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稱呼文化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時間:2022-06-08 03:04:33
導語:小議稱呼文化對英語教學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親屬稱呼陳松岑(1989)指出,在中國,親屬稱呼十分復雜,也十分嚴格。長幼有別,嫡庶有別,親屬有別,內外有別,系統分明,層次清楚。而在英語,稱呼分別有時不甚嚴格,如現代英語中,“侄”和“甥”不分,都是nephew和niece;“姨母”“嬸母”“伯母”“姑母”“舅母”用一個詞aun,t“叔父”“姨夫”“舅父”“伯父”“姑父”用一個詞uncle。漢語中,稱呼對年齡大小加以區分,如年長為哥、姐,年幼為弟、妹,而在英語中都是borhter和sister。漢語中有男女之分,如伯伯、叔叔的子女漢語稱為堂兄弟姐妹,舅舅、姑母、姨母的子女漢語中稱為表兄弟姐妹,而這些在英語中一律稱作cousin。漢語中稱呼以男性為中心,當遇到男子為中心和長幼有序相沖突的情況,傾向于以男子為中心,最典型的例子是在稱呼伯伯、叔叔的配偶時,不是以其配偶(女性)本身年齡與父親年齡比較來決定稱呼,而是根據她們丈夫年齡與父親(而不是母親)年齡相比較來決定稱呼為“伯母、大媽、大娘”“嬸母、嬸嬸、嬸娘”。在日常生活的稱呼也時常傾向于用親屬稱呼例如,2010年4月27日安徽衛視節目“郁均劍笑看風云40年”中,郁鈞劍在談到對他稱呼的變化,由原來“都叫‘郁大哥’,最多也是叫‘郁老師’簽個字,突然有一個叫‘叔叔’,后面又有一個叫‘郁叔叔,我爸媽最喜歡你唱歌’,對我觸動很大,突然我覺得一個時代過去了。”此例反映中國的稱呼文化。稱呼“大哥”“叔叔”是符合了禮貌的文化稱呼,輩分不斷升級,稱呼“叔叔”是采用的擬親屬稱呼,表明交際雙方的心理距離近,作為家人中的長輩,表明遵守了中國文化中“長幼有序”,尊重“長輩”。“叔叔”翻譯成英語則是“uncle”,稱呼某人為“UncleLi”在漢語中并不一定是“叔叔”的意思,也可能是“伯伯、舅舅、大爺、姨夫等”的意思。漢語以男性為中心和以輩分為根據的稱呼在西方文化中是很少見到的。“在實際生活中,一般英國人或美國人除了對自己的父母、祖父母外,對其他親屬成員使用親屬稱呼的并不多,往往稱呼它們的父名或名字。”語言中的禮貌稱呼一般取決于雙方的社會距離、語用距離和交際目的。在英語中,(Levinson,1983)呼語的象征性用法使其在語言使用中與禮貌現象緊密相連。在任何一種特定會話情境下,發話人在呼語的使用上往往有多種可能。然而,選擇某種特定的呼語形式就意味著同時選擇了某種特定的禮貌態度。肖旭月(2003)根據呼語禮貌意義的不同,把英語的各種呼語形式區分為鄭重式(deferentialforms,DF)、禮貌式(politeforms,PF)、親昵式(in-timateforms,IF)、命令式(commandingforms,CF)和貶蔑式(abusiveforms,AF)。并指出呼語的禮貌層級性特征:呼語的禮貌層級性與情感距離、社會距離及交際意圖有關。漢語稱呼語系統與西方的文化存在明顯差異。所以,我們對一位年紀較大的外籍女士說“You’resoniceandyou’rejustlikemygrandmother”使她感到困惑和不快。本著漢民族的禮貌原則去恭維西方女性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是因為此符合中國的禮貌稱呼,卻不符合西方的禮貌稱呼。2.職銜稱呼英語和漢語的稱呼語可單獨使用表達問候,漢語中的這一用法比英語更頻繁,表達的禮貌程度更高。錢厚生(1993)的調查顯示,作為問候語,英語的“TLN”(職銜+姓)是中性稱呼,但其漢語對應語“姓+職銜”是禮貌稱呼。這主要由于在差序格局、群體取向的中國文化中,社會地位是構成權勢的主要因素,“姓+職位”是對被稱呼者社會地位的確認,體現了對權勢一方面子的尊重,是禮貌的,它維護了人際關系,姜毅、趙琪(2004)在研究中指出,大學生對行政領導的稱呼為:73.3%用官職稱呼,20%使用姓+老師,6.7%的使用姓+職銜(教授)。在英語中,姓氏在職事稱謂之后,如“DoctorWilliam”“PresidentBush”等,而表示身份的詞位于職事稱謂之前,如“Mr.Mayor”“Mr.President”等。需要指出的是,漢語稱謂中,職務、部分職業和職稱均可被列為頭銜。3.職業稱呼在中國文化情景中,可以用職業稱呼,如“老師”。但英語中并不用“teacher”來稱呼老師,中國目前在校園上課時仍有用“Goodmorning,teach-er”問候,在英語里,正確的問候是“Goodmorning,Ms/Mr/MissL”i。