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育文化教育論文
時間:2022-11-25 02:50:41
導語:高校體育文化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高校體育文化與高校體育文化教育文化是描述
與社會有關的特殊社會現象的學問。文化的范圍很廣,它是人類一切社會活動的產物,體現在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的方方面面,當然也反映在體育活動方面,從而形成體育文化。目前學術界對體育文化的概念表述難求完全一致,其分歧源于觀察角度、認識的層面、界定的背景等。歸總研究,體育文化首先是一種肢體文化,是人類在其自身的生產和發展過程中,為了人健康、全面、和諧的發展而主動、有意識進行的一種肢體鍛煉活動;其次是制度文化,是在各類體育活動的發展和進行過程中,為了體育活動順利有序地進行,所產生的各種制度;再次是精神文化,是人們在體育活動中所形成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和民族心理等體育精神文化;最后是各種物化形式的文化,即以人類創造的物質形式而存在,蘊含體育文化內涵的物質產品,如奧運獎杯、火炬、吉祥物等[2]。高校體育文化是體育文化的下位概念,是指高校校園文化中與體育文化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高校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以學生為主體,以體育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高校校園精神為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高校體育文化相對于體育文化來說是一種亞文化,它作為現代教育和現代體育兩大文化體系的交匯點,既是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和形式[3],它形成的動因主要來自學校體育開展的狀況、學校體育發展的硬件建設、競技體育水平、體育競賽與活動的參與率、學校體育的人文環境等。高校體育文化教育是指體育運動技能理性文化之外的體育精神、價值、規范等非理性文化教育。高校體育文化教育的實質,就是將校園體育文化作為教育本體,貫穿到高校教育全過程,使這種以身體活動為原初載體的特殊校園文化滲透到教育各環節,讓其在促進全體學生身心健康、提高綜合素質、造就品格毅力等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它以身體活動為手段、環境氛圍為依托、教師引導為基礎、內化領悟為關鍵,具有依托性、復雜性、映射性、反復性等特征。
1.2高校體育文化教育與體育技能教育的區別
高校體育技能教育主要是向學生傳授體育的知識、技術和技能,根據技術、技能形成的需要,同時也強調體育態度和個性品質的發展;體育文化教育主要是發展學生的個性品質,如頑強拼搏、公正,團結互助等,它隱藏在運動技能學習與體育人文實踐活動之中。體育技能教育是一種直接教育,體育文化教育是一種直接教育與間接教育相融合的教育,它與體育技能教育的顯著標志是:教育主體借助體育課、課外體育活動、體育運動競賽、體育建筑標識、體育場館設施、體育信息資訊等顯性載體,以及高校體育傳統、師生的體育熱情、體育在學校中的地位、體育教師的人格魅力、標志性的體育人物等隱形載體獲悉教育內容,具有較強的依托性。
1.3高校體育文化教育的內容與目標
體育是人類創造出來的一種社會文化活動,從文化學的角度而言,體育文化包含了所有的體育行為及促進體育發展的現象。依照這一概念,高校體育文教育包涵了體育理性文化與非理性文化。鑒于龐大的內容體系勢必造成研究的重復與表淺,本研究重在對高校體育文化中的非理性文化進行教育,也就是體育作用于人的精神方面的內容,包括意志品質教育、人格情操教育、行為準則教育等。高校體育文化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體育文化素養,促進學生道德、情意、規范等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增強學生體育行為的主觀能動性,繼而健全人格,升華精神,提高社會適應能力。衡量教育效果的好壞主要看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否得到充分發展,體育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是否全面養成并滲透在社會生活中。
2高校體育文化教育的特點
2.1依托性
