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園文化建設研究
時間:2022-09-28 09:32:37
導語: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園文化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通過梳理校園文化與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園文化的關系,對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進行系統性分析,從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網絡文化、校園活動等方面提出加強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園文化建設的對策。
關鍵詞:校園;文化建設;自考生
校園文化是文化園圃中一個結構完整且獨具性格的系統,它根植于校園的土地,融入了師生的智慧,吸納了外來的因子,最終形成一種內涵豐富、形式多樣、自新力強的為全體教職工所認同的文化理念。全日制自考助學文化建設,指的是基于知識傳授并高于知識傳授的一種價值追求,管理者將人文關懷、核心價值、責任追求、創新精神、審美品位、儒雅風范等要素內化為全日制自學助考學生的一種積極向上、健康和諧的精神氛圍。
一、新時期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園文化建設的實效性
(一)明確了全日制自考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向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既是一種國家考試制度又是一種新型的高等教育制度,以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為目的。自考大學生是青年大學生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引導樹立正確的價值追求、理想信念,提高專業技能、人文素養,促使其全面發展,成為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湖南農業大學積極倡導以校園文化為紐帶,以穩定有序、誠信友愛、協調發展、同舟共濟為主要特征,以學生成才、教師成長、學校發展為宗旨的全日制自考校園文化。
(二)延展了全日制自考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
全日制自考校園文化在校園文化中形成了自身的鮮明特點,擴充了校園文化的含義。全日制自考校園文化建設是指按照校園文化制度、文化方向、文化組織、文化載體、文化管理的總體規劃;以學風、校風為核心導向,通過文娛、科技活動的組織,強化全日制自考助學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以湖南農業大學為例,全日制自考助學學生享有同等的教育教學環境與資源,擁有獨立成熟的教務教學及學生管理部門。學校在積極提供物質保障的基礎上加強精神支持的投入量,使其具有良好的校園環境、積極的價值取向、濃厚的學術氛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豐富的文化活動。
(三)強化了“以人為本”的文化建設理念
全日制自考校園文化的建設要倡導“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文化建設中滲透人文關懷,讓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校之間產生情感交流和心靈溝通,創造一種良好的文化環境,保障校園文化建設的生機和活力。湖南農業大學通過學生社團活動、心理咨詢、宿舍文化、學風建設、名師導學、院領導接待日、自考生夏令營、“名企行”、勤工助學等活動架通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專家與學生、領導與學生、社會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橋梁,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發揮其主體性。
(四)踐行了積極和諧的文化思想
踐行積極和諧的文化可以凝聚人心,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提高高校教育教學質量,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理念的灌輸,進一步促進校園文化的建設與發展。通過加強學科建設,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于校園文化建設全過程,尊重文化多元性,在實踐中體現高校文化建設的“和而不同”。堅持以發展增和諧、以改革促和諧、以公平求和諧、以穩定保和諧,把高校建設與發展的各項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二、新時期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校園物質文化內涵的淺顯性
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把辦學條件與師資力量與學科設置割裂開來,強調辦學條件的重要性,忽視師資力量和學科設置的作用,實質上是對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缺乏全面、正確的認識。另外,缺乏對全日制學生物質文化建設的地位認知。忽視自考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沒有樹立正確的自考校園文化觀念,單純求虛、求大的粗放式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模式,使校園物質文化建設變成“表面上”的文章,失去了它提升校園精神文化這個目的的意義所在,校園文化的品位也就無法保證。
(二)校園精神文化的匱乏性
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園文化建設普遍存在重物質輕精神的現象,功利意識濃厚,人文精神淡薄,大學精神嚴重缺失。在學生群體中不同程度的存在日趨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和工具主義的弊端。導致青年學生出現道德失范、精神虛無、人格分裂、自我膨脹等問題,影響校園文化的層次和質量。同時,自考學生很多處于構建理想信念的初級階段,缺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不能正視創新精神、傳統精神與時代精神之間的含義與關系。另外,當前校園精神文化建設過分突出政治化,導致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缺乏必要的價值選擇獨立性和批判性,導致自考生獨立精神缺失,創新性無法體現。
