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行政管理體制優化策略
時間:2022-11-29 10:44:50
導語:高校行政管理體制優化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高校要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實現高校行政管理的“去行政化”,以此理順政府、學校和社會的關系,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提供制度保障。高校行政管理水平是衡量高校整體素質的關鍵因素,在深化高校應用型轉型的關鍵時期,優化高校行政管理體制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本文以高校行政管理體制所存在的問題為切入點,結合工作實踐闡述優化高校行政管理體制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高校;行政管理體制;行政化;應用型
行政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科學的行政管理體制對促進高校教學工作發展、推動高端人才培養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尤其是在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型的關鍵時期,推動行政管理體制的“去行政化”,為高校學術發展營造自由的空間,為科研成果轉化提供制度基礎,為學生創造創新發展的環境。近些年我國一直在強調高校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動高校政校分開,管辦分離,但是我們仍要看到我國高校行政管理體制所存在的問題。本文希望通過對高校行政管理體制的分析,為我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拙見。
一、高校行政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校行政管理體制是基于計劃經濟以及與這種體制相聯系的權力過分集中的政治體系條件下形成的,經過60多年的改革,我國高校行政管理體制相對比較成熟,形成了政府主導、高校自主經營的行政管理體制。但是從實質上分析,我國高校行政管理體制仍然沒有擺脫“行政化”的色彩,具體表現在:(1)高校行政管理機構設置與職能設置不完善。目前高校行政管理機構偏多、行政人員辦事效率低下是影響高校發展的主要瓶頸;目前高校實施的是校長負責制,然而高校內部存在的黨群和行政兩大系統在很多方面存在重疊現象,尤其是黨委領導與校長負責之間的突出矛盾關系影響高校領導體制的作用發揮;(2)高校內部機構設置偏向行政化。根據我國高校普遍的行政機構設置的情況看,高校領導班子有十多名領導,下設機構數量非常多,而且每個部門的工作人數也比較多,人員臃腫;(3)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滯后。為激活高校的人事管理積極性,今年我國出臺了關于細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舉措,但是當前高校人事制度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一方面是高校忽視對行政管理人員的進修與培訓。高校將崗位進修機會提供給了從事教學一線的教師,而忽視了行政管理人員的在職培訓。另一方面從事行政管理人員的薪酬待遇較低,尤其是對行政管理人員的考核與激勵機制的不健全,影響行政管理人員的積極性;(4)人治色彩濃厚。雖然高校在積極構建依法治校,但是基于行政化管理特點,高校的管理仍然多以校長或者黨委書記的意志進行管理,在處理高校問題時存在“找領導、找熟人”的錯誤思想;(5)行政管理體制過于行政化。從當前高校的決策自主權看,高校的辦學自主權仍然受限于行政部門的管理,尤其是在高校的人事招聘、學科建設上缺乏自主權,進而影響高校的發展;(6)行政管理人員服務意識淡薄。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人員將工作放在完成校長或者書記交代的工作上,以完成上級任務作為考核自己的標準,并且對于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往往是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解決,結果造成管理工作越位、錯位現象突出;(7)高校后勤管理制度的僵硬化。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部分高校后勤工作仍然按照計劃經濟時代的體制進行管理,據不完全統計高校后勤管理費用要占到高校教育支出的很大部分,高校后勤管理制度的行政化給高校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
二、高校行政管理體制存在問題的原因
高校行政管理體制的缺陷主要體現在高校行政管理內部的行政化傾向比較嚴重,雖然我國一直對高校的行政化現象進行改革,但是由于行政化色彩在高校的根深蒂固,因此從當前高校行政改革的效果看,其仍然存在泛行政化。造成高校行政管理體制泛行政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高校缺乏內部制衡機制。高校權力包括行政管理權力和學術權力。在強化素質教育和應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應該強化學術權力的作用,然而事實上卻是行政組織和行政權力占據主導地位,結果影響高校的學術發展。高校行政權力的過大就會導致高校的專業學科建設、人才招聘以及學生學位管理等工作以行政管理的方式運行,結果造成學術氛圍的降低,使得教育資源得不到均衡的發展。
2.行政管理人員結構參差不齊。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高校行政管理人員的專業背景、學歷水平存在較大的差距。根據調查,從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員大部分是剛畢業的研究生,他們缺乏豐富的行政管理經驗,甚至部分人員沒有行政管理相關方面的專業知識。另外行政管理人員普遍“官本位”思想比較突出,他們將自身的職業發展目標定位于升官發財,進而影響了高校的良好學術風氣。
