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周邊環境安全文化研究

時間:2022-09-15 03:17:37

導語:高校周邊環境安全文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周邊環境安全文化研究

一、安全哲學

根據SSE理論,在高校周邊環境安全文化構建的哲學基礎中,涵蓋了幾種科學假說:高校周邊環境沒有絕對的安全,與之相關的所有事物中都潛伏著危險因素,僅僅從認識論的角度所說的安全或危險只不過是一種主觀的判斷,未必能經得起實踐的檢驗;高校周邊環境的安全規劃不可能消除所有危險源,但是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認識域中控制和減少現有的已知和可預知危險源的危險性;著眼于系統的整體安全性,高校周邊環境安全系統在構建中寧可減少整體危險性而不是僅僅徹底去消除幾種選定的風險;由于認知能力有限,不可能窮盡危險源及其風險,即使已經認識的危險源,隨著高校和社會環境的發展、變化及其相互作用,又會形成新的危險。所謂“彌漫性”,是指安全文化不是作為一個獨立的、邊界清晰的系統而存在,它深藏于每個人的心中,表現在每個人的行動上,影響到每一個任務的完成過程,調整著整個社會的人際關系。人們認為安全文化有不同的層次,最外層的是那些可觀察的行為與人工產物,包括規章制度、故事、儀式、習語等;中間層次是信念與價值觀,是人們行為的內在意向,是內隱的,但個體能夠明確意識到,并且可以從各種行為中推測出來;最深層次的則是基本意會,個體意識不到,已經成為想當然正確和合理的[1]。高校周邊環境安全文化的彌漫同樣有賴于個體認知的深化和行為實施,一方面要充分認識高校周邊環境安全文化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和現實緊迫性,在安全知識學習和普及上,注重安全知識的更新和安全形勢的研判與解讀,能從安全事故與傷害中總結經驗與教訓;另一方面還要加強對高校師生的教育和引導,引發社會對高校周邊環境安全的關注,對人們的心理和思維方式產生重大影響,成為人們普遍的自覺行為,從而對于安全物質基礎和安全制度建設起到推動作用。

二、安全科學

安全科學是高校周邊環境安全文化構建的核心,它是在高校周邊環境社會群體的生產、生活、生存過程中,以避免和控制人為技術、自然因素或人為-自然因素所帶來的危險、危害、意外事故和災害為目的,以防范風險作為研究對象,通過事故與災害的避免、控制和減輕損害及損失,達到安全生產和安全生存的狀態。安全是人的生理與心理需要,或者是由生命及生的欲望決定了的自我保護意識,這是天生的,是安全存在的主動因素[2]。安全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自然屬性的安全,也就是人的動物屬性安全,是人懼怕危險、尋求安全的自我保護的本能。在高校周邊環境安全建設中,人的自然屬性也決定了即使在后天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有所變化,但是對安全的需求是與生俱來,永遠不會消失。二是社會屬性的安全,社會屬性的安全是指高校師生和周邊環境的社會人在改造生存環境的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共生關系中的安全依存性、追求安全的人倫道德性、維護安全的社會合作性和拓展安全的社會交往性。文化意義上的安全防范是人有目的地參與社會活動而造成的廣義安全,它是以安全防范技術為先導,以人防為基礎,以物防和技防為手段,以實現安全秩序構建為目的,建立集探測、監控、反應等功能有序結合的安全防范服務保障體系。在物質層面,要注重硬件的投資和建設,加大安全硬件和軟件方面的投入,發展安全科技,安全的有效資金投入要高于其他工作;在安全機構設置上,要確立安全的權威性,能夠產生具有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的性狀,而不依附于其他部門或者在行事安全職能過程中喪失話語權??茖W研究追求的最終目的在于認識世界,科學地維護狀態的平衡。生態系統之所以能保持動態平衡主要是由于其內部具有自動的調節能力。同樣道理,作為生態圈之一的高校周邊環境,追求絕對的安全是不可能的。而動態安全的實現依靠的是安全平衡態的調節:一方面社會群體的組成和數量比例的相對穩定,諸如校園周邊環境的居民、經營戶、外來人員等構成相對固定,數量相對穩定,則安全的平衡態越容易維持;另一方面是社會因素保持相對穩定,諸如政府的政策、高校的規定和約定俗成的習慣等,又在動態層面調節安全的平衡狀態。但是安全系統的動態調節能力同樣是有限度的,超出了這個限度,安全的平衡態就會遭到破壞,比如周邊經營場所的增加、外來人口的劇增、高校學生的擴招和政府監管政策的缺失都會使自然安全態就轉化為不安全態,安全調節功能也會削弱和喪失,這就需要人為的科學干預。

