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育人才培育方式

時間:2022-08-18 06:07:44

導語:物理教育人才培育方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物理教育人才培育方式

0引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其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1]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新的中學課程標準實行等對師資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師范院校物理教育專業同樣需要適應社會發展、創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即解決“培養什么人”和“怎么樣培養人”的問題。

1明確專業自身定位構建人才培養模式

傳統的高師物理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為基礎教育培養師資,專業發展和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離不開先進、準確、合理的專業定位,只有根據社會發展需求、專業自身條件,才能在履行教育職能中找準辦學定位、發展目標和服務方向,才能確定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促進專業發展。“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發展;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培養需求的擴大,基礎教育新的課程改革對師資提出的新要求;地方師范院校在社會經濟發展的生態環境中追求自身生態地位的主觀定位,這三個因素使地方師范院校向綜合化發展成為必然趨勢”[2]。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必須適應學生的多元化發展[3]。因此,在新形勢下,為了滿足社會不同層次的需求,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物理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必須向綜合化、多元化方向發展,除了培養基礎教育的物理教師外,還應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培養各類物理人才。河南師范大學物理與信息工程學院物理教育專業是國家特色專業,師資力量雄厚,科研氛圍濃厚,有一級碩士學位授予點和博士學位授予點以及博士后流動站。根據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自身師資和科研條件,我院將物理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具有從事物理教育和研究所必需的物理知識、物理技能和科研能力,能夠勝任物理教學和科研的中學物理師資以及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其他物理人才”。物理教育專業的學生主要學習物理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物理實驗以及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基本訓練,培養從事物理教學能力和初步從事教學、科學研究能力。

構建高校人才培養模式需要把握以下四個原則:國家需要是前提,學校定位是關鍵;社會需求是導向,培養模式是核心;通識教育是基礎,能力培養是本位;知識應用是基礎,創新能力是目標[4]。不同學者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有不同的看法,人們粗略地從教育目的、內容和方法上將人才培養模式分為“精英模式”與“大眾模式”等七類模式[5],這些觀點對于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有借鑒意義。有人提出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包括全校性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專業的培養方案與培養途徑的改革等三個層次[6]。在理論方面,李宏探討了高師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對策[7]。在實踐方面,很多院校的物理教育專業結合自身特點,不斷探索創新,提出了很多成功的人才培養模式。例如,浙江師范大學的“三•三制”創新人才培養體系[8],河北科技師范學院的“雙師型”人才培養模式[9],陜西師大的“2+2”人才培養模式[10]等。從2007年到2009年,在全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建立和發展中,也涌現出了很多成功案例,例如,忻州師范學院的“扶貧頂崗實習支教”人才培養模式[11],山西師范大學的“3.5+0.5”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12]和洛陽師范學院的中學名師人才培養模式[13]就是很好的實例。我院物理教育專業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提出了一種基于本科生導師制“2+2”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前兩年學習專業基礎理論課,第三、四年根據學生的意愿和就業需求進行分流培養,學習、掌握相應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具體做法就是加強本科生教師教育理論和技能訓練,培養學生的教學能力;鼓勵學生參加科研項目,培養初步的科研能力。

2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創新本科生導師制

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要以人才培養模式為核心,適應社會需求,注重專業理論知識學習和技能培養,突出能力培養。根據我院物理教育專業的特點、科研條件和社會需求,依據培養目標,模塊化地設置課程。1)基礎知識和能力模塊。該模塊包括通識教育、學科基礎和專業基礎平臺課程,其目的是使學生掌握物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為其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2)專業知識和能力模塊。它包括教師教育和專業平臺課程,目的是使學生分別掌握教育教學相關理論和技能,具備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及創新能力。3)拓展知識與能力模塊包括素質拓展和專業拓展平臺課程,目的是培養學生從教、教研和初步的科研能力。近年來,在實行學分制的前提下,我國高校普遍實行本科生導師制,它是學分制的有益補充[14]。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了本科生導師制的模式、實行狀況,指出了其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對策和建議[15–16]。

一些高校的相關專業結合自身特點和實踐,提出了具有特色的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例如,蘇州大學藝術設計專業采用“專業導師+工作室課程導師”的混合導師制培養模式。我院物理教育專業實行的本科生導師制,其專業定位是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并根據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模式,采用階段和平臺模式的導師制,見圖1。其具體做法是將四年分為兩個階段,根據本科生的興趣、心理和能力水平,導師以兩個階段培養側重點為主,做到“思想上引導、學習上輔導、生活上指導、心理上疏導”。在大學一、二年級(第一階段),由學院分配的導師指導學生專業學習和生活等,幫助學生確定大學四年及未來的發展目標;在大學三、四年級(第二階段),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就業去向,重新選擇導師,利用科研和教師教育平臺,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和科研訓練。

學院選擇講師或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專業教師作為導師,根據我院的師生比例,以宿舍為單位,安排每個導師指導八名學生,便于組織、交流。導師除了指導學生學習外,還幫助疏導學生心理緊張情緒。在指導方式上,以各種創新項目、科研項目、社會實踐和相關競賽活動等為切入點,依托教師技能培訓中心和大學生創新實驗基地,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國內外科技競賽活動,開展學術交流,以拓寬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競爭意識和實踐能力。在學分制的管理上,學院增加了與創新活動相關的實踐學分,調動學生參與競賽和創新項目研究的積極性。實行導師制以來,我院本科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例如,2010年獲得國際(美國)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一項和二等獎兩項,2005級學生的創業計劃獲得全國第六屆“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銅獎。2005級本科生在考研、面試方面取得了好成績,面試通過率達100%。針對實行導師制導師工作繁忙,無法保證取得良好指導效果的問題[15],學院將導師進行分組,充分發揮導師的不同特長,分解任務,創新靈活多樣的指導形式,以期取得良好的指導效果。此外,學院還聘請行業界的著名專家、教學名師、研究人員、高級管理人員等擔任兼職導師,不定期地指導學生。學院在注重本科生學習、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還注意關心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積極籌建師生交流平臺。

本科生導師制實行過程中還存在諸如激勵、約束及評價機制不斷完善的問題,學者們也在理論上進行了宏觀、定性的探討[18–20],最近,有人又提出了本科生導師制績效評價體系的基本構想和構建原則[21]。我院建立了初步的導師考核評價制度,采用學生評價系統(類似學生評教系統),由學生評價導師的指導效果,其結果納入導師的年終考評,對導師起到了有效的激勵、監督作用。此外,學生自發舉辦“導師育我成長,我為導師頒獎”的“十佳導師”評選活動,促進了優秀導師示范作用的發揮。隨著導師制理論研究的深入,我院基于績效機制的、科學而系統的導師制評價體系已初見雛形,并將在實踐中不斷得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