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經營加強內部控制論文

時間:2022-04-17 06:08:00

導語:銀行經營加強內部控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銀行經營加強內部控制論文

一、銀行經營風險產生的因素分析

造成銀行經營風險的原因有外部與內部兩方面。外部風險主要是指社會因素造成的風險。第一類是由于政策體制所造成的。第二類是由于市場變化所引起的。如房地產、股票、證券、期貨等產品價格波動偏向甚至反向于銀行經營者的預測,使銀行資金難以收回,市場利率和匯率變動而引起銀行利息收入下降,銀行資產受損的風險等。第三類是社會不法分子的侵害,如盜竊、詐騙、搶劫或其它事故。外部原因引起的銀行風險,一般具有難以預測性,但可以通過轉變思想、轉換機制、內部練功、提高素質、加強內部控制來積極防范和化解風險。

矛盾論告訴我們,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而內因是事物變化的的依據。因此,銀行經營的風險最主要來于自己內部的失控,“堅固的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銀行經營風險的內部因素有以下幾種:

1.授權無度、缺乏制衡、管理松懈、權責不清。一些銀行由于指導思想的偏差,重業務輕管理,重存款輕效益。“新增速度、市場占比、網點優勢、存款第一”等曾一度成了指導和衡量各級銀行工作的唯一標準,因而對分支機構網點人員不斷膨脹,高風險業務不斷擴張抱一種默許態度,甚至對違規經營也熟視無睹,出現一系列惡性案件。

2.規章制度不完善,內控機構未建立。在“存款首位”的思想指導下,在業務迅速發展的情況下,一些銀行管理者認為內部控制約束了他們開拓業務的手腳,或者來不及研究制訂新業務的各項規章和操作程序,出現不少制度“死角”。更多地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崗位、部門、上下之間缺乏監督制約機制,一筆業務、一項決策的過程控制流于形式,經手的人越多,越沒有人負責。二是缺乏一套系統、規范、可操作的違規違章處罰辦法,助長了犯規者的僥幸心理。

3.有法不依、監督失控。違法違規行為分兩種情況:一是惡意違規。主要是指內部一些不良分子受畸形物質欲望的侵蝕,鋌而走險內部作案犯科。有的貪污挪用、有的監守自盜、有的內外勾結詐騙搶劫、有的逃避監督營私舞弊、有的逆程序操作、以權謀私等等。如英國巴林銀行的倒閉和日本大和銀行10億美元的虧損,內部控制不健全、不嚴格是主要的原因。在我國這種有章不循,缺乏監督機制而帶來的風險也是經常發生的,造成了銀行巨大的信譽和資金損失。二是沒惡意違規。這種現象是最為大量又最易被忽視的。因此,對這種“善意的過失”有必要進行細致的分析。第一種是由于工作責任心不強、注意力分散而造成的風險。如常出現的支票審核忘記折角驗印,匯票辦理要素不齊或大小寫金額、客戶名稱、地址賬號錯誤等。第二種是由于怕麻煩、圖方便而違規操作造成的風險。如操作人員離崗時不退出操作系統和電腦口令泄密而被內部作案分子盜支他人活期存款等。第三種是不講原則、怕得罪人,明知違規而操作造成風險。出現無意犯錯的原因是部分員工缺乏風險意識、忽視內部控制、自我保護意識淡薄,有意無意為犯罪分子提供了作案機會。

4.從業人員業務素質低,風險識別能力差。一類是明知違規但自認為沒有風險的,如經常出現的對外擔保案;另一類是不懂制度、不熟業務、不會識別而造成的風險,如貸款決策中主觀武斷,新入行員工對假票據、假印鑒、假鈔票、假身份證難以識別等。

以上分析表明:銀行的經營風險主要來自于內部。防范銀行經營風險,內部控制是根本的、主要的。抓好了內部控制,就抓住了防范銀行經營風險的關鍵環節。

二、內部控制的目標、原則和基本方式

確立內部控制的主要目標和原則應體現“五性”。一是有效性。內部控制的措施和程序必須保證法律和監管規章在各個部門和所有人員中得到充分的遵守和執行,有效地杜絕內部人員職務違法違規行為。二是審慎性。要充分認識風險給銀行給國家帶來巨大的不可能饒恕的損失,內部控制制度必須圍繞著防范和控制銀行風險這一目標來設置和實施。三是全面性。控制程序的措施必須滲透到各個業務領域和各個操作環節,覆蓋所有部門和崗位,并真正做到相互制約。四是及時性。在金融創新領域中及時采取內部控制措施。五是獨立性。強調將監督部門和管理、執行部門適當分開。使具備執規檢查的權威性和獨立性。

內部控制的基本方式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組織機構控制。主要的方法是設計并配置合理高效運轉的企業內部職能機構,以達到各機構之間既相互配合又彼此制約的目的。

(二)人員素質控制。通過人員素質控制,使每個職工能力能適應所在崗位要求,做到各盡所能、盡職盡責、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

