣,養成按制度、按規矩辦事的良好習慣。4.以“愛國”的價值準則引領高校基建“擔當文化”建設。愛國是一種情懷和擔當。2016年4月26日,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天下為公、擔當道義,是廣大知識分子應有的情懷。我國知識分子歷來有濃厚的家國情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些思想為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所尊崇。現在,黨和人民更加需要廣大知識分子發揚這樣的擔當精神,這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廣大知識分子要堅持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終胸懷大局、心有大我。基建管理工作者要勇于擔當改善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的責任,不畏嚴寒酷暑,能吃苦受累,挺在困難前面,顧大局識大體,任勞任怨。5.以“敬業”的價值準則引領高校基建“實干文化”建設。愛崗敬業是忠于職守的事業精神,是最基本的職業操守,愛崗敬業就一定要熱愛本職工作,甘于奉獻,認真踏實做好崗位工作。愛崗敬業不僅僅是個口號,更要付諸于實踐,體現在踏踏實實、兢兢業業,在工作崗位上干實事、求實效。基建管理工作的成果最終是以實物展現給全校師生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是實實在在干出來的。高校基建需要實干而且必須“干實”,實干才能讓施工的藍圖變為現實,才能構筑優美的校園建筑和景觀環境。實干的“實”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求真務實。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按照項目建設周期的相關規律,合理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計劃,付諸實踐。二是盯緊釘實。按照“圍繞工地、服務工地、支持工地”的工作導向,盯緊項目建設的每一個環節,盯緊參建各方的負責人,釘到釘牢,做到踏石留印、抓鐵有痕。三是落細落實。細節決定成敗,工程建設項目從建議書到項目竣工驗收時間跨度大、工序環節多、專業涉及面廣,任何一個細節沒做好都有可能影響項目建設的質量、進度、投資甚至安全。因此,每個細節均須責任落實到位,時間明確到位。南京理工大學基建處已建立了重點工作分解落實與清單銷項機制,每周對清單清零銷項,在工程管理上倡導“五零”:“零安全事故、零質量缺陷、零進度延誤、零投資超概、零違紀違規”,力求實效,在長期的實干積累中已形成了“專業、規范、嚴謹、盡責”的職業素養。6.以“誠信”的價值準則引領高校基建“誠信文化”建設。當前社會上欺詐違約、假冒偽劣、損公肥私、以權謀私等失信行為還普遍存在,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生活秩序,危害了人際關系的和諧發展,有的甚至給人民的健康和安全帶來嚴重隱患,造成十分惡劣的影響。誠信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需要重拾和加強,誠信文化作為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繼承和發揚。為此,黨的十八大將“誠信”寫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指出,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完善企業和個人信用記錄,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加大對失信行為的約束和懲戒力度,在全社會廣泛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氛圍。把開展道德實踐活動與培育廉潔價值理念相結合,營造崇尚廉潔、鄙棄貪腐的良好社會風尚[2],為引領高校基建“誠信文化”建設提供了價值準則。當前建筑市場領域道德失范、行為失信的現象時有發生,需要從以下方面構筑高校基建管理的“誠信文化”。一是正人先正己,打鐵還需自身硬,高校基建管理人員應帶頭做誠實守信的典范,做好個人誠信道德修養的引導和教育,增強自我約束的能力,嚴格自律,并建立相應的制度進行保障。這樣既給乙方單位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也堵住了乙方單位功利主義侵蝕的漏洞。二是針對乙方單位的失信行為,建立信用考評和監督系統,建立完善的違約治理機制,對失信行為予以嚴厲打擊,從而營造誠實守信、風清氣正的良好工作氛圍。7.以“友善”的價值準則引領高校基建“暖心文化”建設友善是中化優秀傳統文化,我國自古就有為人友善的優良傳統,如“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章句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等。友善是基于善意之心對他人寬容、友好的態度和助人為樂的行動。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友善,在繼承了傳統的仁愛思想精髓的基礎上,更強調建立在社會平等、公正基礎之上的人與人之間的寬容、禮讓、關愛、互助。這不僅是公民社會生存的需要,更是社會主義社會內在價值追求的體現,有利于消除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隔閡,能夠有效地緩和、化解社會矛盾,更能夠促進團結,激發團隊和集體的力量[5]。基建管理工作面廣量大,要求嚴、難度高、矛盾多、壓力大,通過“友善”的價值準則引領基建“暖心文化”建設,營造“暖心關愛、溝通傾訴、平等發展、良好預期”的工作氛圍,使大家雖辛苦,心不苦;雖勞累,心寬慰;雖繁雜,心通達;踏實工作,心有所依。以上基建文化的建設構成了基建管理的“軟實力”,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煥發出強大的生機活力,為促進高校基建管理工作健康有序發展,建設美好校園提供了持續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7-10-27)[2019-01-22].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EB/OL].(2017-10-20)[2019-01-24].www.nbgz.gov.cn/art/2017/10/20/art_8306_1585673.html.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EB/OL].(2017-02-27)[2019-01-23].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4]馬建.建筑場景化建構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6:4-26.

[5]黃明理,顧建紅.論“友善”核心價值觀之內涵、特征及基本要求[J].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2017(2):64-71.

作者:鄧吉平 單位:南京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