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下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改革策略

時間:2022-11-07 09:55:23

導語:工程教育下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改革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程教育下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改革策略

摘要:文章首先闡述了工程教育視角下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然后提出了工程教育視角下大學物理課程教學的改革策略,包括教學內容的改革、教學模式的改革、課程考核的改革三個方面,最后分析了工程教育視角下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改革效果。

關鍵詞:工程教育;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物理

地方院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的轉型已經成為國家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方向,國家實施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方針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教育提供了指導。地方高校逐漸對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發揮了支撐作用。培養具有較強行業背景知識、工程實踐能力、勝任行業發展需求的應用型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已成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歷史使命。對本科院校的工科專業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已經成為新工科教育的必然趨勢。目前,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作為世界水平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逐漸得到我國高等院校的重視[1-3]。從2005年開始我國部分“985”和“211”高校首先開展了對工科專業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試點工作。特別是2016年6月2日中國加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華盛頓協議,推動了普通本科院校對工科專業工程教育認證工作的進一步發展。許多高校針對自己學校的工科專業不斷開展工程教育專業的認證工作,截至2017年底,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和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共認證了全國198所高校的846個工科專業。通過專業認證,標志著這些專業的質量實現了國際實質等效,進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陣”。這對于提高我國高等工程教育質量,促進高等教育發展具有深遠意義。因此,對本科院校特別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科專業的教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大學物理課程作為工科專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相應的課程內容和課堂教學等方面的改革將會對工程專業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本文分析了大學物理課程目前的教學現狀,對該課程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教學改革進行了探索,并進一步提出了工程教育認證視角下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物理課程教學的改革措施。這將有利于促進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學課程體系改革,完善產出導向型的教育教學人才培養模式。

一、工程教育視角下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大學物理作為理工科專業學生的公共基礎課,在課程體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大學物理課程在應用轉型教學中的體現和實踐將更加有力地促進本科院校的應用型教學實踐活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把全體學生的學習效果作為關注的焦點。這與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學理念是相吻合的。該工程教育模式強調科學教育、人文教育、工程教育的有機統一,并在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追求平衡,實現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培養[4]。這就要求目前的教育模式要向產出導向型教育模式進行轉變;教學設計和實施步驟要以學生的學習效果為目標;教學的目標是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學到了什么,而不再是教師都教了什么。因此,要求教師在大學教學中要轉變以往單純教授的授課模式,以學生的專業培養目標和專業畢業要求為指導,從課程體系設計入手,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目前,大學物理課程的教學內容缺乏相應的改革與創新,課程設置與知識、素質和能力培養的目標嚴重不匹配,知識結構偏重于基礎理論知識的教學,與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明顯脫節[5]。大多數本科院校開展的大學物理教學仍舊停留在“一支粉筆、一本書、一份幻燈片”的傳統教學模式上,高生師比和擁擠的課堂、過時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中心的課程體系、過長的學習時間等已經不能滿足現代高等教育的需求。積極提升大學物理課程的教學理念,改進相應的課程體系,探索和打造合適的教學模式,將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供有力支撐。因此,工科專業中大學物理課程的改革勢在必行,而工程教育視角下大學物理課程改革的探索將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提供實踐指導。

