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梁建筑藝術論文

時間:2022-03-25 03:09:00

導語:橋梁建筑藝術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橋梁建筑藝術論文

摘要:通過對橋梁建筑藝術的剖析,首先提出了橋梁建筑藝術的美學原則。然后分析了橋梁建筑藝術風格的時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最后介紹了橋梁建筑的造型要素,從而揭示了橋梁建筑藝術意蘊豐富的內涵。這對橋梁建筑藝術和橋梁建筑史的研究,具有理論參考價值。

關鍵詞:橋梁建筑藝術意蘊藝術風格造型要素美學規則

從某種意義上講,橋梁美學理論涉及建筑學、美學、物理學、材料學、色彩學、藝術學等學科,是一項跨學科的理論研究。一座完美的橋梁,不但要講究其實用性和科學性,而且要講究藝術性;既要滿足功能要求,又要滿足審美需求。橋梁建筑的藝術意蘊,就是將審美主體的審美需要與橋梁造型和技術等方面完美結合起來,表現橋梁作為一種結構,一門結構造型藝術,所承載的蘊涵當時當地的風俗、習慣、傳統以及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意識形態。本文將通過對橋梁建筑藝術、橋梁建筑藝術的美學原則、橋梁建筑的風格以及橋梁建筑造型要素的分析,揭示橋梁建筑意蘊的深刻內涵。

1.橋梁建筑藝術

從人類以天然的石頭壘起簡單踏步,利用倒塌的樹木架起獨木橋,就開始在上面留下了美的胎記。隨著時代的發展,橋梁建筑愈加強烈地體現出一定的社會意識,不斷地向建筑藝術的方向發展。橋梁建筑師以人類所知道的最難于表現的語言,也就是功能的、力學的、施工技術的語言來解決具體問題。

建筑藝術是一種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藝術。它一方面受著物質技術水平和實用功能的制約;另一方面,它的形式和風格的演變又受著人們精神生活,特別是社會審美意識的影響。橋梁建筑藝術是建筑藝術的一個分支,是橋梁建筑師在熟練地掌握藝術媒介物質(色彩、線條、形體等)的自然屬性及其規律的基礎上,通過物質手段創造出來的,為了使人感知和認識,從而發揮其社會影響,體現一定生活內容的結構藝術形象。橋梁作為一種建筑藝術,是科學和藝術精神的建筑,融匯造型藝術的一切要素及科學技術的偉大成果。古樸典雅的中國趙州橋,精致美麗的圓明園十七孔拱橋,氣勢磅礴的金門大橋.它們同古老的金字塔,蜿蜒的長城,高聳入云的埃菲爾鐵塔等這些偉大的作品一樣,都閃爍著不朽的光彩,構成了建筑的美。

橋梁建筑藝術,它一方面反映出結構物的空間跨越所體現出的美感,另一方面,橋梁的造型,尤其是欄桿和橋頭堡等附屬設施的形式也受到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等意識流的影響。趙州橋的蛟龍欄板(圖1)雕刻精美,寓神話傳說與當地文化于一體,充分顯示了當時人文風俗與技術水平Ⅲ。盧溝橋石獅(圖2),活靈活現,雙目凝神,注視橋面,酷似橋梁的守護神,給行人及當地居民以充分的安全感。

不過,橋梁建筑藝術也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優美的橋梁,均融入了橋梁建筑師個人的感情色彩和藝術手段。實用和美觀的雙重特性,決定橋梁建筑藝術往往是一定時代、一定社會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最醒目的見證之一。完美的橋梁建筑,既有功利性,又不能缺乏美的屬性,是物質與精神的對立統一。

2.橋梁建筑藝術的原則

橋梁建筑藝術是橋梁建筑師的審美意識物態化成果,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橋梁建筑師在進行橋梁設計與藝術構想時,通常都綜合考慮權衡了下面幾項藝術原則。

2.1功能與形式美的協調

橋梁建筑藝術與語言藝術、表演藝術及造型藝術不盡相同,它還是一種實用藝術。一座優秀的橋梁,應該實現實用與美觀的統一。只有技術和藝術結合在一起,才能產生真正的美的橋梁。在處理橋梁建筑功能與形式美的協調時,通常有以下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過分強調實用功能而把橋梁建筑之美置之不理,這在我國解放初期表現最為明顯;另一種是只注重橋梁建筑的美觀而忽視其實用性值,出現的許多橋梁偽結構。要避免這兩種傾向,橋梁建筑藝術的協調原則就顯得十分重要。功能和形式,偏頗任何一方都不會產生好的作品;只有功能和形式做到完美統一,橋梁藝術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

