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效率探究論文

時間:2022-12-16 02:38:00

導語:行政效率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行政效率探究論文

【摘要】行政效率低下在我國不同層級的政府和不同職能的部門都存在,其原因錯綜復雜。由于行政效率低下導致的GDP虛高,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社會健康、穩健發展的瓶頸。因此,提高行政效率,倡導健康的經濟增長方式是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行政效率;GDP虛高;綠色GDP

一、GDP的定義與核算方式

按照世界銀行的定義,GDP是按照購買者價格計算的一國居民生產者在經濟中的總增加值,加上所有稅收,減去不包括在產品增加值中的所有補貼的總值。在這里,增加值是一個部門的所有產出減去中間投入后的凈產值。按照我國的定義,GDP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1年)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即可供最終使用的產品或勞務的價值)。同時,GDP等于國內投資、消費和凈出口之和。一方面它是一個宏觀經濟指標或總量指標,另一方面它是一個采取了價值形式的指標,因此,GDP所表現的是社會財富的總量,它不僅可以把完全不同的東西等同起來,或者加總在一起,而且是社會財富的價值表現形式。[1]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認為,GDP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國家(或地區)之間經濟實力的比較提供了依據。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盡管GDP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其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

二、行政效率低下導致GDP虛高

(一)行政效率的現狀

所謂行政效率,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從事行政管理活動所取得的工作成果、社會效益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的比率。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的核心問題,較高的行政效率是各級政府追求的首要目標。行政學創始人威爾遜明確指出:“行政學研究的目標在于——盡可能高的效率。”[2]行政效率是政府能力的集中表現,也是判定政府工作狀況的綜合指標。

政府是社會發展的必要保障,政府存在的必要性是無疑的。然而,政府具有內在的低效率傾向,低效率問題一直是社會對政府揮之不去的遺憾。因此,政府干預的結果不是十全十美的,它的副作用主要是產生浪費和無效率。于是,就出現了“政府失靈”的情況。“政府失靈”的主要現象就是行政低效率。行政低效率成為當今世界普遍存在的問題。

行政效率低下,造成政府機關龐大,職能交叉;政府對公眾服務意識差;辦事程序繁瑣,職責不清,互相扯皮;公共資源浪費嚴重;腐敗問題時有發生,公眾滿意度低。繁瑣復雜而又漫長的審批程序;金融、股市、國企改制、投資失誤以及公款吃喝和公車上的各種無效損耗。資源巨大浪費為代價的經濟發展,勞民傷財,降低了國民的生活水平,損害了政府的形象和人民群眾的利益,妨礙了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二)行政效率低下導致GDP虛高的主要原因

發展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7年會上表示,2006年中國經濟增長10.7%,增速已連續四年保持在10%或者多一點。2006年,按現行匯率初步測算,中國GDP總量占世界的比重約5.5%。但是,經濟增長的強勁態勢并沒有贏得普遍的喝彩,分析表明,看似一片大好的形勢之下,經濟層面尤其是政府行政效率層面上的隱憂更應引起關注。

1.繁瑣復雜而又漫長的審批程序導致GDP虛高。審批事項過多過濫,政府管了許多不該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一方面妨礙了市場機制作用的有效發揮;另一方面導致行政審批事項無所不包,效率低下。

2.經濟增長績效考核地方官員導致GDP虛高。首先,以GDP為主要考核指標的機制,導致地方政府不可遏制的投資沖動。一些地方政府官員為了獲得驕人的政績,千方百計地加速經濟增長,推動投資。其次,GDP至上的考核體制所造成的過度激勵是GDP數據失真的根本原因。最后,重復統計形成地方重報,最可能造成GDP注水。為了在GDP指標上占據相對優勢,不少地方政府不約而同地加入了GDP的“注水”行列。其結果是,處于信息劣勢的中央政府很難準確考察統計指標的真實性;即便認真起來,也是法不責眾。

3.不斷增加投入的外延式增長以及不顧社會和生態效益來片面強調GDP增長。一些政府為追求高速的經濟發展和驕人成績,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現在GDP并不計環境污染和生態失衡造成的損失,采劃樹木時,GDP在增加;把污染排放到空氣和水中,GDP在增加。GDP反映增長,卻不反映資源耗減和環境損失。由于土地、資源的緊張,價格日益昂貴,從而使得GDP中資源成本日益提高。

三、提高行政效率,倡導健康經濟增長方式的路徑選擇

目前我國行政效率低下導致GDP虛高的種種弊端,與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很不適應,因此,樹立效率觀念,改革機構,提高行政效率是當務之急。

(一)提高政府部門自身的管理

對于政府來說,合理地確定其職能是政府管理社會的前提和依據。建立一套法治化、科學化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要加強行政法制建設。在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的條件下,我國行政機關的設置與活動在很多方面不適應客觀形勢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加強政府自身的管理。政府管理職能(下轉第16頁)(上接第18頁)是指行政主體依法對國家政治和社會事務進行管理時應承擔的職責和所具有的功能作用。它本質上是一種“外向”的東西,主要涉及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政府為了更好地承擔行政管理職能,權力運行走上正軌,使政府權力的總量與政府能力和政府職能的總量相匹配,這樣才能不斷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3]

(二)提高行政人員的素質,改變干部評價考核制度

行政人員個人利益驅動是造成行政低效的原因之一。因此要使行政人員克服一己之私,除加強監督之外,還必須從根本上提高行政人員的素質。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提高行政領導者的素質。為了最大程度地減少統計注水現象,除了從技術上改進統計方法外,最根本的是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切實改變現行的干部評價考核制度。有鑒于干部考核體系主要反映經濟總量和增長速度,缺乏反映全要素生產率、生態文明建設、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指標,在考核干部時,可以把上述內容囊括進去。進一步理順上下級政府的關系是更為徹底的措施。[4]

(三)加強管理手段的科學化、現代化,實現綠色GDP

行政管理工作的特點是范圍廣,工作量大,沒有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就不可能提高行政效率。行政管理工作必須借助信息和網絡技術,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提升科學決策的水平。實行綠色GDP核算指標后,資源損耗部分和環境污染等外部效應部分將從GDP總量中扣除,鑒于資源成本在GDP總量中所占比重較大,預計綠色GDP核算體系的建立將可有效地遏制住地方政府投資沖動,進而為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創造良好外部條件。[5]同時,建立綠色GDP核算體系以后,地方政府將從追求投資、出口為主導手段的GDP拉動向以科技創新、服務增值等由勞動創造價值為主導手段的GDP增長方式轉變,進而真正地推動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實現社會和諧、環境友好的社會建設目標。

參考文獻

[1]陳文通.GDP的功能和局限性[J].學習月刊,2003.(11).

[2]伍德羅·威爾遜.行政學之研究.[J]外國政治學.1987.6.

[3]楊奎.論公共行政低效率傾向及補救對策[J].今日中國論壇,2006.(8).

[4]鄧聿文.遏制地方上為政績而注水GDP[N].國際金融報2006-08-24(06).

[5]周仕憑.綠色GDP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