二、工程教育視角下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改革策略

在對前期大學物理教學研究的基礎上[6-7],從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角度,以產出導向教育為目標,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相繼進行大學物理課程的改革探索,為應用型本科院校進行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工科專業教學改革提供重要參考。(一)教學內容的改革。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具體要求為指導,依據教學大綱,將大學物理的教學內容從學科體系轉變為工程過程體系。改變以往按章節實施的大學物理教學的設計,依托不同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按“章節+模塊”的形式開展大學物理教學活動。同時,教師要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專業、不同院系的學生,注重不同物理知識點的側重及與專業課程的銜接問題,對教學目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創新。另外,為激發學生學學物理的興趣,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課堂參與度,加強其對物理知識的掌握和應用,教師應在“模塊”中創新性地加入物理學史和科技前沿的相關內容,在強調科學教育的同時提升理工科學生的人文教育,增強學生學習自主性、樹立學生正確的歷史意識,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實現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二)教學模式的改革。以修訂的教學內容為指導,緊緊圍繞教學大綱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翻轉課堂、第二課堂、游戲化學習等現代化教學形式開展教學活動。教師應將教學課堂從工程科學時代與基礎理論教學相結合的傳授式教學模式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的模式。從而使教學課堂真正成為以學生為中心的知識樂園,讓學生在其中通過選擇自己喜歡和感興趣的方式學習物理知識,以期達到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下產出導向教育的效果。教師還應充分利用前期大學物理教改項目的研究成果,進一步將物理課堂分為線上和線下兩部分。線下以教室為載體,以小組討論、設計項目、案例研究、應用練習等主動的學習模式展開教學活動;線上以前期開發的大學物理課程網站為載體輔導學生的學習。同時提高大學物理理論知識和實驗項目相結合的教學授課方式,實現學生全程參與的教學新模式。學生可按照既定的學習目標,選擇各種學習資源,采用多種學習方式,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突出對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三)課程考核的改革。在學校規定的大學物理課程考核范圍內,對教師自主評價的部分成績(即學生的平時成績)采用學術論文、物理知識競賽和創新實驗項目等多種考核辦法。教師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以學生的學習效果為指導,探索制定一系列非考試環節的考核辦法。在該考核辦法中明確規定評價標準和記分辦法,并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實施考核。通過合理的考核方式,加強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科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以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達到良好的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同時,不斷總結教學過程的得與失,及時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進一步構建課程考核評價的持續改進機制,建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下大學物理的“評價—反饋—改進”閉環工程。從而實現大學物理教學的持續改進,提高教學質量,增強教學效果。此外,結合應用型本科院校專業和課程設置的實際情況,太原工業學院(以下簡稱“我校”)編寫了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相匹配的《大學物理簡明教程》教材一套,且配套了數字課程網站,以便為學生提供在線學習和交流。其中網絡課程中提供了13個教學在線課程、28個微課視頻、39個拓展文檔、15個電子教案、13個實驗演示視頻及部分習題的講解視頻,以便學生的常態學習。我校還進一步修訂了相應的教學大綱,提出了教學考核評價的改革方案。為檢查教學改革的效果,我校通過采用多種方式(如考試、測驗、問卷調查和訪談)收集學生學習情況的憑證,調查學生對大學物理課程改革的態度、想法、意見和建議。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課程評價質量報告,檢測改革效果,查找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下大學物理課堂的優勢與不足,并總結教學過程的得與失,建立長效機制以推動持續改進。

三、工程教育視角下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改革效果

筆者以機械電子工程、能源化學工程、汽車服務工程和電子信息工程等工科專業的學生為教學對象,選取一部分班級實施課改后的大學物理課程教學,通過觀摩指導、學生測評與訪談等方式開展該課程的調研,并通過非考試考評環節給出學生課程評價質量報告。結果發現,通過實施課改后的大學物理課程,能夠更有效地實現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培養;通過物理學史和科技前沿等模塊的開設,可以提高學生學學物理課程的興趣;通過開展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能夠增強學生學學物理的效果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

四、結語

結合教育部所倡導的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本文首次提出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下的大學物理課程改革,通過以上大學物理課程改革的實施將提升學生主動學習和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學物理課程的興趣及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學學物理的效果,并進一步強化科學與人文素養的融合與平衡,真正做到對學生知識、素質與能力“三位一體”的培養。這不僅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生培養工作提供了創新理念,還將為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相關專業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的設置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周凌波,王芮.從《華盛頓協議》談工程教育專業建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6-14.

[2]許曉東,卞良.本科工程教育研究性教學探索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43-49.

[3]余天佐,劉少雪.從外部評估轉向自我改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6):28-34.

[4]邱學青,李正,吳應良.面向“新工業革命”的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4):16-22.

[5]程永喜,李文君,李淑青.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物理課程改革探索[J].西部素質教育,2017,3(15):156-157.

[6]程永喜.加強物理學史中的人文教育,提高高校理工科學生的人文素質[J].西部素質教育,2016,2(21):63,67.

作者:程永喜 李淑青 任全年 景銀蘭 單位:太原工業學院理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