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圖書發展歷程
時間:2022-03-28 05:56:00
導語:網絡圖書發展歷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圖書情報的發展
(1)勃興時期。科技歷程進步推動的圖書館情報事業源于19世紀,由于科技的進步、的發展,大學圖書館也紛紛建立,從根本上沖破了封建藏書樓的舊模式,確立了真正意義上的圖書館。20世紀50年代,科技發展對圖書館的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使經驗圖書館學顯露出嚴重的局限性。以謝拉為代表的一批學者引入信息論及相關理論,以信息交流的模式解釋圖書館的活動,建立了情報學,使圖書館工作增加了經驗氣息,多了一些科學成分,同時出現了大量學派,發現了大量的圖書情報理論、基本原理和圖書情報活動的發展,世界圖書情報學也進入了上最好的發展時期。
(2)停滯時期。20世紀70年代以后,世界圖書館事業進入了調整時期,由于社會經濟與技術的種種因素使得圖書事業出現了難以琢磨的時期,圖書情報事業的研究出現了停滯不前的局面。
(3)發展與變革時代。20世紀90年代以后,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圖書情報事業賴以生存與發展的信息環境發生的根本性變革,信息存儲數字化與信息傳遞網絡化和商業化信息機構的信息服務體系迅速興起。數字化與網絡化是信息處理機化發展到信息社會的產物。數字化網絡技術的發展完全動搖了傳統圖書館活動的基礎。但圖書館學理論必須考慮從基礎理論與概念到學科,核心技術與的整個理論體系的重新構建。以往開展信息服務,首先要建起館舍,并大量購買資料,而這需要的巨大投資與信息服務的微薄收入不成比例,因此信息服務基本由政府或慈善機構出資承擔下來。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信息服務收益的增加,信息服務機構開始多樣化,一批市場化運作的信息服務機構應運而生。
(4)進入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革命推動了文獻資源走向信息化。圖書館情報演變成了信息資源的建設時期,被稱為文獻信息資源建設。文獻建設理論徹底摒棄了自給自足的思想和文獻收藏的整體觀念。它推動了文獻共享的進程,確立了資源觀念和特色觀念。20世紀90年代初,當世界大多數國家還在對信息記錄、傳播的手段和方式所帶來的變化始料不及的時候,美國率先進入了圖書館的研究階段,而且還在進行大規模的文獻資源普查和文獻資源布局的大討論,而在討論的過程中,美國圖書研究館協會(ARL)就將成員館的資格和定級標準確定為根據其對計算機網絡資源的檢索質量來決定,而不是圖書的采訪質量來決定。在1991年ARL的成員館中就已經有了80%的館規劃和實施了強調獲取而不是擁有的政策;服務和資金再分配,電子網絡圖書館基本成形,美國最先進入電子網絡圖書情報時代。到1995年以后,諾大的地球一夜之間變成地球村落,文獻資源建設理論充分占有文獻資源,所不同的是文獻資源建設強調了信息建設的整體意識,應該說這在當時是有著重大現實意義的。
2網絡圖書情報的特征
與現代信息技術日益密切結合是當代圖書館學情報學工作發展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現為:
(1)圖書館學情報研究的革新與發展受信息技術較大。現代信息技術是電子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等多種技術的綜合,計算機技術大大提高了人類生產、加工、存儲和檢索信息的能力,通信技術擴展了人類獲取和傳遞信息的途徑;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的信息技術相比它對圖書情報工作的主要意義在于,信息的記錄方式不再是模式的和線性的,而是數字化、非線性的。數字信息媒體可隨機存取檢索,可交互式組織再現和可快速遠程傳遞等卓越優勢。這種區別是本質的,不僅改變了信息載體的表現形式和信息形成方式,決定了圖書情報機構所能采取的信息工作方式,同時極大地活躍了社會信息交流,增強了廣大用戶的信息需求,表現了圖書館學、情報學與現代信息技術日益緊密結合。現代信息技術與圖書情報理論緊密結合,創造了交叉發展的學科優勢。
(2)網絡情報的信息資源的數字化存儲與信息組織的網狀化。圖書館的基礎是書刊文獻信息資源,而網絡情報的基礎是數字信息資源。信息產業是知識經濟的支柱,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導致了人們對信息的需求與日俱增,反之社會的進步又促使信息生產量的飛速增長,網絡的普及和電子出版物等新型手段使得信息的和使用更便利。這樣的形勢對網絡圖書館來說,信息的收集費、外理費和存儲費也相應不斷增大。從圖書存儲信息的度量單位由KB、MB到GB、TB至PB就是一個網絡圖書館擁有海量存儲的好例子。網絡圖書館的存儲介質由傳統的紙質轉變為多種媒體、數字信號,可以處理多種媒體的信息如文字、聲音、動畫三圍體、虛擬空間等。常用的電子圖書館采用的文件格式有TXT、DOC、PDF、HIML、SGML、XML、WAV、GIF等。數字化資源是電子圖書館的物質基礎,是圖書情報學所要具備的,包括一次文獻、二次文獻、三次文獻。有些媒體信息僅對其數字進行處理是不夠的,需要圖書專業人員進行信息加工,便其之間各種關系相互勾連,讀者更易找到電子資源,信息的組織形式從原來低張的順序,線性方式變為直接的網狀方式。
