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成因與刑法制度分析
時間:2022-04-26 09:02:50
導語:青少年犯罪成因與刑法制度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青少年犯罪數量的增長,預防青少年犯罪日益成為社會熱點問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十分復雜,有家庭、學校、社會和青少年自身身心方面的原因。青少年犯罪的預防是一個系統社會工程,經濟、社會、文化的全面進步,家庭、學校的共同努力是治本之道,刑法的懲治和預防是治標之策。對青少年犯罪的刑法規定和緩刑執行方法提出一些看法。
【關鍵詞】青少年犯罪;成因;預防;刑法制度
一、引言
青少年犯罪在全社會的關注度逐年提升。從國家、民族、社會層面上說,“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承載著國家興旺發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歷史使命,未來世界各國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從個人層面來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的基礎,優秀的品格、健康的體魄、良好的學習習慣能為自己的夢想插上翅膀,反之,青少年時期走了彎路,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勢必會在學業、就業、婚姻等問題產生負面影響,有的甚至從此一蹶不振,在違法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加強對青少年犯罪問題的研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二、青少年犯罪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青少年犯罪呈現出一些值得關注的新特點:一是未成年人犯罪居高不下。據統計,2005年全國法院判處未成年人犯罪82692人,占全部犯罪人數9.81%。二是低齡化。未成年犯罪是指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實施的犯罪,其中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實施犯罪呈增長趨勢。三是女性化。近期,廣西、北京等地連續發生校園欺凌案件。今年,北京西城區一所職業學校,5名女生連續6個小時毆打2名女生,還脫光其中一名女生衣服,用手機拍攝視頻,手段、情節令人發指。四是犯罪動機多樣化。傳統青少年犯罪,多表現為索財動機;當前青少年犯罪動機更加多樣,有的是恃強凌弱、以大欺小,有的甚至動機不明,純粹是空虛無聊,發泄對社會的不滿。五是網絡化特征明顯。犯罪起因或由于網絡不良信息,或因網絡游戲,或因網絡聊天產生的糾紛,通過網絡糾集同伙,約定犯罪起點等。六是青少年犯罪群體性明顯。青少年犯罪發生于職業高中、普通高中的占大多數,來自于示范中學的較少。
三、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
犯罪是一種復雜社會現象。青少年犯罪是各種社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也與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原因有關。1.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青少年大多經濟、生活上不能獨立,離不開家庭的撫養、監護,家庭的影響就更為巨大。據調查,青少年由于家庭因素走上犯罪道路的約占48%,在各種社會因素中居于首位。近年來,離婚率居高不下,越來越多的單親家庭、重組家庭不利于成年人性格、身心的全面發展;有的父母忙于生計缺乏對孩子必要的關心和愛護;農村留守兒童越來越多,不僅容易成為犯罪侵害的對象,也極易走上犯罪道路;有的父母缺乏必要的教育孩子知識,要么過于溺愛,要么迷信“棍棒出孝子”,動輒使用家庭暴力;有的家長自身行為不檢點,有不良嗜好,容易為未成年子女所模仿。2.學校教育的因素“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學校是未成年人獲取各種知識和技能的主要場所,擔負著教書育人,將未成年人培養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益于社會的人的職責。當前,學校教育在高考指揮棒的指引下,出現一些問題,突出表現為急功近利,各級學校過分重視成績、升學率,忽視、弱化品格、美德教育;學校、家長功利思想互相作用,形成合力,導致各種輔導班成風;過早將學校分為示范學校和普通學校,學校內部有又分出各種“實驗班”“火箭班”,使得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實際上是過早拋棄了一部分孩子,容易導致他們自暴自棄。3.網絡環境因素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在便利我們生活的同時,也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當前的網絡充斥暴力、色情,充滿誘惑的網絡游戲泛濫成災,各種網絡直播、“網紅”缺乏監管,使有些未成年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有的孩子省吃儉用、甚至偷拿家中錢財“打賞”主播,沉湎于網絡游戲、荒廢學業的就更多了。可以毫不夸張的說,網絡已經成為一些孩子的“精神鴉片”。4.青少年自身因素青少年處于發育期、成長期,生理、心理未完全成熟,自制力、抵御能力有限,經歷事情不多,社會經驗欠缺,遇事容易沖動,走極端。一些在成年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會使他們作出過激行為,有的因與父母一點小矛盾離家出走,甚至自殺或憤而殺人,都是這一特點的反映。
四、青少年犯罪的預防