3.激勵機制行政化,難以調動教師的積極性。高校工作包括學術工作和非學術工作,在高校的教師管理中往往行政管理手段占據主導地位,例如教師的職稱評定、工資分配以及年度優秀等涉及經濟利益的事務都是由行政管理部門負責的,結果造成教師的主體地位得不到保障,高校的民主機制如同虛設。
三、高校行政管理體制優化的具體策略
1.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宏觀調控。高校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關鍵在于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基于高等教育的發展,政府必須要轉變職能,由過去的直接行政管理轉變為通過其他手段進行必要的宏觀管理,尊重高校的自主辦學權力:首先政府部門要強化宏觀管理,為高等教育提供必要的政策引導等,合理分配職責;其次政府要加強教育立法,實現依法治校。基于高校所存在的人治色彩,政府部門要立足于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現狀,出臺一系列的法律制度,通過法律制度的完善實現高校的依法治校,消除傳統的人治模式;最后政府部門要理順高校所有權與管理權的關系,從根本上去除行政化管理色彩,賦予高校完全獨立的人事管理權。
2.健全高校內部權力制衡機制。高校行政管理體制所存在的缺陷主要是因為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失衡造成的,因此高校要建立健全權力制衡機制:一是要構建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相互平衡的模式。防止權力濫用的方式就是利用權力去約束權力,因此針對高校存在的行政權力過大的問題,高校必須要從提高學術權力入手,將學術人員納入到高校決策管理中,重視學術型工作人員的意見,并且建立以校長為首的行政管理機構負責校內的日常行政事務。其次,近期朝著向學術權力傾斜的方向改革。基于當前高校行政權力過于集中的現象,高校行政改革要朝著傾向學術權力的方向發展,具體措施就是健全行政管理機構的設置,精簡機構,權力下移,將課程設置、科研項目等下放到二級院系。三是合理定位行政管理工作。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是根據教學活動需要而派生出來的組織要素,目的就是保證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因此行政管理工作必須要緊緊圍繞服務教學工作而開展,強化為師生服務的意識。
3.建立有效可行的溝通機制。溝通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任何管理工作都離不開溝通,行政管理工作的對象是人,因此通過建立有效可行的溝通機制有助于促進行政管理體制的不斷完善。針對高校而言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首先,高校管理者要樹立溝通的意識,認識到溝通是克服行政管理工作執行力差、工作效率低下的主要手段;其次,建立制度化的溝通機制。高校要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并且將溝通以制度化的形式確定下來,避免溝通成為“形象工程”。高校要通過建立正式與非正式渠道為師生提供意見反饋的途徑,并且要及時處理師生反饋的信息,確保溝通的時效性和有效性。
4.高校行政管理理念的轉變。高校行政管理人員首先要有較強的服務意識,在具體工作中對其自身定位有較明確的認識。只有對高校行政管理的性質、作用和職能有了較清醒的認識之后,才能逐漸擺脫自身的機關化傾向以及官本位思想的束縛。其次,在高校行政管理效率方面,也應一改往日拖沓的作風,在保證工作進程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最后,明確崗位責任意識。行政管理人員對自身崗位所需承擔的責任要有明確的認識,避免發生工作事故后推卸責任現象的發生。
5.優化高校內部機構設置。高校內部機構設置是高校的骨架,是高校運轉的基礎,因此優化高校內部機構設置,是高校內部其他方面治理的基礎,對高校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第一,精簡高校內部機構。高校應堅持精干高校的原則,對相應的指揮與執行機構部門進行整合,一方面撤銷掉一些可有可無的部門,另一方面合并一些職責相近且容易混淆的部門,從而保證部門運行的高效化;第二嚴格執行定編、定員、定崗的制度。各職能部門要有明確的職責范圍,不能超越各自的職責邊界線。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具體要求以及高校正常發展的需求,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過有效的行政體制改革,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不斷提高我國高校行政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利用學校現有資源達成各項預定目標,才能促進高校更好的發展,實現大學追求的各項社會職能。
作者:王璇 單位: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鄭子琰.正解“高校去行政化”,慎談“教授治校是迷信”[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03-16.
[2]徐燦.對高校內部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探究[J].高教科研,2010(1).
- 上一篇: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核心與重點
- 下一篇:企業集團信貸資金風險及防范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