(3)信息檢索智能化與圖書情報傳播的網絡化。,傳統的網絡圖書情報服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網絡圖書館利用因特網為各類讀者提供不同的網絡化信息服務已成為當前趨勢。網絡圖書館的信息可用超文本技術使信息互連,把網絡以目錄的形式組織起來。使用戶更能按類目瀏覽。網上知名的圖書館主頁均有通過分類目錄、目次索引提供訪問。而利用傳統的方式查詢是遠遠不能解決在網絡圖書中正確、準確查詢信息,只能借信息檢索的智能化來解決。
3網絡圖書情報的趨勢
(1)規范化的受控語言繼續存在和發展。當語言開始與檢索的時候,就有人提出規范化的情報檢索語言壽終正寢,當網絡到來時,特別是面對因特網海量的信息。也有人提出情報檢索語言將成為昨日黃花。事實上不管自然語言應用技術如何發展,規范化的受控語言都會有繼續存在的必要和不斷發展的空間。面對因特網的信息檢索,查全率已不是有效衡量檢索的指標,而檢索率卻顯得無比重要。規范化的檢索語言將是保證檢索率的重要手段。
(2)分類語言主題、主題語言和自然語言將一體化。分類語言和主(題)語言作為兩大規范語言體系,結構、功能上有較大差異,由于檢索語言結構功能的優化,分類語言和主題語言經歷了一體化的過程,稱之為分類主題一體化。規范語言和自然語言在標與檢索中采用了兩個不同方式也各有各自優缺點。實現分類號(類目)、規范化主題詞和自然語言入口詞匯的相互轉換,實現這一目標將有利于推動自動分類和自動標引技術的運用。
(3)自然語言技術將廣泛應用并不斷優化。規范化情報檢索語言將繼續存在和發展自然語言與情報語言的一體化,但并不排斥自然語言檢索技術的優化和推廣應用。在一個檢索系統中可以并行使用情報檢索語言和自然語言,稱之為“混合系統”。也有一些檢索系統獨立使用自然語言檢索,稱之為“自然語言系統”。自然語言也有廣泛的應用市場,包括吸取情報檢索語言的控制技術,同樣也可在檢索技巧上優化。
(4)情報檢索語言化、網絡化。情報檢索語言利用電子機編制與管理技術已發展成熟。如今絕大多數的分類表和詞表都利用計算機輔助編制,實現了編、管、用一體化。即使是傳統的情報檢索語言都有電子版,這不僅使情報語言編制與維護的工作量大量減少,而且更加,更加合理,更主要是電子版的情報檢索語言易于與計算機結合為一體。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情報檢索語言上網已成為必然趨勢。
(5)自動標引、自動分類技術不斷完善并已實際應用。自動標引、自動分類技術開發的并不短,各種實驗系統不斷研制出來,在許多關鍵技術上均有大的突破,但多年來自動標引技術是“機器鳥”,其外形很逼真,但終究飛不上天。也就是說自動標引和自動分類技術還停留在實驗室中。盡管如此,對自動標引和自動分類的研究卻始終沒有停止。隨著技術的發展又有了更強大的需求推動力,已有跡象表明,自動標引、自動分類技術與搜索引擎技術結合將有良好的前景。
(6)情報檢索語言國際化、標準化、兼容化。因特網把世界各地的距離縮短了,世界變成“地球村”。世界范圍內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已經成為。在這種背景下,情報檢索語言的國際化、標準化、兼容化日顯重要,有利于消除網絡信息檢索的障礙。盡管如此,情報檢索語言的國際化、兼容化取得了許多不可忽視的成就與進展,但面臨新技術,需要解決的問題還很多。
4網絡圖書情報的現狀和發展
1982年中國正式聯入因特網,尤其是1995年萬維網(www)出現后,海量的電子信息資源猶如狂風暴雨從天而降,面對因特網上的信息海洋,圖書館進入了電子網絡時代。我國網絡情報的發展和建設均晚于美國等發達國家,1993年我國第一次引進網絡圖書館的概念,開始對國外網絡情報的翻譯和,1997年我國才開始實踐。
2000年起,國內網絡數字圖書情報研究不斷走向深入,開始向技術性研究及相關領域擴展。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網絡信息的的組織、管理、存儲方面,這些研究工作對我國網絡情報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技術保障。幾年來,國家支援的幾個建設項目已形成將對我國網絡情報起到主要的促進作用,但我國網絡情報建設中存在著問題,主要表現在:第一,網絡圖書的理解還存在誤區,國內不少建設項目把網絡情報工作片面化地理解,如某網絡圖書情報僅是館藏圖書的數字化。第二,網絡圖書館建設相對單一,尚有待于各方面的支持與密切合作,還需要計算機界、通訊網絡工程界、出版界、圖書館界及其他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協作。第三,我國網絡情報中側重技術的解決,相關問題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我國網絡情報工作在規劃上比較豐富,但尚在起步階段,真正意義上的綜合應用有限,因此,比較偏重于技術的研究和應用而對法律、政策問題涉及較少。第四,人才、技術、合作應是網絡圖書建設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我國人才短缺是一個突出的問題,不僅表現為技術人才短缺,知識理論型人才也奇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