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教育的意義
時間:2022-03-09 05:10:00
導語:終身教育的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終身教育思想的產生及其現實基礎
終身教育思想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其創始人是保爾·朗格朗。終身教育思想的產生適應了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需要,使人能緊跟時代的步伐,實現人與社會的和協發展。
1.適應了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的需要
蒸汽機和電的發明,把人類帶入了一個電氣化和機械化的時代,使人類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和提高,經濟的發展和積累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迅速。這種科學技術上的進步,使人類的經濟、社會、生產力實現了第一次最為重大的飛躍。至20世紀40年代,原子彈的成功制造與爆炸、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產生,50年代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60年代前后集成電路的研制成功和應用,更使人類開始進入原子能、計算機、電子集成電路和空間科學技術的時代。此一時期也使科學技術的發展空前繁榮,不斷地從舊有的學科體系中派生和分化出新的學科或邊緣學科,如從物理學中派生出“核物理”、“電子學”、“電機學”、“空間動力學”等。學科的分化與演繹,使學科越分越細,邊緣學科層出不窮。科學技術的應用研究也越來越綜合,需要不同學科的人員參與才能完成,科研的設備越來越復雜,制造技術也越來越精細。如原子彈和人造衛星的研制成功,幾乎集中了人類當時已知的各個學科的科學技術和各路精英參與。據統計,從20世紀40年代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研制成功,到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近20年間,人類科學技術的成果和文獻總量比在此之前200年間的總和還要多。據美國有關部門的統計,一個大學畢業生在大學期間所學的知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至少可用30~4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只能使用15~20年;到60年代中期,只能使用8~10年,個別領域則縮短到5年左右,而其它知識都老化、陳舊或無用了。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科學技術的發展進一步加快,知識的積累、老化和陳舊更為快速,特別是進入90年代至今,新知識、新技術每年都在大量地產生和積累,并在積累中大量地除舊出新,如在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網絡及通信技術等信息科學領域,更是以空前的速度發展,新的知識每年都在大量地產生、大量地陳舊無用,其變化之快使人目不暇接。據對美國《化學文摘》(chemicalAbstracts)每年摘錄的化學文獻量的統計,從二戰后到60年代初,大約每10年文獻量就翻一番,而現在則只需要2年左右。這就是所謂的知識、信息和情報爆炸。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即使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也很難利用原有的知識把握和了解全球科學技術發展的狀況及動態,一般的科技工作者、生產第一線的技術人員等,也難以利用原有所學的知識去適應科學技術和生產力水平的快速變化,因而出現了知識老化和知識短缺的危機,這無疑對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是一種極大的障礙。特別是在知識經濟和網絡時代,新知識的產生和迅速更新,無論任何一個層次的人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知識老化和知識短缺問題。而終身教育恰恰就可以實現人的知識積累與更新同步,適應科學技術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
2.適應世界經濟快速增長的特點
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是二次大戰后的一個顯著特點。特別是歐美等國及日本、德國、意大利戰后經濟的快速發展,除科學技術進步的因素外,還有就是二戰以后除50年代的朝鮮戰爭和60年代的越南戰爭,整個世界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環境,即使是朝鮮和越南戰爭,以及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對伊拉克和南聯盟的戰爭,也發生于上述經濟發達國家本土以外的地方,本國的生產力和經濟積累沒受到任何破壞,相反通過這些戰爭加快了與軍事有關的科學技術和軍工軍需工業的發展,也同時拖動了其它經濟行業的發展,使有關國家發了戰爭財。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和以蘇聯為首的華約兩大集團的軍事對抗與軍力競賽,更是把與軍事有關的科學技術和工業推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如以核威協力量為目標的核武競賽,以制空權和航天技術為目標的航空航天領域的競賽,以電子技術對抗為目標的軍事電子工業的發展,以及與軍需品有關的汽車、石油、化工、冶金等行業,技術發展快,生產力提高,經濟增長迅速,相關行業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不斷提高。此一時期,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科學技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普遍在50%左右或以上,這就使生產力與經濟出現了互動發展的良性循環過程。在這種背景下,生產力提高而使經濟的增長加快,隨即的問題是把人的技術技能素質如何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提到了緊迫的位置。因此,實施終身教育無疑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辦法。
目前在以電子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經濟時代,經濟的發展速度遠遠高于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增長,甚至出乎人們的預料。這種以知識、技術為核心與支撐的經濟,往往需要人們掌握更復雜的知識與技術,反之則不能適應新時期經濟發展及其日益國際化的需要。這樣,實施終身教育是解決知識老化和知識短缺這種與經濟社會不和諧發展的最好辦法。
