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經貿雙邊關系研究論文

時間:2022-03-27 10:28:00

導語:中歐經貿雙邊關系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歐經貿雙邊關系研究論文

一、中國歐盟雙邊經貿合作的主要情況

(一)中國歐盟互為重要的經貿伙伴

1.中國歐盟互為重要的貿易伙伴

除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外,歐盟是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僅次于日本和美國,是中國的第三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地。根據中國海關統計,2001年中國對歐盟出口占中國總出口的15.0%,與上年基本持平,中國自歐盟進口占中國總進口的14.7%,比上年高出1個百分點。

中國是歐盟的第四大貿易伙伴,次于美國、瑞士、日本,是歐盟第7大出口市場和第三大進口來源地。歐盟對中國出口占歐盟總出口的比重從1980年的0.9%、1990年的1.5%上升到2000年的2.7%,歐盟自中國進口占歐盟總進口的比重從1980年的0.7%、1990年的2.3%上升到2000年的6.9%。

2.歐盟是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主要渠道

在1997~2000年期間,歐盟對華實際投資持續超過美國,成為中國利用外資的第二大來源,僅次于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在過去的5年中,歐盟對華直接投資實際金額共250億美元。同其他投資伙伴相比,歐盟對華直接投資項目規模大,截止2000年底,歐盟對華合同投資的項目規模平均為354.97萬美元/項目。歐盟對華直接投資是中小企業圍繞大型企業投資,而且主要集中于第二產業尤其是制造業,引進、轉讓的技術有較高水準。

歐盟對華直接投資是逐年增加的。根據歐盟統計資料,1998、1999、2000年歐盟對華直接投資分別為6.03、22.04、42.46億歐元,占其對外直接投資的比重分別為0.3%、0.7%、1.2%。到2000年底,對華直接投資總量為145.68億歐元,占其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0.9%。相反,中國對歐盟直接投資很小,2000年僅為1.82億歐元,占歐盟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0.1%(見表1)。

表1中國對歐盟直接投資和歐盟對中國直接投資(單位:百萬歐元,%)

資料來源:EUROSTAT。

3.歐盟也是中國引進政府貸款、先進技術等領域的重要合作者。

歐盟是中國利用外國政府貸款較集中的地區。根據中國的統計資料,截止1999年底,歐盟成員國及官方金融組織累計向中國提供政府貸款協議金額約161.58億美元,占外國政府和官方金融組織向中國提供貸款總額的44%。自1993年以來,中國共接受歐委會及其成員國對華無償援助約計4億美元。歐盟也是中國引進先進技術、設備的最大供應者。截止1999年底,中國從歐盟成員國引進技術共10128項,合同總金額約542.8億美元。

(二)歐盟十分重視對華經貿關系

歐盟制定一系列對華經貿政策,如1995年的《中國——歐洲關系長期政策》、1996年的《歐盟對華(合作)新戰略》、1998年的《與中國建立全面伙伴關系》。2002年3月1日,歐盟委員會公布其對華戰略文件(CountryStrategyPaperforChina2002~2006),4月歐盟議會通過該文件。該文件旨在促進中國融入全球經濟和世界貿易體系,支持中國深化改革和開放,提高歐盟在華的地位和影響等。歐盟對華的新戰略是歐盟對中國融入全球經濟的積極反應,歐盟在對華經貿關系上發出了積極的信號,這有利于通過貿易、投資的相互促進機制,進一步加強了歐盟與中國的雙邊經貿關系。

歐盟計劃在2002~2006年期間用2.5億歐元支持中國,預算資金的50%用于支持中國的社會和經濟改革,幫助中國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盡可能減少中國改革過程中的負效應等。2002~2005年期間,指定0.15億歐元支持信息社會項目、0.20億歐元支持社會保障項目、0.15億歐元支持WTO第二階段合作項目;2003~2005年期間,0.25億歐元支持中國歐盟人力資源發展規劃項目。

中國歐盟雙方在培訓、科技、發展援助等領域開展了廣泛的合作,如歐盟繼續為我培養高級翻譯人員,雙方合資成立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運轉良好。目前,中歐雙方在混委會下成立了經貿、科技、環保、能源和信息通訊技術5個工作組,使上述領域的合作機制化。

二、中國歐盟雙邊貿易關系中的突出問題

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與歐盟的經貿關系發展整體上良好,并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績。但是,不可否認雙邊經貿關系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有:

(一)貿易摩擦時有發生

1.歐盟成為中國遭受反傾銷的主要來源

自1979年歐盟(當時的歐洲經濟共同體)對中國出口糖精及其鹽類進行反傾銷立案以來,中國出口產品不斷遭受歐盟的反傾銷。1979~2000年期間,歐盟對華反傾銷立案90起,占同期中國遭受反傾銷立案數量的21.95%,排在第1位,比第2位的美國多12起。同一期間,只有1987年歐盟沒有對華反傾銷立案。1999年歐盟對華反傾銷立案數量達到空前的13起,涉及我出口金額的5.4億美元,相當于當年我對其出口的1.8%。

不僅如此,歐盟對華實施反傾銷措施的最終裁定率很高。歐盟在1979~1999年期間對華立案的84起案件已經結案,扣除終止調查的3起案件、無(實質性)損害的6起案件、無稅結案的7起案件、申訴方撤訴的5起案件,最終裁定對華實施反傾銷措施的案件達到63起,比率達到75.00%。這遠高于1987~1997年期間世界的47.09%水平和同期中國的63.97%水平。

2.技術性貿易壁壘阻礙中國對歐盟出口

歐盟還采用技術性貿易壁壘阻止中國對其出口產品,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和傳統產品上,例如茶葉、蜂蜜、中藥藥材等。2002年初,歐盟采用新的標準,例如將過去檢驗茶葉的殘留農藥指標29種提高到62種,將蜂蜜中的氯霉素含量進一步控制在0.1個ppp內,從而使我國出口到歐盟的部分產品遭受巨大損失。

(二)歐盟對華投資發生重大變化

1.合資企業爭奪控股權

2000年中國政府分別修改了三部重要的外商投資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2001年修改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外商投資企業享受國民待遇。在此之前,由于受中國法律法規的限制,像其他外商投資企業一樣,歐盟對華直接投資的合資企業控股權一般在中方。修改有關法律之后,許多合資企業中歐盟方增加對華投資,要求得到控股權。甚至利用中國各地對外商投資企業優惠政策的差異,到中國其他地方去投資,對合資企業的中方進行要挾。

2.控制關鍵核心技術

歐盟對華投資企業始終控制關鍵核心技術,這方面的最明顯表現是上海大眾汽車公司。合資十幾年來,德國

并沒有引進新的關鍵技術,大大地阻礙汽車領域的技術進步和技術擴散。

3.利用價格轉移進行避稅

歐盟對華投資的部分跨國公司根據其全球戰略,將中國作為成本中心和加工中心,通過公司內部的關聯交易,進行價格轉移(進口價格高出口價格低),將利潤轉移到跨國公司總部,致使在華的合資企業經營虧損,規避中國的稅收。

三、原因分析

中國歐盟雙邊經貿關系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原因有:

(一)歐盟重視對華貿易赤字

歐盟的統計資料顯示,歐盟自中國進口,從1980年的21.07億歐元、1990年的104.35億歐元增加到2000年的701.03億歐元,增長30多倍;對中國出口從1980年的19.58億歐元、1990年的57.90億歐元增加到2000年的254.22億歐元,增長近13倍;歐盟對中國的貿易赤字從1980年的1.35億歐元、1990年的46.46億歐元增加到2000年的446.81億歐元,增長近331倍。

近幾年,歐盟對華貿易也持續出現赤字,1999、2000、2001年分別為303、446、447億歐元,同比增長分別為23.4%、47.2%、0.4%(見表2);但是,中國的統計資料顯示,歐盟對華貿易出現赤字,1999、2000、2001年分別為47、73、52億美元,同比增長分別為-36%、54.8%、-28.8%(見表2)。

表2歐盟對華貿易(1999~2001)

資料來源:EUROSTAT;《中國海關統計》。

可以看出,雙方顯示的歐盟赤字差異巨大。其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出口額是用離岸價格計算的,進口額是用到岸價格計算的;第二,歐盟統計資料的中國對歐盟出口以及中國自歐盟進口都包含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而香港轉口貿易很大。這與美國對中國貿易赤字的原因雷同。

歐盟非常重視對華貿易赤字不斷增加問題,認為對華貿易赤字將可能取代對日本貿易赤字,排在第1位。歐盟試圖設置合法的貿易壁壘,尤其是非關稅壁壘,以便最終減少貿易赤字。

(二)歐盟在對華反傾銷中設定了苛刻的“市場經濟”標準

歐盟認為,多年來,中國主要是國營貿易,中國的市場準入障礙巨大,尤其是關稅壁壘和許多非關稅壁壘(例如配額、許可證制度等)。即使1992年中國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歐盟也基本沒有改變對華經濟貿易政策。直到1998年,歐盟與中國開始建立全面合作伙伴關系,支持中國經濟和貿易制度改革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才從總體上承認了中國為“市場經濟國家”。即便如此,歐盟仍然認為中國市場經濟有待進一步完善,并在處理反傾銷案件時,規定了審查中國企業是否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五條標準。