(三)授權審批制度。在處理業務過程中充分體現“四只眼睛”原則,通過這一制度使各類經濟活動及風險在發生之際就能得到協同有效的監督和控制,對疏忽加以防患,對惡意加以制止。

(四)職務分離制度。對于必須實行互相監督的“不相容職務”應加以分離,分別由幾個部門或部門內不同的人來執行。

(五)法規制度控制。企業的一切經營活動都要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和企業的規章制度。

(六)內部審計制度。內部審計和內部控制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總體上講,內部審計對各內部控制環節具有檢查、監督、評價的職能,是內控制必不可少的特殊組成部分。

三、加強內部控制的基本思想

(一)確立“風險首位”和“內控先行”的思想和工作原則,自覺地把加強內控作為防范銀行經營風險的關鍵環節來抓。防“風險”保安全要在全體職工中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當發現端倪就要敲警鐘,使全體員工始終繃緊“風險”這根弦。新業務、新機構的開辦,必須首先建章立制,采取有效的內控措施。內控制度的建設,金融風險的防范應作為衡量領導干部工作業績的重要考評指標,以促進各級銀行做到安全、流動、盈利三性有機結合。

(二)構建內部控制制度的總體框架。首先是根據銀行業務特點和風險控制需要,建立內部控制十大系統。即:授權管理系統、資金計劃系統、會議控制系統、人事教育控制系統、籌資風險控制系統、信貸資金風險控制系統、外匯業務控制系統、信用卡業務控制系統、計算機風險控制系統和清算風險控制系統。在每個系統下理出具體業務工作流程,流程中每個崗位固定、責任固定,以實現崗位、工序間的相互制約,其次是設立“三道”監控防線。崗位、工序之間實行雙人雙表的審查監控,業務部門的檢查監督,稽核審計及監察人事的監督。三是要制訂一套統一的系統的操作性強的違規違章處罰方法,做到規章面前人人平等。

(三)樹立內部稽核審計權威,加強執行規章制度檢查和處罰力度。內部稽審擔負著內部控制工作的檢查、監督、評價職能,是內部控制的指導、組織和協調機構。要加強內控,就必須賦予稽審部門具有獨立性的權威,不僅要監督、檢查和督促各部門建章立制,而且有權對違章的部門和個人進行處罰,說話算數。

(四)強化制度約束,抓好內控重點。做好內控工作的關鍵是做到有章必循、違章必究、執法必嚴、令行禁止、決不遷就姑息、不下不為例。各個分支機構必須牢固樹立一級法人觀念,嚴格執行轉授權制度,在允許的范圍和權限內辦事。同時要突出四個控制重點:關鍵人(基層行處部門的負責人,要害崗位從業人員);關鍵部門(貸款審批、財務開支、人事安排、辦事處柜臺、金庫守衛等);關鍵物件(現金、槍支、密鑰、印章、重要空白憑證);關鍵工作環節(交接手續、審批程序、電腦操作口令、存取手續和票據清算環節等)。抓住了重點就抓住了要害。抓住這些風險多發點,銀行風險就能得到有效控制。

(五〕啟動防范風險的“人心工程”,綜合配套推進內部控制的工作。

內控理論和實踐證明:銀行經營風險產生的土壤和膨脹的基因,主要來自于人的思想無知和隊伍素質低下。因此,防風險,抓內控的中心環節是抓好防范和化解人的風險。現代心理學告訴我們,當人處于興奮狀態時,則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思路清晰、反應敏捷、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都比較好、發生差錯的機會極小。因此,銀行儲蓄、會計和出納臨柜人員的差錯和事故,多半是抑制狀態下發生的。防范這樣的“善意”風險,就應該著重人的“抑制與興奮”‘交替出現的生理規律。在安排班次上,盡可能錯開其抑制狀態;在其連續工作時,應安排間斷休息;在其情緒低下時,應注意關心了解,幫助和化解其精神障礙。

至于惡意違規和內部作案,也有一個或長或短的心理過程。管理者如能善于觀察捕捉和發現問題,了解其不當念頭或行動失常,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就有可能抑制其處于萌芽狀態的作案動機,把處于觀望徘徊的“動機作案者”拉回來。

啟動“人心工程”:一是要把好教育關,重視行員的“三觀”教育和風險教育,善于引導行員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自覺抵制畸形物質欲望的侵入和滲透;二是要把好人事關,包括人人控制關,人員監察關。三是關心幫助培育人,應加強員工的溝通,盡量地為員工排憂解難,滿足員工的一些正常合理要求,努力改善工作環境條件和各級生活福利待遇,搞好精神文明建設,營造團結和諧氣氛,使員工真正感到集體的溫暖和力量,珍惜已有的一切,不愿去干各類違法違規的事情,形成自律自控的良好行為規范。

(六)加強金融監管,促進銀行內部控制。內部控制從根本上講是屬于銀行內部管理的范疇,但中央銀行對銀行內控的關注與政策調控,將對這項工作起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