3.適應了人口劇增和失業人口增多等的社會發展需要
二戰后到60年代的相對和平環境里,歐美及其它許多國家,隨著對戰爭因素造成的死亡人口的補償性增長,自然人口增長速度高于歷史上的各個時期。如1950年全球的人口為25.2億人,到1960年增加到30.21億人,10年間凈增了約5億人。到1970年,全球人口增加到了36.97億人,比1950年增加了11.72億人,25年間增加了46.4%,目前,世界人口已達到了60多億的規模,這種人口增加速度是空前的,使人類面臨著人口爆炸的巨大壓力。
在人口劇增的同時,教育卻相對滯后,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的平均接受教育程度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在西方各國,科學技術發展促使了生產力的普遍提高,隨之而來的,一是縮減就業人員,使失業人口不斷增加;二是人們也不能適應新的生產力發展對知識和技能的要求,從而出現了反對自動化生產線和機器人應用的傾向等等,人們就業需求與科技發展之間產生了矛盾,由此也衍生和激化出了其它許許多多的社會問題。此外是經濟欠發達國家,由于經濟與文化落后等原因,許多人失去了學習的機會,人們的就業和國家的發展與生存空間都產生了潛在的危機。終身教育可以使失去學習機會以及知識和文化層次渴望提高的人提供了機會與條件,也為改變經濟、文化、科技落后狀況儲備了較高素質的人力資源,為增加就業機會及國家發展提供了條件。
綜上所述,終身教育已成為解決人與生產力、人與社會發展不和諧的有效途徑,因而把終身教育提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并受到各國的重視。同時,提出和實施終身教育,適應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這無論對科技、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矛盾的化解與緩和都是適時的,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二、終身教育思想的現實貢獻
實施終身教育,無論對任何一個層次的人來說都是有益的,對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是有益的。特別是在知識經濟與網絡經濟時代,終身教育思想的貢獻更為突出。
1.可以按社會需求實施多層次多形式的教育
嬰幼兒的教育,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均屬正規學校的教育,且有較強的年齡限制和其它條件限制。就全球而言,到1994年適齡人口中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也僅為15.3%,也就是說,全球有84.6%的適齡人口在高中畢業之前或之后就已步入社會,與高等教育無緣。到1993年,全球成人識字率為76.3%,初中、中等和高等教育綜合入學率為60%,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不少在80%以上,也就是說全世界的文盲和半文盲比例很高,這對發展科學技術事業、提高生產力水平、加快經濟發展顯然是十分不利的。在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的平均毛入學率約在60%左右,即使如此,也與其自身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相適應。這樣,終身教育的實施,就為不同國家根據自身人力資源素質狀況和社會需要,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成人教育和繼續教育,如職業技術教育、技能教育、文化科學知識教育、學歷及專業課程教育、大學后的繼續教育、或老年人的教育等各種形式的正規與非正規教育,為不同國家實現人力資源的素質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提供了服務與保障。
2.使人和社會實現和諧發展
人的受教育程度往往是受經濟、社會、教育發展水平、個體條件等因素決定的,但這些條件也因時空條件的改變而變化。在全世界,多數人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步入社會時的學力偏低;對接受過高等教育或其它專業層次教育的階層而言,也存在著知識陳舊、老化等問題,這與科學技術及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是不和諧的。終身教育可以使不同層次、不同行業的人根據自身職業的要求或愛好,選擇不同層次和不同形式的成人教育或繼續教育模式,邊工作邊學習,實現人生發展方向上的自我完善與塑造。對國家而言,也可以用各種形式的大眾化教育取代英才教育,實現教育的整體社會價值,使人的素質能與社會發展目標實現和協發展。
3.實現教育形式與教育投入多元化
終身教育實現了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形成了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并存的教育體系,為不同層次、不同年齡的人實施不同要求與特點的教育,以實現公民的個性化特色的塑造和提高人力資源素質的社會化綜合目標。正規教育為學校辦的教育,非正規教育可以學校辦,其它所有非教育機構或個人也可以辦,這樣就使教育形成一個由政府、私人、公司企業、各類團體機構多元共同投入辦學的局面,減輕政府對教育投入的壓力,實現教育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三、終身教育的現實意義
我們面對的21世紀,科學技術往往以人們難以預測的速度向前發展,人們往往越來越難以適應由科技進步而引起的社會及經濟上飛速變化的狀況,終身教育可以成為調適各種社會關系的重要手段。終身教育的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體現了教育對人的終身發展的意義和價值
現實社會中,無論何種教育層次的人,其在接受最后學歷教育中所掌握的知識都是極其有限的,面對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絕大多數人都會感到迷茫,學歷層次低的人更難以適應社會快速發展的要求。除了極少數人可以通過自我學習來完善、提高并適應所變化的環境外,絕大多數人必須依靠成人教育或繼續教育等形式完善知識結構或技能結構,以適應科技與社會的變化。這就體現了教育對人的終身發展的意義和存在價值。
2.實現人力資源與經濟社會和科技的和協發展
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主要依賴于科技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在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中更是如此。而人力資源的素質高低決定了生產力的水平,對經濟社會的發展起決定性的作用。終身教育的目的在于個性化目標的培養和社會整體人力資源水平的提高,這樣便可以使人的個體和社會整體去適應日新月異的科技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最終實現人與經濟、科技的和協發展。
3.適應個性化和整體化發展的要求