高校體育文化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依托于體育課堂、體育課外活動以及一切促進體育發展的文化現象。高校體育文化教育通常在教授某項運動技術、組織教學練習及課外體育人文活動中施以,體育教學及活動情景是教育實施的前提背景。它是一種文化的傳遞,需要以體育人文活動為載體來實現教育目標。高校體育文化教育的載體包括體育課、體育課外活動、體育運動競賽、體育建筑標識、體育場館設施、體育信息資訊、高校體育傳統、師生的體育熱情、體育教師的人格魅力、標志性的體育人物等,這些不同類型的載體為體育文化教育創設了情景、創造了條件。體育文化教育之所以能依托于體育人文活動之中,是因為體育不是純粹的身體改造過程,一項運動技術的掌握,除需要基本的身體素質外,還需要身體素質以外的其它素質,如勇敢、果敢、頑強等;體育活動的開展,亦需要諸如頑強拼搏、團結進取、堅守規則等意志品質及行為規范。體育文化教育因體育教學活動存在而存在,與體育技術技能教育共同構成了完整的體育教育內容[4]。
2.2復雜性
高校體育文化教育的復雜性主要體現在教育方式方法的多樣、教育內容體系的龐大、教育環境要素的復雜等方面。高校體育文化教育是集認識、行為為一體的教育,認識與行為的形成中包涵了直接影響與間接影響2種形式,涉及到傳授、點撥、說服等直接教育方式,以及暗示、感染、模仿等間接教育方式,這些復雜的教育方式,需要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實踐中潛心運用與悉心接受。高校體育文化教育內容涉及了品質教育、情操教育、準則教育等3大方面,影響的是人類精神層面與行為層面,不僅教育形式方法多樣,更需要找準教育的切入點,適時貫穿。高校體育文化教育環境涉及了精神、物質、制度、行為等多個方面要素。精神文化要素匯聚了大學體育理念、大學體育精神、大學體育道德品位及發展方向;物質文化要素重在體育課、體育活動、體育標示及建筑場館中傾注人文元素、滲透體育文化內涵,提高物質文化品位,實現以“物”化人;制度文化要素涉及體育文化教育的管理思想、組織機構、評價辦法等;行為文化要素主要在于對體育文化氛圍的營造、師生體育熱情的調動等[5],環境復雜是高校體育文化教育的顯著特征。
2.3映射性
校園體育文化作為現代教育和現代體育2大文化體系的交匯點,既是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和形式。校園體育文化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校園文化的開展,它對學校的校風、學風都起著重大的推進作用,能綜合地反映高校教育與發展的狀態[6]。1)體育文化教育能培養學生的體育精神,使學生有飽滿的斗志、昂揚的激情,以及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團結協作的集體精神、公平公正的規則意識,這些精神的培育,有助于正確人生觀、道德觀的形成,它與高校德育教育目標相一致,能升華精神、完善品格[7];2)高校體育文化教育能培養學生的體育習慣、體育意識。學生需要體育強身健體,更需要通過體育緩解壓力、調整心情。在高校學業壓力大、就業競爭激烈的今天,體育文化活動能緩解學生心理壓力,減少因壓力而帶來的一些偏激行為,它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相契合,能調適心理,形成健康的競爭態度;3)高校體育文化教育能促進社會活動能力的增強。教育實踐中參加各類體育人文實踐活動是核心,學生在鍛煉身體,增強體育精神的同時,開闊眼界、加強交流,提高了人與人、人與物的交往與處理能力,它與高校社會適應教育目標相輝映,促進了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提高,為學生走向社會打下了基礎。高校體育文化教育不僅僅是實現了體育學科的教育作用,也與學生的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社會適應教育等相映射,共同構成了高校素質教育體系,尤其是它特殊的教育形式,彌補了其它教育的不足。
2.4持久性
高校體育文化教育的持久性體現在教育過程的持久與影響效果的長久2個方面。文化素養的形成是長期培植與積淀的結果,體育價值觀、體育精神、體育道德的形成,不僅需要施教者進行直接與間接等多種形式的教育,還需要受教育者對教育進行選擇加工與吸納內化,首先從施教與接受過程看,就經歷了一個由表及里的復雜過程。再之,教育具有反復性,教育功效的形成需要外界不斷地刺激,當遇到負面影響時,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擾[8]。體育文化教育表現尤為突出,它本身是一項意識與行為于一體的教育,很容易受到環境因素的干擾,當受到負面的體育文化因子影響時(如一場不公正的競技裁決、一些不良的競爭表現、較為突出的不文明舉止等),正在形成的某種好的意識極有可能動搖,它需要反復的、持之以恒的正面影響。體育文化教育的作用又是長久的,它是一種素質教育,當優秀的品格行為形成后,會伴隨人的一生,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體育文化教育中,拼搏精神的形成,能使學生今后無論面臨何種困難都富有進取與挑戰精神,始終保持昂揚的斗志,樂觀的精神;體育情意的形成,能養成理解包容、團結協作、理性分析問題等行為習慣;體育規范的養成,能夠以嚴格的準則要求自己,遵紀守法,以規則約束自己。總之,體育文化教育無論是從生活方式、精神狀態,還是精神境界、人格修養等方面,教育影響持久且意義遠大[9]。
