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休閑體育對校園文化的啟示
時間:2022-12-02 03:23:28
導語:參與休閑體育對校園文化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學生參與休閑體育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社交生活的機會,這與校園文化的意識密切相關。根據Astin(1984)的參與理論和Boyer(1990)的文化原則,本研究的目的是檢驗參與校園休閑體育項目與學生感知校園文化的程度和用來衡量校園文化感知的差異,結果表明參與校園休閑體育顯著預測了文化內的多樣性和接受因素。此外,與沒有參加的學生相比,參加校園休閑體育活動的學生根據住宿體驗因素感受到更大的校園文化感。
關鍵詞:休閑體育;文化意識;參與;校園文化
眾所周知,學生參與課外活動可以促進發展,參與和堅持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Whitt表示“學生在大學期間所做的事情更多地取決于他們學到什么,以及他們是否會堅持上大學而不是他們是誰,甚至他們去大學的地方”[1]。學生參與校園休閑體育越多,越有可能在校園文化獲得成功。Thomas認為參與提供更廣泛社交網絡的活動的學生比僅參與同齡群體的學生更有可能持續存在,從而強化了參與拓寬社交網絡的活動的重要性。除了對參與或參與的廣泛概念的研究之外,還有關于參與特定活動的研究以及這種參與如何影響學生在大學期間的生活特定方面,文獻表明,參加課外活動可以在大學期間短期內和大學以外的經歷中產生積極影響。具體而言,參與校園娛樂相關的課外活動已被證明對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積極影響。校園休閑體育已被證明對畢業的預測概率有積極影響。Belch,Gebel和Maas發現,學生參與校園休閑體育的第一年到第二年的學生比沒有參與休閑體育的學生堅持更高的學習率。根據Astin(1993)的觀點,“參加校內運動對身體健康,飲酒和獲得學士學位有顯著的積極影響”[2]。學生的休閑體育參與也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社交生活的機會,這與學生的校園文化感密切相關。
一研究背景
將“文化”定義為個人對共同事業或經歷的約束力。ErnestL.Boyer的《校園生活:尋找文化》的出版促進了在大學校園中培養文化意識的研究。Boyer認為:如果一個學院或大學有效地提供文化的六個特征,那么它就會提供強烈的文化意識:教育上有目的,開放,公正,紀律,關懷。休閑體育融入學生的社會和學術生活有助于增強對大學的認同感。對大學的更大認同導致更大的堅持可能性。在關于學生離開大學的開創性工作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校園休閑體育是學生成為社會和學術界成為有能力的成員的過程。為了使高等教育機構能夠成功地建立校園文化意識,學術活動與校園內的休閑體育之間必然存在聯系。學生參與休閑體育的活動對培養校園文化意識至關重要,通過研究學生的休閑體育參與情況,以確定是否有助于校園文化意識的感知。學生關心作為個體的價值、被接納為文化的一部分,與文化意識最直接相關。對文化意識的最負面影響來自孤獨感。雖然發現學生的活動與文化意識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我們還是需要進一步研究學生活動與校園文化意識之間的關系。通過研究發現定期參加校園活動的學生認為校園文化意識更強。Brazzell斷言:“學生參與一系列活動的機會越大,他們就越有可能感受到文化的一部分并成為富有成效的貢獻者”[3]。雖然參與校園活動已被證明對學生的教育成果產生積極影響,但沒有研究調查校園休閑體育參與對校園文化意識的貢獻。
二研究目的
基于Astin(1984)的參與理論和Boyer(1990)的校園文化原則,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學生校園文化意識的決定因素。具體來說,本研究調查了校園休閑體育參與者的校園文化感知,試圖更好地了解參與校園休閑體育對校園文化感的貢獻程度。
三研究方法
從中西部中等規模的高等院校先獲得學生電子郵件地址,然后發郵件進行招募的。最終被邀請參加研究的學生使用基于學年的分層隨機抽樣程序。隨機選擇的每個學生都會收到一封電子郵件,邀請他們參加這項研究。如果學生完整地完成了調查,他們就會進入一張圖紙,有機會贏取五張20元禮品卡中的一張。受訪者完成的一份在線調查問卷,其中包括人口統計問題、14個領域的課外參與有關的問題、25項文化規模感。受訪者被要求通過使用以下選項來表明他們的課外參與程度:“從不”“偶爾”“經常”并對校園文化聲明的同意程度進行選擇,范圍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統計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是為了檢驗文化規模意義的潛在因素結構。從全民教育中提取的文化因素感作為多元回歸分析中的獨立變量,用于預測學生對校園文化的感知。