(三)校園制度文化建設的局限性
髙校校園制度文化建設存在行政化傾向嚴重、制度建設不完善、系統建設和有效管理缺乏等問題。把校園文化建設與學校的專業設置、師資配備、課程開設等割裂幵來,局限在學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層次上,使校園文化建設無法深入到對師生內在追求上的引導,缺乏對自考生客觀認知、自由個性、終極關懷等精神層面的拓寬,使校園文化建設缺乏系統性和長期性。同時,校園文化主體的片面性,使校園文化成了十足的學生文化校園文化建設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各部門的緊密配合和全員參與,尤其需要教師的參與。另外,目前校園文化制度在前瞻性上非常薄弱,嚴重制約著高等教育的實質性改革,進而影響全日制自考文化教育的發展與改革。
三、新時期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與措施
(一)夯實物質文化建設,強化育人環境
第一,做好校園建筑的規劃設計。校園整體規劃布局過程中需要融入學校發展歷程、治學理念、辦學精神等人文價值,讓校園建筑在與校園環境融合的過程中突出學校自身的色彩基調以及規劃特色。注重建筑與景觀小品在精神層次上的一致性,內容形式上的差異性,讓師生在建筑規劃設計中體驗學校的人文情懷。第二,完善教學文化設施及陣地建設。加強對教育教學、科技創新、實驗實踐、文藝體育、飲食起居等場所的規劃設計,完善電視廣播、網絡媒體、校報校刊、宣傳櫥窗等固有陣地的建設,積極拓展文化建設的新渠道,為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提供物質基礎與保障。第三,注重校園環境的園林綠化。高校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堅持“因校制宜”,在綠化設計的生態性、美學性、延續性等原則下,力求與校園的各類建筑與設施上達到實用與審美的有機結合,體現校園物質環境的場所精神。
(二)加強精神文化建設,營造科學氛圍
第一,弘揚校園文化的優良傳統。一個學校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層積著各個時期的校園文化生活,因此,要正確認識學校的歷史傳統、歷史使命,明確學校定位、辦學理念、治學精神,進而轉化為自考學生對自身的目標定位、身份定位、價值定位。在認同學校優良文化傳統的過程中培養愛國愛校的家園情感,激發自考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第二,抓好學風教風校風建設。注重加強對自考學生學習目的和意義的教育,引導他們將自身學習與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結合起來,與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相結合,找到真正適合自考學生成長成才的有效途徑。湖南農業大學通過“進德修業”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名師導學”專題輔導、“弘毅致遠”實驗班精品工程、“力學篤行”實習實訓技能項目等文化建設工程,營造濃厚學習風氣,培育自強不息精神,使學生樹立為社會主義事業貢獻力量的共同理想。第三,開展經常性的職業道德教育,制定完善的師德建設規范,充分發揮輔導員、教師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園文化中的帶頭作用。
(三)加強制度建設,保障文化特性
第一,建立科學有效的高校校園規章制度。制度建設堅持“以師為本、以生為本”的理念,制定出符合教育發展規律的、師生實際的、科學性的規章制度。善于將校園文化融入到制度建設之中,利用文化上的歸屬性凝聚、激勵師生員工的積極性。第二,建立引導激勵機制。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恰當運用激勵機制,湖南農業大學利用“獎優濟困”獎助學金體系,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注重學習過程,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校園文化活動,激發他們的拼搏精神、進取意識。第三,建立與時俱進的制度創新。結合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的要求,結合校園文化的發展軌跡,結合自考學生的性格特征,創新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引導學生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技能,強化創新能力,發展自身特色,提升綜合競爭力。
(四)構建網絡文化,發揮新媒體優勢
第一,加大校園網絡建設力度,建設一批學校學院德育網站,打造新聞信息平臺,使學校網站成為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主陣地。同時充分研究學生層次和學生心理,發揮校園網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建設氛圍。第二,利用現代網絡信息的便利、高效、靈活的特點,不斷創新教育教學形式,拓寬教育的縱向橫向空間,促進高校文化建設新的飛躍。第三,加強校園網絡建設的制度管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網絡文化中的積極作用,優化學生在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中的媒體環境。
作者:潘俊宇 唐琳茜 單位:湖南農業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1]程裕禎.中國文化要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2]張順昌.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應充分發揮大學生主體性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08(3).
[3]王艷芳.論構建和諧校園與高校的發展[J].成都:中國西部科技,2008(12).
- 上一篇:流行音樂對校園文化的意義
- 下一篇:旅游文化建設現狀及對策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