2.2滿足民眾審美情趣

首先,橋梁所提供的便捷的交通服務功能,是滿足人的生活需要的。然而,老百姓有自己的審美觀,該審美觀必須同社會功利、國計民生相結合。隨著社會的發展。橋梁的美已經從實用中分化出來,但仍表現了它的社會功利性。

2.3體現橋梁建筑藝術的時代精神

與其它藝術一樣,橋梁建筑藝術也并非一成不變。古代橋梁多以裝飾華麗為美,而現代橋梁則以簡潔大方為美。橋梁建筑能夠以其巨大的空間形象來顯示生活中的某些本質方面,體現一定的時代精神。在不同歷史時期,橋梁建筑風格、藝術和技術具有較大區別。在中外橋梁建筑史上,幾乎每個時代都會形成其獨特的橋梁建筑風格,而成為這個時代的標志性特色。各個時代的橋梁建筑師在設計創作時,不可避免地受時代精神的影響,西方建筑顯得尤為明顯。威尼斯水上世界的橋梁,橋面上集市密布,融休閑、購物、觀光、交通于一體,是當地的一大特色。

2.4展現橋梁建筑藝術鮮明的民族特色

世界上沒有規定審美建筑一定要有審美標準,但一定的民族,必然有一定的建筑特色。反映在橋梁上,中國的橋梁多具有地方特色,如江南小橋優美多姿(圖3),西南部的橋梁則具有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格,如程陽風雨橋(圖4)。不同民族在習俗、文化傳統、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許多差異。基于此,不同民族對橋梁建筑藝術提出各自不同要求,也就不足為奇。

3.橋梁建筑風格特性

橋梁建筑風格是由橋梁形態所體現的在設計構思上所具有的特色的表征,是橋梁建筑各種要素的總和,是結構內在規律在外在形態所表現的一種美的格調,是形式的抽象或升華,猶如人的風度氣質一樣,有時是一種可意味不可言傳的特征表現。風格是文化藝術中的高層次問題,它被社會、傳統、經濟、文化等因素所制約,反映出一個綜合形象,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3.1時代性

“建筑是石頭的史書”,是一定歷史時期技術文明發展的產物。它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物質生產力量與人們的生活條件,體現了一定時代的社會思想、美學觀念與技術水平,留下了時代永恒的烙印。橋梁建筑在機械工業化和手工業生產時代,在選用材料、施工工藝、生產手段上截然不同,其選用結構形式、藝術特點也自然而然有所差別。如古希臘時代的優美柱式結構,羅馬時代的半圓拱結構,歐洲哥特式尖拱,中世紀流行的有濃厚宗教色彩及軍事防御功能的橋頭堡(圖5),文藝復興時代鐵橋上繁瑣而精細的巴洛克風格雕塑,現代鋼筋混凝土、預應力結構所帶來的現代橋梁簡潔纖細的形態等,如法國某城市中承式外傾拱肋拱橋(圖6)。這些都無不折射出建筑(當然也包括橋梁建筑)風格的時代性。

3.2民族性

各民族有自己源遠流長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背景,有其獨特的傳統、文化、風俗、習慣等,也產生了帶有民族特色的審美概念,它與某一民族的共同語言和心理特點及生活環境、生活條件緊密相關。人類生活與橋梁建筑密切相關,因而也必然帶有一定的民族色彩,例如古代橋梁建筑都有借助“神物”的力量與自然作斗爭的美好愿望。西方橋梁上的雕飾以神話人物或偉大文物為多,如維爾茨堡美茵河上的古老橋梁(圖7),意大利的十二天使徒橋、美國華盛頓州的阿林頓紀念橋、法國塞納河上的橋等,橋墩或橋頭望柱上均有一座座雕像。而在我國石橋上的雕飾以獅、龍為主,這些“神獸”曾起著制勝鎮邪的作用,如蘇州香花橋欄桿藝術(圖8),同時也是一種民族形式的裝飾,不僅給橋梁建筑藝術添姿增色,也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的一種偏愛與情趣,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景觀。

