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學能力培養論文

時間:2022-05-08 04:27:00

導語:物理教學能力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物理教學能力培養論文

世界在不斷變化和發展,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是永無止境的。當今,我們正處于高科技時代,新的科學技術層出不窮,新的知識迅猛發展,新的信息與日俱增。

要使我們的知識趕上時代的要求,要使我們的認知結構能適應新的變化,就必須不斷地更新知識,優化認知結構。為此,時代賦予我們教師一項神圣的職責,就是要注重培養每個學生具有自我學習,自我汲取知識,對老化了的知識及時更新換代的能力。

本文想從高中物理教學方面,談幾點關于學生自我學習能力培養的意見,以供研究討論。

一、目前能力培養上的主要障礙

對于普通學校的高中生,當前在物理學習上較大的問題是學習方法問題。看來這是能力培養的最大障礙。他們一般是上課急于抄筆記,回家急于完成作業。

解題時又急于對得數,湊答案。并不從中總結分析問題的思路和解決問題的規律。

正確答案得出了,而錯誤思路卻被掩蓋了。

這些學生的作業,日常都還整齊無誤。一旦考試,就“六神無主”,原本會的也因為緊張而出現失誤。他們的考試成績總是不理想,常此以往,惡性循環,所以總覺得高中物理“難”,擺脫不了學習被動的境地。

這種不良學習方法和習慣的形成,大多是由于長期依賴老師、套公式、套例題的結果。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必須首先從教法的改革入手。

二、鼓勵學生“班門弄斧”是克服學法障礙的好辦法

教學的宗旨是,在能力培養方面讓每個學生都獲得成功,首先應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敢于在老師面前“班門弄斧”是難得的好事,只有這樣學生的真實想法才能展現出來,誤區才能暴露出來。例如對一些選擇題,按常規填寫出選項符號就行了。但有的任課教師卻沒有簡單處理;也沒有因為某道題有一定的難度,舉一個類似的例題,教會學生解這道題了事。而是鼓勵學生對問題首先進行解析,要求學生做到“根據在前,結論在后”。要鼓勵學生在老師面前當老師。這樣從學生的思維活動中,不僅可以了解他們知識掌握的情況和漏洞,更重要的是找到學生學法上的問題所在,以便對他們進行有的放矢的點撥、疏導和教育。

對選擇題、填空題不僅進行解析,我們在試點班中還讓學生“自己當老師”,讓他們始終堅持對選擇題、填空題寫出求解的思路和根據,學生從中嘗到了甜頭,考試成績上得到了提高。

“班門弄斧”的實質,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更應該體現出這一特點來。要讓學生成為名符其實的主體,其成功的秘訣,是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的最佳匹配。這種最佳匹配的保證是搞好課堂教學設計。

三、搞好課堂教學設計是能力培養的前提

自我學習的能力,是一項綜合能力。它包括了觀察、思維等多方面的能力。

自學不僅僅是一般地獨立閱讀和課內看書,它是課前設計好的一系列的有序啟動的各種環節的實施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實施的主體是學生。

重在能力培養的課堂設計,主要由以下幾個環節構成:1.設問質疑。

2.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習。

3.檢測和小結。

下面以電磁感應課堂教學設計為例,說明一下設計思想。

為了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每節課都要把啟動順序、知識結構等寫在教學材料上。從表面看有點像程序教學,實質上它有更多的靈活性。其中操作上有“分”有“合”,時間上可長可短,運行中有序也交替。總之,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有不同的訓練要求,避免“一刀切”。

1.“設問質疑”的設計思想

(1)用學過的磁通量ф來回答△ф、△ф/△t,重點突出針對性很強的預備知識△ф=?0。

(2)3人一組進行實驗操作和觀察。

深化△ф是否“零”現象和條件,為E∞△ф/△t作準備。

(3)由實驗導出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以上內容不需老師講述,也不抄筆記,一般學生都能獨立填好教學材料上要求填寫的內容。基礎好的學生把實驗結果和小結寫在反饋式投影片上,放在投影儀上進行公布。多余的時間回答有關這部分的練習題。

這樣的設計,上課之始就會使每個學生都能做到全身心的投入。他們在主動想問題,而不是旁觀的聽眾。其結果就可避免死記硬背,因每一步都有科學的邏輯推理,每一步都能緊扣教學目標。

2.“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習”的設計思想能力的培養總是伴隨著知識的內化進行的。內化的外因又總是寓于問題的解決過程之中。電磁感應這節課由ф、△ф、△ф/△t出發,重點解決E(感)的產生,突破“動勢這一難點。感應電動勢是在解決一系列實際問題的過程之中出現的。在此過程中學生把低位經驗(電動勢等同為電壓)概括納入到高位結構中去。

由于問題提出的順序符合學習的同化和順應的邏輯關系,所以使其能夠順利進行。

因此使學生的心理結構得以改變和更新。對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進行了優化,能力的孕育和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得到落實。

3.“檢測和小結”的設計思想

通過掛圖、模型、實驗和練習題,針對學生可能出現的模糊認識和存在的誤區,讓學生口答、筆答,到黑板上畫圖等、獲得即時反饋,小結的作出是學生對知識內化的結晶,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強化和錘煉的具體內容是如何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對一般同學要求熟練掌握右手定則的具體應用,提高一步要求會使用楞次走律。

總之,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絕大部分內容和時間的支配都交給了學生。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教學材料上,教師在教學設計的實施中只是起著監控和調度的作用。當然教師還要做到保證雙向反饋的溝通,并能以較強的應變能力準備處理好突發性的問題。

這節課的教學設計遵從科學性、可行性、創新性三條基本原則,在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能力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嘗試。

綜上所述,在問題解決的反復實踐中,通過正向遷移的同化和順應的加工過程,使個體經驗逐步地概括化,系統化。這一過程就是個體經驗的類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能力得以孕育和發展。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也不例外,并且其培養過程更具有典型性。

以上,是我們在物理教學中注重對學生自我學習能力培養的一些嘗試。國家教委要求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具有戰略性的重大問題。我們對此只能說,在一個方面、一個局部環節進行了初步探索。有許多問題尚須在實踐中逐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