此外,進行了多變量方差分析,以確定根據受訪者參與校園休閑體育項目的水平,從全民教育中提取的六種校園文化因素意義是否存在差異(從不,偶爾,經常或非常經常)。為了檢驗校園文化規模感的潛在因素結構,對25個陳述進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全民教育是使用完成本部分調查的所有330名受訪者進行的,其中女性232例(70.3%),男性98例(29.7%)。受訪者的平均年齡為21.84歲(標準差=5.0),其中209名學生住在校外(63.3%),121名學生住在校內(36.7%)。有47名新生(14.2%),68名大二學生(20.6%),73名大三學生(22.1%),89名高年級學生(27.0%),49名研究生(14.8%)和4名兼職學生(1.2%)。樣本主要是四川人(83.6%),32.7%的受訪者來自文學與藝術學院,20.6%來自外國語學院,17.6%來自應用科學與技術學院,13.9%來自經濟管理學院,7.6%來自信息工程學院,3.6%來自制造科學與工程學院,3.9%表示“其他”。受訪者表示他們對25項校園文化規模的陳述達成一致意見的程度從“強烈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受訪者還被要求表明他們使用以下等級參與校園休閑體育活動的頻率:“從不”,“偶爾”或“經常”或“經常”。62%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從未參加過校園休閑體育計劃,25%偶爾參加校園休閑體育計劃,13%經常或經常參加校園休閑體育計劃。在刪除那些表示他們沒有參加校園休閑體育計劃的受訪者之后,最終剩余的125名學生中,64%是男性,36%是女性。他們的平均年齡為20.79歲(標準差=2.87),15.2%為新生,25.6%為大二學生,21.6%為大三學生,27.2%為高年級學生,9.6%為研究生。來自校園文化的前三個陳述,受訪者最同意的是:朋友分享我的興趣和價值觀、當我尋求他們的幫助時、我可以接觸到教師、并且有機會與我宿舍樓的其他人互動。受訪者最不同意的三個陳述是:我在校園里感到孤獨、我的社交互動主要局限于我的老鄉,以及學校的課外活動在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四結果及意義
通過問卷調查,最終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考慮到不同校園文化的獨特性、差異并不令人驚訝。從事學生工作的專業人士以及對評估自己校園文化意識感興趣的校園休閑體育專業人士應該認識到,在本研究中出現的對文化有貢獻的因素有助于每個校園和校園娛樂的個別計劃領域(例如,俱樂部體育,校內,非正式體育和健身)的文化意識。校園休閑體育參與者對校園文化感的唯一因素是多樣性和接受度。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這種參與也可以為學生提供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個人建立關系的機會,并提供自我表達的機會。那些堅持參與的人可以通過參與來發展對他人價值觀,興趣和觀點的欣賞;這種觀點可以帶來更強烈的校園文化意識。休閑體育專業人士應該了解課程中的經驗如何影響學生對大學校園的歸屬感,并推廣這一優勢。參加校園休閑運動的學生與未參加的學生相比,校園文化意識更強。提高休閑體育的參與水平,還可以幫助培養文化意識減少孤獨感,抗壓能力更強。定期參加校園娛樂活動可提供社交機會,這些社交機會可以減少孤獨的可能性,并可以解釋為什么校園休閑體育的參與者感覺到更大的文化意識[4]。
通過本研究,我們不難發現,校園休閑體育參與對學生感知校園文化有非常重要的關聯,這些結果為學生事務和校園休閑體育專業人士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對校園休閑體育的如何促進文化意識、增加參與校園休閑體育的機會、建立強烈的文化意識有很多借鑒意義。未來的研究還應衡量校園休閑體育參與的深度,廣度和質量,以更仔細地檢查這種參與對學生校園文化意識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美]Artinger,L.校內體育的社會效益[M].張澤權,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0.
[2]楊樂.體育與大學校園文化建設[J].山西體育科技.2018(Z1):9.
[3]陳永軍.校園體育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2(04):34-35.
[4]徐軍.校園體育文化與基本道德規范的養成[J].體育師友,2002(02):1.
[5]鄧艷妮.對高校特色發展的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7,4(41):349-350.
作者:鄒占 單位:西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 上一篇:校園文化氛圍女大學生創業研究
- 下一篇:標志性雕塑在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