3.3地域性

即使是同一時代,在不同地域,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環境與生活條件的不同,在審美標準上也會有很大差異。但是,某個地區的橋梁,應有自己較為統一的風格。如果每一座橋梁都標新立異,甚至要“一座橋梁一個樣”,這不僅勞民傷財,而且也違背了美學規律,大敗“胃口”。

然而,橋梁建筑畢竟不同于房屋建筑,其在功能上的單純性制約了橋梁形態。古今中外均以拱、梁、吊為基本形態,由于現代化信息交流的頻繁與便捷,橋梁形式受民族、地域的影響并不似古時那么突出。而且較能顯示橋梁民族風格的大部分都是橋梁附屬結構,如橋頭建筑、欄桿、燈柱、雕飾等。在法國巴黎市中心,橋梁密布,具有濃郁的法蘭西民族文化特色(圖9)。羅納河上的古老橋梁,同樣也反映了歐洲中世紀的燦爛文化(圖10)。因此,在橋梁建筑中體現地域風格,創造當地人民喜聞樂見的形式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沒有特色,就沒有個性,從而缺乏持久的生命力。

風格的時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有機的統一。橋梁建筑的杰出作品從來都是某一時代、某一民族及某一地域進步的審美理想的美好體現,也是美學價值、歷史價值之所在。顯然,現代橋梁建筑應該表現出積極的、正面的、令人精神振奮的格調,體現出良好的時代、民族與地域風格。

4.橋梁建筑造型要素

形式是由點、線、面、體構成。橋梁建筑藝術通過其藝術語言——空間組合、比例、質感、尺度、體型、韻律、色彩及象征手法等,構成一個豐富多彩矗每體系.{奉現-種形態的美:在形態美學里.點是有造型意義的,一點在畫面上.成T視線集中之處:兩個大小一樣的點,視線來回這兩點間,而產生“線”的感覺。線的形態不同,體現不同意義。不同形態的直線和曲線,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粗直線表現堅定、有力、厚實、穩定、粗壯、笨拙、頑固等特征;細直線則體現敏銳、脆弱、纖細等特征;折線具有節奏、運動、焦慮、不安等特征;圓弧線給人以充實、精神飽滿的感覺;橢圓形弧線除具有圓弧線的特征外,還具有現代感;流線型是拋物線的自由審美創造;雙曲線具有曲線平衡的美,也有較強的時代感,變徑曲線具有豐富而變化的特點;自由曲線具有豐富的感情。

面是由線的運動而形成。通常認為,平面有安定、確定的感覺;三角形給人以沖動、刺激的感覺;圓形給人以溫暖、流動的感受;梯形富于很強的穩定感;斜梯形具有一種傾斜方向的動感或力感;正方形使人感到整齊,端莊,有一種均齊美;球面、圓錐面、圓環面等曲面的形態,給人以親切、飽滿、柔和、流動的感覺。

立體是由面的運動形成的。建筑的立體美感,由角度的變化、藝術聯想、虛實關系等來產生。金門大橋橋塔(圖11),其豎直方向線條順暢而富有規律,且有合理的變化,使橋塔的大體積的形態得到了纖細化,給人一強烈的力的美感;大紅的涂彩,使大橋又增添了一份明亮和活躍。法國某公園人行橋(圖12)則是曲線與直線的完美結合,其在水中的倒影優美絕倫,令人浮想聯翩,過目不忘。

橋梁建筑的形態美,產生綜合的審美效應。點、線、面和體的彼此依賴、對立統一,構成廣闊、深遠、多姿多變的藝術境象,豐富了人們的美的感受。

5.結語

古今中外,橋梁建筑藝術形態各異,豐富多彩。橋梁建筑藝術的豐富內涵,使其成為一門獨具特色的結構藝術。其藝術意蘊的流變,總是在深層次影響著橋梁建筑的發展。深入考察研究橋梁的藝術意蘊以及形成的內在機理,對提高專業人士和大眾的藝術修養會有所裨益;對橋梁發展史的研究,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竹內敏雄,《美學百科辭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

【2】劉其福,《城市橋梁欄桿圈集》,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1.2。

【3】韓伯林,《世界橋梁發展史》,知識出版社,1987.10。

【4】謝建明,“論建筑的藝術意蘊”,《東南大學學報》,2002,4(6):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