人們在最后學歷教育學習中所掌握的知識,在人生漫長的道路中是難以適應科技發展和社會變化的要求的。不少人一生中會按照自己的特點多次自我調整社會工作角色,即使是一生都在同一崗位工作的人,也同樣存在知識更新的問題,這樣終身教育便起到重要的調節作用。社會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可以通過終身教育實現個人發展目標;而社會全體則通過終身教育,調整與科技和社會發展的差距,實現人類及社會發展的整體進步,逐步進入更高一級的社會發展層次。
4.有利于實現教育投入與教育資源利用的市場調節機制
中學以前的教育在絕大多數國家是實行義務教育制,大學教育多數國家實行的是國家投入為主、學生交學費上學為輔的投入機制,國家對教育經費的負擔不輕。如我國教育投入占財政收入支出的比例近幾年仍保持在20%~22%之間。如果對實施提高人力資源素質的非義務、非學歷教育都要由政府負擔的話,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是難以支撐的。對終身教育中非學歷、非義務性教育的部分,任何人要實現自己知識和技能的更新或重構,則教育經費支出基本上是由個人或由有關機構支付的,這種投入無疑有利于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由于終身教育既可以由教育機構辦,也可以由非教育機構辦,且教育模式由社會需求機制自動調節,這就引入了教育投入的多元化機制,使各種教育機構的資源能得到合理的利用,實現教育投入與教育資源利用的最大價值,這對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是十分合適和有利的。
四、終身教育實施對我國的影響與作用
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的平均學歷層次偏低,各種形式和層次的繼續教育發展,將會對我國整體人口素質的提高產生巨大的影響,對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的推動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1.有利于國民素質的改善和提高
我國長期的封建統治及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使國力貧弱,教育、科學技術、文化、經濟落后,國民的教育程度不高,國民中的文盲和半文盲比例較高。解放后,黨和政府大力發展各種形式和多種層次的教育,提高國民的文化科學素質,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由于我國原有的底子薄、經濟不發達、教育資源有限,國民的整體教育水平仍不高。據1998年的人口抽樣調查統計,在6歲及以上的人口中,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仍占總人口的13.71%,小學文化程度的占39.7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3.0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0.67%,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2.79%。到1999年,我國普通高校的在校生為413萬人,成人高校在校生為306萬人,總量達到719萬人,比1952年的普通高校在校生的19.1萬人增加了21.6倍,高教在校生的增加總數為37.6倍,發展速度是驕人的。但以每10萬人口在校生計算,到1999年我國的普通高校生為328人,若加上成教生,則每10萬人口高校生數為571人,適齡人口入學率約為10.8%。與世界平均水平比較,1995年全球成人識字率為77.6%,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的綜合入學率為62%,其中高等教育的入學率為16.2%。顯然,我國國民的受教育程度與世界的平均發展水平仍有較大的差距。因此,要整體提高我國國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科學素質,利用各類教育資源有效地開展不同層次的成人學歷與非學歷教育、大學后的繼續教育并倡導終身教育,可使得不同文化程度的人按自己的發展要求不斷地自我提高完善,上一個層次,以適應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換言之,終身教育可以使國民在失去某種層次的教育后能有機會予以回補,或不斷地接受新的知識,不斷地調整和修正個人發展和社會需要的關系。
國民素質的改善與提高已關系到國家的發展與前途。在廣大農村地區,文盲與半文盲占了國民中的大多數,更有必要發展不同形式和層次的教育,提高文化知識和科學素養,這對整個國家的發展十分重要。此外是城鎮地區,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生產技術的升級,越來越多的工人和部分技術人員下崗失業并形成了一個45~50歲的正值旺盛工作年齡的人員大批退休的現象,這不能不說是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對國家也是一個不該提前發生的沉重負擔。從我國的國情看,今后仍然會有大批人力資源的素質不能適應科技和生產力的發展而需下崗待業或失業的狀況發生,若能有更多的不同層次的公辦或民辦教育機構展開不同形式的終身教育,就能滿足國民素質的改善與提高的需要,為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服務。
2.有利于加快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
國際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說到底是人力資源質量和總量的競爭,其核心就是教育。我國教育的發展受制于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水平,反過來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也受制于教育的發展,這就是人力資本作用的結果。我國目前正處在工業化的中級發展階段,并要同時面對工業化和信息化經濟建設的雙重挑戰。在我國的就業和經濟結構中,如1999年一至三次產業,就業比例依次為50.1%、23.0%和26.9%,而發達國家,一至三次產業就業人口的比重依次為10%以下、23%~38%之間和60%以上;國內生產總值一至三次產業的比重我國為17.7%、49.3%和42.7%,而發達國家的比重依次為3%以下、26%~38%之間和60%以上。這種經濟成分和就業人口的結構比重的差異,說明了我國的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發展的水平需要大大提高。這樣,教育就成為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原動力,我國國民在不斷地接受不同層次的繼續教育時,就可以提高各自的綜合素質,形成整體的人力資源優勢,為社會和經濟發展服務,加快工業化建設的進程,并同時力爭使信息化建設水平與世界同步,實現經濟建設的跨越式飛躍,加快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對此,終身教育的影響和作用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