三、安全行為

德國人帕布斯•海恩提出一個在航空界關于飛行安全的法則,被稱之為“海恩法則”,其核心強調兩點:一是事故的發生是量的積累的結果;二是再好的技術,再完美的規章,在實際操作層面,也無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質和責任心。安全文化的最終實現要落實到安全行為,目前高校周邊環境安全規劃在很大程度上重視對事故的總結和反思,或者根據經驗和教訓再進行檢查和排查,卻往往忽視了對事故征兆和事故苗頭的發現和感知,而那些未被發現的征兆與苗頭,就成為了新的安全隱患,從而導致惡性循環;另一種傾向是能從認識上感觀安全的存在,但是難以付諸行動和形成自覺的行為習慣,從而使規章制度和安全規劃在運行和執行中偏差較大。安全行為實現的有效途徑在于安全教育,既包括對內的師生教育、也包括對外的社會教育,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實現行為的內化。安全教育是高校周邊環境安全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本質就是新生一代準備從事社會安全生活的整個過程,也是人類社會安全經驗得以繼承發揚的關鍵環節,是解決高校周邊環境安全的治本之舉。對于高校周邊環境安全教育要從安全思想、安全態度、安全責任、安全價值等多角度進行安全文化滲透,喚醒人們對生命安全、身心健康的渴望,并根據人們的行為特點、活動規律、心理特征等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包括對常見事故進行預防教育,對突發事故進行處置教育,就已發事故進行警示教育。另外,還要運用各種手段對人們進行安全知識、安全技能和技術、安全倫理的教育,提高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增強安全素質,掌握危害識別、風險評估、避害趨利和自我保護能力,強化共同維護責任,使人們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應該怎么做,形成人人懂安全、時時講安全的安全氛圍。行為文化,主要是指師生安全行為準則、思維方式、行為模式的表現和安全知識和技能的運用,它是安全文化頂層設計與構建的落腳點[3]。安全文化的實現依賴于安全行為的制度化和制度的自覺執行。安全制度也可以說是規則或運作模式,是規范社會群體行為的一種社會結構,這些規則蘊含著社會的價值,其運行表現的是一個社會的秩序,它包含明文規定的正式約束、約定俗成的社會認可的非正式約束和保證規則實施的機制三個部分構成。安全行為是安全制度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是安全制度的行為化和習慣化,是檢驗教育效果的根本,它要求從細節上消除每個不安全行為,使安全維護行為習慣化,并一直強化,不輕易改變。

四、安全實現

安全實現是指為了保證整個系統的有序運行,以實現系統安全為目的,對高校和周邊系統中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進行辨識與分析,判斷高校和周邊系統發生危險和危害的可能性及其嚴重程度,對師生和周邊環境社會群體自身活動所作的時間和空間安排,并為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高校周邊環境的危險識別即找出可能引發事故和導致不良后果的源點、系統、生產過程或場所的特征,對危險因素進行查找、分析、歸納,得出危險種類、危害因素、危害內容和危害分布的具體情況。能確定危害方式,明確危害途徑、危害媒介和危害范圍,對導致事故發生條件的直接原因、誘導原因進行重點分析,從而為確定評價目標、評價重點、劃分評價單元、選擇評價方法和采取控制措施計劃提供基礎。危險識別過程中,既要分析環境系統正常運轉時的危險、危害因素,還要分析自然災害、突發事件和人為失誤可能產生嚴重后果的危險、危害因素。安全系統的有效運行要通過有效的事故預防來實現。高校周邊環境事故預防過程中,涉及兩個系統對象,一是系統本體,人的不安全行為是事故的最直接的因素,比如錯誤的理論、不恰當的行為、麻痹的心理、過時的經驗、責任心不強等主觀因素都可能導致事故的發生;二是環境的不安全狀態,自然環境的不安全狀態容易被識別和預防,而高校周邊環境的不安全狀態往往是社會大環境的不安全因素導致,而人們對它的認識帶有事后型的色彩,往往是被動、滯后的。從安全系統的角度出發,則具有超前和預防的意義,具有理性色彩,更符合科學性原則。但總體來說,意識能反作用于人的行為,而物的不安全狀態通常又受控于人的行為,安全問題歸根結底是人的問題[4]。馬克思說:“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盵5]環境的改變過程,也就是人的實踐的過程。人們在構建高校周邊環境安全系統的實踐中,環境也反作用于人的主觀世界,使人的安全意識、安全情感、安全價值觀和安全行為得到改造。環境的改變和環境對人的改造,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也決定了運用SSE理論,按照系統整體論觀點,建立科學、高效的安全文化體系,才能適應開放、動態、復雜的系統變化,有效維護高校、師生及高校周邊環境社會群體的安全與利益。

本文作者:郭猛賴桂寧工作單位:廣西警官高等??茖W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