犯罪的根本解決,有賴于社會生產力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程度的提升。短期來說,應突出以下幾個方面:1.提升全社會受教育程度受教育程度與犯罪率呈反比例關系,受教育程度越高,犯罪比例越低,這在暴力犯罪中體現得尤其明顯。據統計,暴力犯罪中,文盲、初中、小學文化占絕大多數,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占約2%。就青少年犯罪而言,社會青年也占絕大多數,在校學生犯罪畢竟是少數。因此,大力振興教育是預防犯罪的有效途徑。可考慮在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基礎上推行十二年制義務教育。萬不可讓“有錢修監獄,無錢辦學?!钡纳鐣瘎∮肋h持續下去。2.培養青少年社會責任感家庭、學校應立足長遠,擺脫應試教育模式,共同擔負起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人才的重任;學校不僅要承擔教授知識的職責,也要承擔育人的義務,在學校教育中引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加強法制教育,在初中、高中階段進行犯罪預防。3.凈化網絡環境健全網絡法治,大力整治網絡環境,及時清除網絡暴力、色情內容,加強對網絡游戲、網絡廣告的監管;出臺相關規定,對網絡游戲開發商、運營商進行約束,在游戲軟件中附加年齡限制、推行實名認證制度、增設防沉迷功能;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對未成年人在校期間使用智能手機加強管理和約束。
五、對青少年犯罪相關刑法制度的思考
從本質上說,青少年犯罪的社會預防是治本之道,刑法預防是治標之策。雖治本能斷其源,但仍需要依賴治標這種亡羊補牢的措施,給已經發生的錯誤急剎車。對于已經犯罪的青少年來說,刑法如同及時遏制病情的良藥,其作用不可忽視。只有標本兼治,才能收到預期效果。青少年刑法制度應考慮到未成年人身心不成熟、可塑性強的特點,不能一味強調嚴厲,而應立足于懲前毖后,治病救人,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方針,發揮刑罰的教育、感化、挽救功能,才能使其作用最大化。1.縮小14~18周歲未成年人承擔刑事責任的罪名范圍我國刑法對刑事責任年齡規定分為四個階段,可以看出,14~16周歲的人只需對8種犯罪承擔刑事責任,約占刑法全部罪名的1.7%,而16~18周歲的人則要對所有犯罪承擔責任。不可否認,已滿16周歲比14~16周歲的人心智更加成熟,但從1.7%到100%,跨度相對較大。另外,刑法規定的數個罪名,除少數專業人員外,即使是成年人也弄不清楚,要求16~18周歲的人承擔刑事責任,有不教而誅之嫌。因此,可以考慮縮小16~18周歲的人承擔刑事責任的罪名范圍。初步設想,這一階段承擔刑事責任的罪名,占全部罪名三分之一為宜。從罪名上考慮,可以將過失犯罪和輕微犯罪剔除在外(圖示如下)。說明:A表示14~16周歲的人承擔刑事責任的罪名范圍,B表示16~18周歲的人和成年人承擔刑事責任的罪名范圍;b表示修改后16~18周歲的人承擔刑事責任的罪名范圍,C表示成年人承擔刑事責任的罪名范圍。 2.對實施違法犯罪行為但未達刑事責任年齡人的制定相關制度我國刑法規定,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梢钥闯?,收容教養不是一定要采取的措施,而是必要時,從實際情況來看運用較少。另外,對一些“大錯不犯,小錯不斷”的問題少年,只能由家長和學校進行管束,嚴重時可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進行》處罰,實踐中收效甚微。這就使得一些屢次實施違法行為,或已經實施犯罪行為,但因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人,得不到及時矯正。而且,現行的收容教養制度出現很多問題。因此,有必要制定一部《違法行為教育矯正法》,對未成年實施違法犯罪及時進行預防和治理,防患于未然。3.提高緩刑使用比例,探索適合未成年人特點緩刑執行方式對情節較輕的未成年犯罪提高緩刑適用比例,有利于防止在未成年身上貼上犯罪的“標簽”,有利于防止實際羈押中造成的相互模仿,確保未成年人不脫離家庭監護和社會環境,提高矯正效果。在緩刑執行過程中,要防止一緩了之,放任不管,起不到實際效果。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創造了人。青少年走向犯罪,多數也是因好逸惡勞引發的。因此,建議在緩刑過程中引入社區服務,并發給勞動報酬,讓未成年人在服務中體會生活的艱辛和收獲的快樂,把他們培養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在勞動中與人溝通也有利于其身心健康,通過勞動收入還可以彌補被害人的損失,培養其對自己行為負責任的意識。
六、結語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犯罪不是人類社會從來就有的,也不會永久存在,將和國家一起消亡。但犯罪的消亡是遙遠的未來的事情,在當前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階段,未成年人犯罪將長期存在,指望畢其功于一役是不現實的,只有家庭、學校、社會、法律各種措施共同作用,久久為功,才能見成效。
參考文獻:
[1]康均心,劉猛.我國中小學校園性侵犯罪的防治[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4,(4).
[2]紀康,陳文昊.青少年犯罪輕刑化人依據———基于行為人刑法的考量[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3]高銘暄.刑法專論:上篇[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曾憲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階級斗爭是我國犯罪產生的根源[J].中南政法學院學報,1987,(4).
[5]陳文昊.青少年犯罪的外圍規制———以我國刑法為基點展開[J].天津法學,2016,(4).
[6]古瑞華.治理未成年人犯罪新思路———兼論《違法行為教育矯正法》對刑法功能缺陷的彌補.
[7]王玉杰,淺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刑法完善問題[J].新校園.
[8]李建光,有效預防青少年犯罪初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8).
作者:繩文楷 單位:中國教育科學院附屬豐臺實驗學校
- 上一篇:淺談刑法運輸型犯罪
- 下一篇:建設工程交易市場投標調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