“Mr”的使用在中西方文化也有不同,1987年2月10日的《人民日報•海外版》的《談稱呼與尊重知識與學術》一文中提到,一美國教授到中國時,對別人稱呼他“先生(Mr)”很不滿意,他認為中國人如果尊重知識,就應該稱呼他為教授或博士。而漢語里“先生”指德高望重、知識淵博的人。在中國文化中,“先生”并不是男士的專用,德高望重的女性也可以被稱為先生,如“宋慶齡先生”。4.學銜稱呼漢語中學銜只有“博士”。僅稱呼學銜“博士”;學銜前可加姓氏如,“張博士”;學銜前可加姓名“張明博士”。英語中,Doctor(博士)也可用來作為稱謂,如DoctorLi,DoctorZhang.5.身份稱呼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中英語在社交類稱謂方面的差異也較顯著。漢語的身份類稱謂種類多,范圍廣。如姓+職務,如張省長,李市長,劉廠長等,姓+職稱,如劉工程師、王教授等,姓+職業,如王護士、李醫生、劉會計等。英語身份類稱謂種類少,在英語中,有銜稱+姓氏,也有銜稱+教名,如QueenVictoria(維多利亞女王),PresidentBush(布什總統),JudgeRussell(羅素法官)等,這些只限于皇族、上層、法律界等。漢語稱呼中“長者為尊”的觀念影響深刻,稱呼前或后加“老”字代表著見多識廣,經驗豐富。在西方文化稱呼中,忌諱”老“字,“老”意味著年齡大、體衰、保守、無用、失去活力和創造力……
英漢稱呼文化差異
1.親屬稱呼折射出倫理文化的異同漢語親屬稱呼嚴格。宗族內的稱呼直接稱呼“爺爺、伯伯、叔叔、奶奶”,用非宗族稱呼“外”稱呼家中女性一方的親屬,如“外祖父(外公)、外祖母(外婆)、外孫、外孫女、外甥、外甥女”等,而在英語親屬稱呼中不分內外,grandpa(爺爺、外公),grandma(奶奶、外婆),nephew(侄子、外甥)。漢語中非親屬成員使用擬親屬稱呼用法廣泛,如對陌生人可以稱呼“爺爺、奶奶、伯伯、叔叔、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借助此種稱呼增加雙方的親近程度和心理距離,而英語中沒有擬親屬稱呼,西方文化中強調平等,不論資排輩,不分內外。2.社交稱呼折射出禮貌文化的異同中國人在社交稱呼中遵循孔子“仁”與“禮”的思想,主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遵從“上下有義,貴賤有分,長幼有序”的禮貌原則,除了比較熟悉的朋友或晚輩外,幾乎不稱呼對方名字,否則會違背漢語交際禮貌原則,而西方則是直接稱呼對方名字。
對高校英語教學的啟示
稱呼的異同,折射出中西方文化在言語交際中的影響。英語教學不僅僅是語言知識的教學,更是文化的教學,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提升高校英語師生的語言文化素養顯得十分重要。如要在交際中恰當地使用稱呼,學習漢語稱謂中的文化,學習英語中的稱謂文化,才能使跨文化稱謂中遵守一定的稱呼習俗,增強交流效果。1.教學中增強學生文化差異的敏感性英漢稱呼詞的種種差異,源于不同的文化制約。英美文化中強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英語稱呼中少用敬稱,無論家內家外,熟人生人,常可直呼其名,包括自己的父母長輩上司等。中國儒家文化強調長幼有序、內外有別,上下不同,漢語有敬稱謙稱。由此可見,為開設英漢文化方面的課程顯得很有必要,以講座的形式比較系統地向學生講授有關英美等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生活習俗、社會禁忌等方面的知識,同時也要學習中國文化,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避免在交際開始稱呼的誤用或錯用。2.稱呼任務體驗式教學中滲透文化教學體驗式語言教學以具體任務為載體,以完成任務為動力,引領學生在完成體驗任務過程中發展和完善語言能力,即Learningbydoing,learningforusing。通過體驗任務的形式,教師為學生用語言處理模擬的或真實的生活中的問題提供平臺,如有針對性地選擇英文電影片段,閱讀英文作品讓學生觀看或閱讀后扮演其中的不同角色,體驗各種稱呼。鼓勵協助學生積極參與對外交流活動,與外國留學生、外教交流,參加國際志愿者活動等。重視學生文化的交流活動。通過短期留學或游學項目,定期互派交流學生和教師,為本國師生與外國師生的交流、互動搭建平臺,在真實的生活中體驗中西文化背景下稱呼異同,有利于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進我國英語教學改革。
本文作者:劉全花工作單位:鄭州師范學院
- 上一篇:當前檔案文化建設的思考論文
- 下一篇:鄉鎮開展抗旱減災工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