3高校體育文化教育的要素
3.1高校體育文化教育的傳導者—教師
從體育文化教育的角度來看,教育者本身的素質在實施中起著相當關鍵的作用,尤其是他們掌握體育文化教育知識以及技能的程度,直接決定了在傳播教育信息時對接受主體的影響程度。教育者要明確自己在教育中所承擔的角色和任務,通過不同的教育方式來培養學生的體育文化精神,而且還要觀察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來進行教育和指導。高校體育文化教育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它對學生影響有直接的、也有間接,通常根據教育內容、教育載體、教育平臺的不同,靈活施教,沒有硬性之規。直接影響需要通過運動技術、技能的學習,讓學生獲得關于體育態度、價值、規范等方面的教育,使學生通過體驗擁有更強烈的學習動機、正確的學習態度、高漲的情緒、頑強的意志和完善的個性;間接影響需要教師的人格魅力、課堂氛圍及人際關系作基礎,使學生通過良好環境的熏陶,感悟體育精神、體育情操、體育準則。其中,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主導作用的發揮是關鍵,而教師的綜合素養尤其是文化修養,又決定了主導作用發揮的效果。
3.2高校體育文化教育的接受者—學生
這里所指的接受主體為高校學生。高校學生這一時期心理和意識上有一般同齡人的共同特點: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增強、富有朝氣和幻想、可塑性強,但情緒、心理又不夠穩定等;同時也具有其獨特性:較強的知識接受能力和較高的知識水平,較高的自我評價與自我期望,較明顯的求變、求新意識,情緒化的叛逆心理,非理性的標新立異等。他們對體育文化教育一方面具備接納性,另一方面具備批判性,而且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從學習理論來看,高校體育文化的接受包括反映、選擇、整合、內化等多個環節,大體可分為學習體驗與內化提高2個階段,學習體驗是一種感性的認識,這個階段對知識是廣泛的攝取,可以謂之是表象的獲得,真正要變為自身的品質,尚需內化過程。內化是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相一致,自己所認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統一的態度體系。這種態度是持久的,并且會成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高校體育文化教育中,教師的教授、引導是幫助促進學生攝取知識,而真正產生質變的是知識攝取與內化過程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學生是體育文化信息加工的主體、是體育精神與意識形成的建構者。
3.3高校體育文化教育的內容
教育客體就是體育文化教育的實施內容,這取決于體育文化教育實施目標和實施對象的需求。作為接受客體的體育文化教育信息,能對接受者產生多大的影響,能否內化為接受者內在的信念,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信息的內在生命力。這種生命力來源于2個方面:1)信息反映現實的深度,與現實的切合程度以及其刺激的強度、重復率、新鮮度;2)信息與接受者內在認知結構和觀念的契合程度。高校體育文化教育是指體育運動技能理性文化之外的體育精神、價值、規范等非理性文化教育,本研究在總結前人研究、調查分析現狀的基礎上,將教育的主要內容梳理為以下3個方面:1)以培養意志為目標的品質教育,包括獨立性、果斷性、堅定性等,如頑強拼搏、挑戰征服、果敢剛毅、沉著機智等;2)以完善人格為目標的情操教育,包括道德感、審美感、理智感等,如愛國情懷、民族精神、靈魂凈化、情緒振奮;3)以規范行為為目標的準則教育,包括思想準則、行為準則,如誠實守信、公平公正、團結協作、尊重理解等。
3.4高校體育文化教育的2類載體—顯性載體和隱性載體
3.4.1顯性載體
體育課程是高校體育文化的基本形式,首先體育的精神教育隱藏在體育技能教育之中,同時也可利用體育課加強體育文化宣傳,學習體育文化知識,無論是從教育文化還是從體育文化來看都是極為重要的[10]。課外體育活動是校園體育文化的重要環節,以鍛煉身體、愉悅身心為目的的體育活動,能提升大學生身體素質與健康水平、培養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并能加強人際交流與改進人際關系。體育運動競賽是高校體育文化教育的有力組成部分,相關研究認為,無論是校內還是校外體育運動競賽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成功所需要的責任感、成就導向和團隊工作技能,能產生保持學校作為有活力的組織所需要的精神和團結,能給予學生在活動中發展和表現社會所注重的技能和機會。