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型人才培養大學物理教學研究
時間:2022-05-09 02:56:48
導語:應用型人才培養大學物理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首先闡述了應用型人才機制,然后分析了大學物理課程的特征及建設不足,最后提出了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大學物理教學改革,包括社會層面強調“學科建設機制重組”;企業層面定位學科聯結模塊;教師層面強調項目演示,注重考核機制革新;學生層面聚焦實驗的基礎性與工程性;學校層面構建“雙師型”教師隊伍。
關鍵詞:大學物理教學;學科改革;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教育部在“十五”規劃中指出,我國高校應用型人才建設過程應精準定位人才目標與培養模式,關注課程設置指向、教學改革價值及專業實踐等維度。大學物理學科作為理工科學生個體建設的重要支撐,亟待進一步明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現實訴求與發展機制,建設適用于大學物理課程教學的改革方案并對實踐效益進行理性分析。
一、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概述
參照學術界對社會人才界定的統一標準,大體可將社會流動人才劃分成兩大類別:一類是探索研究物質世界客觀規律的人才,稱為“學術型人才”;另一類是可為社會創造直接效益、直接服務于社會工程事業建設的人才,稱為“應用型人才”,其中,后類人才群體的主要任務是將已有的科學原理或知識直接運用到社會生產與實踐的過程中[1]。一般來說,與學術型人才群體相比,應用型人才在專業知識、實踐范圍、工作重點等層面存在明顯區分,主要分為工程類人才、技術類人才及技能類人才等,這些應用型人才通過項目劃分與任務對接,分批次、分周期、有序地融入工程設計、項目運行、技術操作及效益檢測等過程中,將學術型人才設計出來的項目任務書、方案圖紙、要素細目等轉化成具體產品,切實完成與社會發展的多維度對接[2]。根據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機制與發展屬性,應用型人才應注重團隊組織、探究分析、自主學習及專業管理等層面的貫徹落實。大學物理作為高等學校工科類專業受教群體的一門重要基礎必修課程,側重于深層次培養受教群體的科學觀察、問題分析、知識要素篩選及創新求實等方面的能力。實際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物理課程教學大多選取傳統考核模式與內容體系,隨著擴招制度所引發的生源素質下降等現實弊端的日益凸顯,物理課程在學時量、大眾化水平及社會轉化效益等層面均存在一定的現實缺口,受教個體的基本能力素養、創新思維難以得到精準定位與效益保障。亟待從教學內容、管理制度及考評方法等維度出發,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新的發展指向,持續為大學物理學科教學注入新的理念。
二、大學物理課程特征及建設不足的原因
(一)大學物理課程的特征。現代教育觀注重從教學活動種類、學科建設目標、知識傳播過程及學生智能開發等層面出發,關注受教個體的社會科學觀、道德品質與專業學科素養等維度的多向建設,主張將學生個體充分融入課題項目能動性的學習過程中,強調學生個體在常規學科學習活動過程中對學科方法、模塊體系等方面的選擇性、自主性、聯結性及自控性,以新時期背景下現代化教育教學觀念來切實引導與檢驗教學質量成果,將學科人才充分融入我國社會體系各項事業的建設過程中。相比于傳統物理學科教材體系,以新課改標準為參照,大學物理在教材編排內容與實踐項目運作指向等層面均進行了時代性引導與劃分。對比物理專業與非物理專業在學科體系建設中的設置特征,兩類公共基礎教材均注重從物理學歷史發展脈絡與學科社會地位等層面入手,不斷將近代物理學科內容引入到現代工程技術實踐過程中,選取更新型、更現代的發展理念來強化學科教學的應用實踐性、雙邊繼承性及模式統籌性。(二)大學物理課程建設不足。查閱相關學科教學資料可知,當前大學物理學科教學大體存在三方面不足。第一,學科指標“固定化”。受到傳統辦學理念與學科教學機制的影響,當前部分教學領域在學科文本內容選擇、核心要點定位及項目測評模式等方面凸顯出間斷性、片面性的特征,違背現代化教學理念的發展指向;第二,受教群體范圍受限。大學物理作為理工科學生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時期背景下,其重要性、覆蓋范圍尚未得到精準界定與實效性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受教個體的思維認知與能力素養建設;第三,社會效益轉化度低[3-5]。根據應用型人才建設的發展指向與實踐效益,物理學科部分前沿研究成果未能切實轉化成社會應用效益,學科應用潛能有待深層次開發。
三、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大學物理教學改革
(一)社會層面:強調“學科建設機制重組”。大學物理作為理工科學生群體培養方案中的公共基礎課,根據不同專業的規劃特點與研究對象的差異性,不同專業對物理學科的教學內容、授課流程及測評機制的要求不同,為達到更加均衡化、科學理性化的專業學科教學效果,各專業應統籌考慮后續專業課程建設中學生個體對物理知2019年4月識的應用效益訴求。從學科內容編排層面上看,區域相關教育部門應在對專業發展指向進行充分調研后,對公共物理教材內容進行大膽重組,切實強調專業特色,如工程機械類專業側重講解力學、熱學及電磁學等內容,信息技術類專業學科側重講解光學、近代物理學等板塊內容。根據實際專業發展指向對物理教材內容進行后期適度調整,并適當添加應用實例以期實現更為優質的教學效果。與此同時,物理科學技術的深層次推進應牢牢把握學生創新型思維的根本效益建設,根據不同專業學時情況,在實際教材的制定與學生培養方案確立的過程中,將典型物理技術體系以“科技快餐”的形式傳授給受教群體,根據專業科研項目的不同而劃定不同類型的選題,不斷增加近代物理理論的內容比重,力爭在保證學科內容精細化、減少“無效課時”的同時,適當引入物理學的前沿動態或研究成果,以此來推進整體科學的多指向性發展。