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學培養論文

時間:2022-05-08 11:12:00

導語:物理教學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物理教學培養論文

摘要:本文根據心理學、教育學原理,結合教育教學實際,比較系統的闡述了知識經濟時代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有關問題。經探索研究表明:“跨世紀素質教育中,只有廣大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樹立創新意識,優化教學方法,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為科教興國貢獻更多的創新型人才。

關鍵詞:創新能力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教育將發揮以往時代從未有過的關鍵性作用:國民素質的提高,創造性人才的培養,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的開發主要依賴于教育。同志曾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社會的競爭,主要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競爭的實質就是人才創造力的競爭。最近,同志在實施西部大開發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實施西部大開發,必須要有——創新的思維,創新的方法,創新的機制。朱總理也指出:“教育和科技事業要走改革創新之路,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和創新能力”。所以,對開拓型、創造型人才的培養就日益受到社會和學校的重視。無論是素質教育還是我國的高考綜合能力測試及高考“3+X”模式,也是愈來愈突出對學生創新能力的考查。物理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學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一、要認識理解“創新能力”的基本意義。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理解什么叫創新。“創新”——從本質上看,創新就是發現事物的“新關系”并按照新關系形成作品(精神的與物質的)。人們知道,任何事物都由一定的要素組成,要素的組合方式通常決定事物的功能。當需要事物具備新功能時,人們往往采取按“新關系”組合要素的辦法。如果不想改變事物的功能,卻要求更合理的結構,其做法也是找到能承載“更合理的結構的要素的新關系”。從舉世矚目的轉基因技術,克隆技術到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無一不是發現新關系的結果。當然這里有必要提及,發現事物的新關系需要相應的環境,激發學生的思維動機。“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會自然形成,它與教師的啟發教學有密切關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創造問題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引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否則,創新本領再強的人也會空懷壯志。

“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我們不仿把它解析為六個主要成份:⑴敏感性,即容易接受新事物,發現新問題;⑵流暢性,即思維敏捷,反應迅速,對于特定的問題情境順利產生多種反應或提出多種答案;⑶靈活性,即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適應性,具有靈活改變定向的能力;⑷獨創性,即產生新的非凡思想的能力,表現為產生新奇、罕見、首創的觀念和成就;⑸再定義性,即善于發現特定事物的多種使用方法;⑹洞察性,即能夠通過事物的表面現象把握其內在含義和本質特性。

二、培養創新能力的基礎——知識

偉大的科學家牛頓曾經說過他是“站在巨人的肩上”,這說明牛頓的偉大成就是在學習前人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所以要培養創新能力,就必須讓學生系統地掌握好物理這門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規律,并知道這些知識的內在聯系,這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基本條件,也是學生認識客觀世界、發展智力和形成新能力的基礎,而能力則是在學習和掌握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物理這門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很強,由許多基本概念和規律組成,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比較、類比、抽象、概括、總結與歸納等智力活動,把所學的基本概念與規律進行分析綜合,把有關的知識納入一定的知識系統中,把知識點連成知識面,形成知識網絡,這樣學生在掌握了科學性和規律性的知識之后,智力就會得到相應的發展,創新能力也會提高,所以教學過程應當是傳授知識、開發智力和培養能力三位一體的活動過程。

三、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只有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培養和發展。本人以為,應通過以下六個方面去努力:

1、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的實質是以發展學生心智能力為主。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這就是我們平時所倡導的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兩主”教學模式。而實際教學中,由于多種因素的限制,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口頭,并沒有認真去做。筆者認為,教師應針對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把它轉化成一個個教學問題,調動學生的求解興趣,引導學生一個個去解決。實踐中,師生應共同探討,教師要不斷的給學生以思維的動機和空間,處處設疑、激疑。只有不斷激活學生的思維機能,使學生張開思維的雙翼,在教師的正確引導和積極帶領下,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2、巧妙設疑,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是知識技能的運用,而提出一個新問題需要有創造性的思維。現代教學論認為:任何教學內容都可以用一個個問題呈現出來,學習的發生起源于情境變化的刺激,所以教師在施教中應盡量創造問題情境,將這些問題籌劃為各種形式,給學生造疑,促使學生存疑、質疑,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在講授利用伏安法測電阻的實驗時,利用伏特表和電流表測出的電壓和電流可算出待測電阻的阻值,能不能只用一個電流表或電壓表來測量電阻呢?如果能,還需哪些輔助器材?怎樣測量?請說出你設計的方案并畫出電路圖。通過這種說疑、釋疑的教學活動,就可培養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和創造性的思維。

3、鼓勵求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學生的天性是好奇和求異,凡事喜歡問個為什么。對此,教師只應引導和鼓勵而不壓抑。科學發展史表明,思維的求異是創新思維的開始。教師在教學中要允許和鼓勵學生“標新立異”“無中生有”和“胡思亂想”,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和敢于創新的思維能力。學生通過求異思維,不拘泥于書上所講觀點,敢于獨抒新見,知識也就學活了。

