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電站創建安全文化建設的認識與實踐
時間:2022-09-11 05:31:27
導語:水電站創建安全文化建設的認識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企業安全文化是被企業組織員工所共享的安全價值觀、態度、道德和行為規范組成的統一體。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是通過綜合的組織管理等手段,使企業的安全文化不斷進步和發展的過程。為推進安全文化理念的廣泛滲透,用安全文化的影響力潛移默化地轉變員工的思想觀念,規范員工的操作行為,提升員工的個人素養,達到人、機、環的和諧統一,為打造安全高效型企業奠定基礎。本文從新投產的猴子巖水電站在創建安全文化建設示范企業的背景、創建思路、建設的成效等三方面進行了介紹,對其他水電站安全文化建設的規劃與設計有一定借鑒意義。
關鍵詞:新投產水電站;安全文化建設示范企業;創建;認識;實踐
一、創建背景
猴子巖水電站位于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市孔玉鄉,部分庫區在甘孜州丹巴縣和阿壩州小金縣境內,是大渡河干流水電規劃的第9級電站,電站裝機容量1700MW(425MW×4臺),水庫正常蓄水位1842米,相應庫容6.62億立方米,死水位1802米,具有季調節性能,多年平均發電量70億千瓦時,水電站大壩為世界第二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壩,最大壩高223.5米。猴子巖水電站于2005年開始籌建,2011年核準開工并截流,2016年11月下閘蓄水,2017年1月1日首臺機組投入商業運行,2018年9月1日全部機組投入商業運行。猴子巖水電站是國家支持藏區發展能源建設重點開發項目,西部大開發重點工程,規劃主要送電范圍為四川電網,并參與西電東送。猴子巖水電站已被列為國家支持藏區發展能源建設重點開發項目,列入四川省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及2010年四川省重大項目計劃,并于2010年7月5日被列入國家2010年西部大開發23項重點工程之一。猴子巖水電站建設順應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對推進四川省“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戰略,發展甘孜藏區經濟,造福康巴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義。猴子巖水電站作為新投產水電站,安全文化建設各方面還很不完善。為改善猴子巖水電站安全文化的現狀,2018年6月,猴子巖水電站決定用一年多的時間創建四川省安全文化建設示范企業,以改善猴子巖安全文化環境。創建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以“安全環保、智慧電廠、高效發展、持續改進”的理念統領全局,以構建人、機、環的和諧統一為基礎,以親情教育和素質教育為依托,以規范員工安全行為為抓手,以打造安全高效型企業為目標,以創建本質性安全企業為動力,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建設,猴子巖水電站切實提高員工綜合安全素養,轉變員工安全思想觀念,實現了電站安全、和諧、規范、高效發展,全面提升了猴子巖水電站安全文化層次和水平,2019年12月猴子巖水電站成功獲評“四川省安全文化建設示范企業”。
二、創建思路
(一)多措并舉,深入踐行安全承諾。一是黨政一把手每年向全體員工公開發表安全承諾,號召全體員工努力踐行“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共同厲行“一切基于風險”的安全管理方式,建設本質安全型企業。二是通過開展員工喜聞樂見、多種多樣的安全活動提升以人為本的安全意識,使員工從本質上轉變“要我安全”的被動安全管理思維,努力向“我要安全”、“我會安全”的主動安全管理思維上提升,讓安全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實保證公司生產安全。三是通過大力推進安全文明生產標準化建設,遵循“安全環保、智慧電廠、高效發展、持續改進”的建設方針,反映企業全體職工共同的安全愿景、安全志向、安全使命。(二)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安全生產。一是嚴格落實“一崗雙責、黨政同責”的要求,明確黨政一把手為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全面負責安全生產。二是深入踐行“走動式”安全管理模式,“善于發現,日行八千”,所有工作以現場為中心,各級安全管理人員蹲守生產現場,指導各類安全生產工作,如遇重大操作和重大作業,領導親到現場,指揮、統籌協調各項工作開展。三是牢固樹立“隱患就是事故”的安全管理理念,深入開展隱患排查治理,結合季節特點,深究設備安全隱患,細查環境不安全因素,細化防范措施,切實落實責任,實行閉環管理。四是強化應急管理,堅持實戰化應急管理原則,制定應急預案、現場處置方案32項。五是安全管理重在日常,班組每天必須召開班前、班后會,詳細了解當天安全生產形勢,認真分析安全生產風險因素。六是完善規章制度,修編和完善安全技術管理制度80項,全面、詳細規定了安全生產各個層次、環節相關要求,特別是經過安全文明生產標準化達標評級創建工作,使制度更加完備,執行更加有效。(三)不留死角,打造優美安全環境。一是持續完善各個區域安全警示標示標牌,全面辨識廠房各個區域安全風險,在醒目位置張貼安全警示標示,現場做好安全風險提示及預控措施。