另外,校際間的體育運動競賽活動也可以使體育文化得到交流、教育內容得到互補與完善。高校體育建筑標示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既是建筑文化的載體也是體育意識文化的載體,它的布局與建設對于整個學校的外部環境都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它凝聚了人們對體育的理解與向往,展示了人類的知識和智慧,體現了人們的情操意志、價值觀念,是高校對外展示體育觀念最直接的外化形態,也是大學生體會領略體育文化最直觀的載體。體育信息資訊指一切可以向學校體育事業提供信息的消息和資料,包括校內外的體育發展情況及其有關的消息、情報、指令、決策等。高校體育信息資源豐富、類型多樣,它在校園中的存在形式也有很多種,如校園廣播、校報、網站等,它們傳播體育資訊的過程就是對學生進行體育文化教育的過程。
3.4.2隱性載體
高校體育文化教育中,大學生通過顯性載體認識、體驗體育文化,通過隱性載體感受、熏陶體育文化,再同樣的經過選擇整合、內化吸收后,指導自己的日常行為,雖然最初的接受方式不同,但最終達到的效果是一致的。高校體育傳統與風氣是指一個學校為實現學校體育的共同目標,經過集體的長期奮斗,在體育教育方面養成并流行的帶有普遍性、重復出現、相對穩定的一種獨特的思想行為作風。它是一種具有巨大的、無形的教育力量的體現,反映著深層的體育思想觀念,是被推崇的體育價值取向和信念。高校體育傳統與風氣具有極強的滲透力,潛伏和彌漫在整個校園的各種環境因素與群體之中,形成一種濃烈的體育精神氛圍,使置身其中的廣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師生的體育熱情對體育文化教育的促進體現在2個方面:1)教師和學生作為集體中的一員,都自覺并積極地適應和遵從自身所扮演角色的規范要求,具有良好一致的目標、輿論標準、自覺紀律和情感體驗,心理容易產生共鳴;2)高漲的師生體育熱情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它體現了學校體育文化的活力與朝氣,它感染著校園中的每一個人,凝聚著每一個人的心,這種感染力就是一種無形的體育文化教育載體。標志性的體育人物對大學體育文化形成起著引領與表率作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國高校中只有清華大學樹立了榜樣性的體育人物,清華的馬約翰先生在該校具有無與倫比的地位,以“馬約翰杯”命名的體育運動會在清華每年舉行1次,有著無形的教育力量。標志性的人物大致可分為優秀的個體和優秀的團隊2類,他們勇于拼搏、勇于挑戰、不怕辛苦等品質就是校園體育文化最外放的體現,他們的行為舉止表現了學校體育觀念與價值取向,由此形成的體育文化氛圍對學生起著導向、約束、矯正、激勵的作用。
3.5體育文化教育的環境
就體育文化的形態而言,體育文化教育的環境一般分為物質環境、制度環境、行為環境3大類別,而相對受教育者而言,又分為3個層次:外層為受教育者通過各種傳媒了解到的體育文化大環境;中間層為受教育者通過人際交流或偶然機遇,“看到聽到”的環境,一般為制度環境;內層為受教育者親歷的,與受教育者有著直接、穩定的現實聯系的環境。它類似1個同心圓,對接受者的影響和作用由內向外而層層遞減。大學生通過親歷最內層接受環境而產生的感性經驗,對他們的教育信念的形成與發展的作用最大,對體育文化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1]。以上物質環境包括體育活動場所與設施設備、體育圖書音像資料、體育社團及組織機構等;制度環境包括體育領導機構、體育管理政策、體育規章制度準則、各類體育文化方案、健身方法指南等;行為環境包括體育價值觀與態度、體育競技與人文活動、師生體育行為等[12]。體育文化教育環境之復雜,不僅是因為構成環境的因素之多,而且還因為有些環境是抽象的,對學生的影響是隱性的、無聲的,甚至看不到即時效果,而正是這些無形的環境要素,對體育文化教育發揮了“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影響與作用。
4結論
高校體育文化教育是一個諸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完整系統,教師、學生、教育內容、教育的顯性載體與隱性載體、教育的物質環境、制度環境、行為環境是該系統的基本構成要素。其中教師體育文化教育知識以及技能的程度,直接決定了學生的接受影響程度;教育內容能否對學生產生影響并內化為信念,取決于內容本身的生命力;學生對體育文化教育一方面具備接納性,另一方面具備批判性,他們借助教育載體,經過認識、體驗、內化等過程促成行為的形成,其中由親歷的、最內層接受的環境所產生的感性經驗對體育素養的形成作用最大。
作者:楊玲韓雙雙單位:三峽大學體育學院
- 上一篇:大學生多元文化教育論文
- 下一篇:高職院校文化建設論文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