(二)企業層面:定位學科聯結模塊。根據不同專業在文本內容及運行機制等層面的差異性,相關參與主體應在大范圍查閱物理專業課程內容的基礎上,尋求本專業與大學物理學科相關聯的板塊內容,適當將物理知識與專業范例相結合,以科學素養的實效性建設來為后期項目建設奠定堅實的效益基礎。重新審視社會實踐技術的操作特征與應用范圍,物理學科與實際生產生活的對接度逐步增強,如將激光技術、等離子體技術、信息光學技術、核磁共振技術等運用到醫學、計算機學、工程設計學等領域,由此衍生出的配套專題項目可在一定程度上推進受教個體科學素養與現代化技術應用能力的多維度提升。(三)教師層面:強調項目演示,注重考核機制革新。參照科學技術發展的現實指向,我國教育教學改革逐步進入到高聯結、全視角的發展領域,相關教學管理人員應靈活使用先進科學技術或學科教具,不斷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效性發展。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借助多媒體資源來為受教個體播放實驗視頻或學科前沿動態,彌補物理實驗設備在現實應用過程中功能屬性的欠缺點,以此來推進學生主體物理學科邏輯思維的強化及社會課題實踐項目的運作技術革新[6]。在實際授課過程中,除講解必要的課內教學內容外,教師應適當穿插課外學習任務來鞏固學習效果,同時,切實提升學生主體的思維辨析能力、問題拆解能力、文本閱讀能力等。在當前教學管理背景下,大多數高校物理學科結課以閉卷考試為主,這種固定化、單向化的審評機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受教個體的自主學習性及應用能力的多維建設。參照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理念,可逐步推行集單元測驗、課堂表現、閱讀筆記及小論文編寫為一體的新型學科考核模式,根據各個環節的測評效果來不斷革新已有的學科建設方案,積極引導受教個體以課外科技活動的形式參與到課題研究與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精準定位應用型人才的機制定位、價值指向與培養特點。(四)學生層面:聚焦實驗的基礎性與工程性。大學物理實驗作為一門兼具基本技術特征與常規測量方法的基礎學科,對受教主體的理論衍生能力、實踐項目拓展能力、思維邏輯強化能力與社會應用效益鑒別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以此為建構背景,相關學生群體應深層次貫穿現代誤差理論、工程技術意識、儀器設備使用技術及課程體系模型等新型知識要素,推進自身對理工科常規專業實驗基本方法的多維度掌握,促使其在有效搭建物理實驗與其余平行專業課題項目之間橋梁的基礎上,將所學物理學科知識運用到“專業實踐效益檢驗”上。與此同時,學生應積極有效地將各類實驗項目當成實際工程項目來進行方案策劃與成效驗收,按照社會課題項目實際運行模式來全視角評估實驗過程、項目報告書及后期個體反饋等,杜絕敷衍了事、數據造假、結論抄襲及報告不全等負面現象,關注物理學科核心內容轉變成社會實踐效益的機制轉型過程。(五)學校層面:構建“雙師型”教師隊伍。為切實提升大學物理學科建設實效,學校應深層次推進對物理學科教師個體的培訓與指導,持續灌輸新型教學理念與應用型人才培養戰略,關注新課程標準的新思想、新內容與新價值導向,關注特定教學周期所衍生出的培訓指導路徑,以期對現有文本教材中的理論內容與實踐成果進行多維度解讀。為精準實現高級應用型人才建設的培養目標,相關高校教學領域應重新審視“雙師型”教師隊伍在能力培養與專業實踐教學等維度的聯結效益,在實際師資管控與運行過程中,可建立健全“學院獨立式”的物理教師培訓機制,根據不同學院部門下設專業在發展指向等層面的差異性,選取物理教材中關聯度高、專業特征突出的文本內容進行深層次教學,積極引入校外專業人才力量來輔助構建“產學研”相結合的新型應用型運作模式,設置高級技術人員、兼職人員、實驗設備管控人員等多類群體,積極推進物理學科教師群體在社會實踐項目組織經營與科技推廣方面的能力建設與實效檢驗。
總之,大學物理是現代化工程技術的基礎,為了向社會培養更多的應用型人才,加強學科建設成為高校的重要任務。高等院校要以應用型人才培養作為教學目標,從社會、教師、學生及自身考慮大學物理學科建設的重點內容,優化細節,這樣才能讓大學物理學科建設走向正軌,滿足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劉艷,陳仁安.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大學物理實驗教學改革[J].陰山學刊(自然科學版),2018,32(2):144-145.
[2]鄒艷.基于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大學物理教學內容的構建[J].物理與工程,2013,23(6):48-50.
[3]張春華,范仰才,譚誠臣.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工科大學物理教學改革探索[J].物理與工程,2012,22(4):50-52.
[4]王憶,丁瑞欽.大學物理(實驗)教學改革與地方院校學生應用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6(5):81-84.
[5]夏兆陽,張寧.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大學物理》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81-84.
[6]王殿元,江長雙,劉志強,等.多方位改革大學物理實驗教學培養高素質創新型應用人才[J].江西科學,2005(5):137-139.
作者:程冬 單位:安徽新華學院
- 上一篇:高中物理實驗教學創新思維培養
- 下一篇:微課在高中物理教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