同時為確保人員的安全,在進廠交通洞口設置了安全交底顯示屏,在檢修現場設置了安全管理專欄,進一步強化安全物質文化對職工的促進。二是配備齊全的勞動防護用品,結合風險辨識與評估工作,邀請職業危害因素檢測單位對廠區開展檢測,對噪聲超標的地方安裝了防護耳塞,且限定了作業時間;在生產現場配備了安全帽、安全帶、絕緣靴、絕緣手套、驗電器、救生衣等安全防護用品;對可能會出現火災的區域,還配備了防毒面具、消防員戰斗服、急救器具、正壓呼吸器等應急救援物資,確保各類安全防護設施配置到位。三是狠抓設備本質安全治理,嚴格落實“關鍵點見證制度”,認真制定典型缺陷處理方案,精心組織設備治本攻堅和尾工及遺留問題的處理,以“零缺陷”為目標,制定設備缺陷處理實施細則,設備健康水平不斷提高。四是嚴格執行職業衛生相關制度標準,每年定期開展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工作,對檢測結果及時在醒目位置通告,對超標項目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對生產一線員工產生職業危害。同時按照規定定期組織全體生產員工進行職業病健康體檢,并在新員工上崗前和離崗后進行職業健康體檢。(四)請進走出,開展豐富安全培訓。一是認真開展新員工入職安全第一課培訓,從國家法律法規、企業規章制度到現場風險提示、應急救援知識開展全方位培訓,讓每一位員工都深刻認識到安全生產對自己、對家人、對企業的重要性,明白“安全第一”和“一票否決”的深刻內涵。二是開展“請進來”的安全培訓教育,積極聯系培訓機構,將老師請到現場來開展特種作業、安全管理人員培訓取證,確保100%持證上崗。三是開展“走出去”的安全培訓模式,積極委派員工參加各行業協會、設備廠家組織的培訓班,夯實安全和技術管理理論知識,提高專業技能。(五)多管齊下,有效傳達安全信息。一是設置安全文化長廊,通過形象生動的漫畫人物,宣傳安全生產知識。二是建設安全文化書屋,購置大量安全管理類圖書,訂閱多種安全管理類雜志,開辟安全生產宣傳陣地。三是設立安全活動室,每周定時開展安全活動,及時傳達學習國家安全法律法規和上級單位的安全生產文件指示精神。四是構建自媒體安全管理平臺,通過網站、QQ群、微信群,及時溝通交流基建工程、電力生產、職業衛生、地質災害、防恐防暴、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各方面安全管理信息,協調解決出現的安全問題。(六)建章立制,規范治理安全行為。“違章就是事故”,嚴查各類違章,重獎重懲,在全體員工中逐步形成了按章辦事,依制行為的良好安全氛圍。一是各部門針對各自工作特點制定安全生產目標保障控制措施和防止設備事故障礙和人身傷害的措施,各班組制定班組控制異常和未遂安全目標控制措施和安全文化建設工作方案。二是制定員工安全績效考核管理辦法,強化安全獎懲管理,注重安全獎懲激勵機制,強化激勵約束機制,充分調動了各級人員的安全生產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促進了安全生產責任制的全面落實,有力遏制了習慣性違章等不安全行為。(七)形式多樣,人人參與安全事務。一是班組每輪班組織一次安全活動,進行安全文化建設方面的學習與培訓。二是定期組織開展事故警示日活動,由領導親自帶隊到事發現場開展警示教育活動,事發現場設置事故警示牌,通過照片和文字展示事故經過,再現當時安全生產事故場景。三是積極開展安全知識競賽、新員工安全技能比武、安全文明標準化知識競賽等活動,通過自拍微視頻、小動漫等形式,以犀利的卡通式語言編輯日常發現的違章照片,寓教于樂,寓安于賽。
三、成效
猴子巖水電站作為新投電站,全投剛一年即成功創建“省級安全文化建設示范企業”,使猴子巖水電站的安全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安全制度更加健全,安全環境更加優美,安全培訓更加多樣,安全行為更加規范,安全生產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為打造本質安全型企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大大改善了猴子巖公司在集團公司的形象地位,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無法估量。
四、結束語
安全文化建設是一項不斷完善、持續改進、鞏固提升的長期系統工程。猴子巖水電站將繼續上下一心、開拓進取,探索創新、持續改進,公司將繼續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安全生產基本方針。牢固樹立“以人為本、防控結合”的風險預控理念,突出“生命至上”,強調“安全第一”,積極開展全員安全大討論、大培訓,不斷強化全員安全意識,切實促進人本化安全意識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張力.核安全文化的發展與應用[J].核動力工程,1995(5):443-446.
[2]張銀,許小江.安全管理視角下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探討[J].科技經濟導刊,2018,26(32):210-211.
[3]楊貞華.淺析企業安全文化與安全管理效能的關系[J].企業技術開發,2018,37(8):127-129.
[4]徐明.品牌建設與企業文化的關系分析[J].老字號品牌營銷,2019(6):3-4.
[5]夏明.現代企業管理中的科技進步與創新研究[J].老字號品牌營銷,2019(2):50-52.
作者:毛保勇 單位:國電大渡河猴子巖水電建設有限公司
- 上一篇:生物監測技術在水環境工程的應用
- 下一篇:傳統建筑文化在現代建筑中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