4.注重參與,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課堂教學是師生知識情感交流的場所,教師要多給予學生參與的時間和權力,鼓勵學生討論、質疑和發表不同意見和見解,形成師生間的能動交流。由于長期受傳統“應試教育”的束縛,一些教師不愿活躍課堂氣氛,不敢活躍課堂氣氛,也不知怎樣活躍課堂氣氛,惟恐一發而不可收,于是課堂上老是一個人滔滔不絕的講,下面的學生靜如一潭死水,被動的接受知識。偶而有學生對某個問題舉手發表一些個人看法,他不能接受,把學生的這種直覺思維視為“異端”,大聲喝斥,要么說學生是“笨蛋”,或者給其扣上一個“擾亂正常教學秩序”的大帽子,被趕出教室……好端端的一個直覺思維就這樣被一棒子打死,長此以往這種“千篇一律,萬生一面”的“同化”教育模式,不知扼殺了多少學生的思維天才。怪不得有人說:中國的教育制度不改革,永遠也培養不出獲得“諾貝爾獎金”的科學家,因為獲得“諾貝爾獎金”的科學家都是“立體型”的科學家,而現行的中國教育制度培養的只是“平面型”的科學家,因此中國的科學家與此這項世界“殊榮”無緣也就看怪不怪了!教師還要指導學生的學法,注重教法。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就是說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自己去“捕魚”。學生別出心裁地解決一道題,雖無明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卻鍛煉了心智,是甚為寶貴的。

5.展開想象,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所以還要在認識過程中去激發學生心靈深處那種強烈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師要先愛自己所教的學科,從挖掘教材內容上,組織教學的形式上,選擇教學方法上多下功夫,使自己的教學藝術達到引人入勝,欲罷不能的境地,使學生積極的思維,不斷的發現和探索,使學生的思維靈活、多變,從而為創新能力的培養敞開大門。例如:在原子的核式結構理論教學中,使學生掌握盧瑟福是怎樣根據a粒子的散射實驗結果,透過現象看本質,發現核式結構理論的。進一步使學生掌握人類探索研究微觀世界的方法是用高能粒子轟擊。從而使學生掌握研究探索物理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即猜想→實驗→假設→檢驗→修正,這樣才有可能使學生將來不斷創新。

6.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學生對自然界的事物懷有好奇心,對還不懂的現象總喜歡問幾個為什么。教師應該愛護學生的這種精神,可以和學生一起設計實驗,組織他們觀察現象,引導他們積極思考。例如“判定感生電流方向的楞次定律”的教學,課前可先留給學生一個思考題:如何判定感生電流方向?怎樣通過實驗加以歸納得出?強化學生的創造意識。在此基礎上,將學生帶到實驗室,根據電磁感應現象的知識,共同設計一個用線圈、電流表、條形磁鐵組成的實驗線路。讓學生自己動手連接線路,觀察實驗現象,并做好記錄。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思考,邊發現問題,邊解決問題,并根據實驗記錄加以分析、歸納和總結,幫助學生從中得出感生電流的磁場總是要阻礙原來磁場的變化的結論。然后,引導學生將磁鐵換成通電螺線管再做實驗,或把通電螺線管放在線圈中,改變通電螺線管電流的大小,并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結果。最后,歸納得出上述不同情況下的電磁感應現象所產生的感生電流的磁場,總要阻礙原來磁場的變化的結論,即楞次定律。通過啟發誘導,大部分學生都能熟練應用楞次定律,收到良好的教學成效。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無止境。在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方面,沒有模式可走。關鍵靠我們自己去思考、探索、研究和總結,以達到我們預期的目的和效果。使一大批具有創新思維能力的人才脫穎而出,從而使我們的教育蓬勃發展。

物理教學是一個開放的教學體系,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之中要注意物理學發展的最新動態,如華裔物理學家屢獲諾貝爾獎、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的重大突破等,激起學生的愛國熱情,并轉化為他們創新活動的動力。物理教學要從課內擴展到課外,從校內擴展到校外,要加強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滲透,將一些關系密切的學科內容加以融會貫通,加強學科創新能力之間的有效遷移,以提高學生綜合應用知識、創新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創新能力達到整體漸進提高的目的。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之間的相互協調,創設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創新教育大環境,使學生能夠處處感受到創新的氣息,以創新的心態去學習和生活。

創新是知識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知識經濟的競爭實質上為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競爭,從根本上講是創新人才的競爭。學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因此廣大教師要承擔起開發青少年的創造潛能,培養大批創新型人才的神圣使命。知識經濟時代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的創新素質,因此知識經濟呼喚創新型教師,只有廣大教師樹立創新意識,形成創新作風,具備較高的創新才能,才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培養更多的適合二十一世紀的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為貫徹落實黨中央提出的“科教興國”戰略作出我們人民教師的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