(三)中國的競爭力逐步增強

此外,近幾年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綜合國力不斷上升,中國本土企業的的競爭力也不斷增強,歐盟認為在國際市場上中國對其造成一定程度威脅。

四、政策建議

(一)充分重視雙邊經貿關系

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樣,中國歐盟經貿關系十分重要。中國中央政府十分重視這一問題,先后參與中國歐盟領導人四次峰會,開創了良好的局面。

重視中國歐盟的雙邊經貿關系,必須重點突出,尤其要加強同歐盟主要國家和歐元區的經貿合作。歐盟15國中,最重要的是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荷蘭等5國。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的《2001年世界投資報告》,2000年全球對外直接投資中前10個國家中,歐盟國家就有6個,其中英國和法國超過美國,占據前兩位。

除了中國中央政府要充分重視雙邊經貿關系外,地方各級政府也要重視利用歐盟中國的雙邊經貿關系,為企業搭建與歐盟合作的平臺。一方面,將中國各地的經濟體制改革、取得的成就進行宣傳,尤其是政府強化服務職能,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另一方面,推介優勢企業、名牌產品、有市場的企業與產品,開展相互合作和投資,調整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緩解部分產品供求嚴重失衡的狀況。

(二)建立有效的雙邊對話機制

1.用磋商辦法解決經貿問題

歐盟對華的戰略、相關政策以及雙邊經貿關系向好的方向發展,因此,中國歐盟經貿之間存在的突出問題,可以用協商的辦法解決。中國與歐盟在中國加入WTO問題上有很多分歧,歐盟曾經抨擊中國的市場保護和貿易壁壘等,但最終就是采用協商辦法達成中國入世協議。

2.多層次全方位進行相互對話

在1998年10月、2000年10月,中國和歐盟開展了商業領域的兩次相互對話,大大加強了中國和歐盟企業之間的相互諒解、相互合作、以及實施優惠政策。

中國與歐盟進一步開展雙邊經貿合作,還需要全方位的相互對話。除了企業之間的定期對話和交流之外,可以開展政府之間的經貿政策的對話和交流,可以開展中國政府和歐盟企業、歐盟政府和中國企業之間的相互交流,發揮中國歐盟協會、商會的積極作用。近一段時間,歐盟對中國溫州出口的打火機采取一些措施,要求打火機價格與兒童安全保護掛鉤。中國外經貿部和溫州的企業赴歐洲,與歐盟進行對話,歐盟方認可其法規的不完善地方,有望修改。

除經貿領域以外,其他方面如政治、社會、司法、文化等也要進行對話和交流。中國與歐盟簽訂司法、海關、稅收等雙邊協議,逐步消除雙重征稅和減少規避稅收等。邀請歐盟領導人與議員、以及國際組織官員與專家等,來華進行訪問交流,了解中國,消除對中國人權等方面的誤解和隔閡,形成政治、社會、司法、文化、經貿相互促進的良好機制。

(三)盡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解放思想,進一步改革開放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意味著中國融入全球經濟是不可逆轉的。因此,我們還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尤其是中國歐盟合資企業的控股權問題。部分領域的控股權可以考慮放棄,尤其是那些競爭性領域,中方沒有必要一定控制在51%的股權上,但是要通過法律法規、合同等保護小股東中方的利益不能受到侵害。當然,涉及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例如油品),中方必須掌握控股權。

2.運用法律武器,促進市場公平競爭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國外大型跨國公司尤其是占有壟斷優勢的企業進入中國市場,他們有可能在某一領域形成壟斷,阻礙技術進步、技術創新和市場健康發展。為維護市場公平競爭,中國要盡快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規范各類市場主體的經營行為。

3.培育和規范市場中介機構,充分發揮其作用

中國發展市場經濟,還需要培育和規范市場中介機構。與歐盟合作中,首先要建立行業協會

,發揮其在市場中的作用,收集市場信息,協調產品的市場價格,組織企業參與對進口產品的反傾銷起訴、以及國外對我出口產品的反傾銷應訴工作。其次,建立企業的信用評估體系,為企業相互投資、貿易等提供信用、擔保等。當前,市場主體的信用、信譽存在很大問題,政府各級部門十分重視,一些地方如上海開始試點,逐步建立信用制度。

(四)提高談判能力,善于駕馭國際規則

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之后,中國需要盡快熟悉世貿組織規則和國際慣例。各級政府和企業盡快提上議事日程,在處理與歐盟發生的經貿問題中提高談判能力,善于駕馭世貿組織的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反傾銷與反補貼、知識產權保護等規則,尤其是建立預警機制,作好預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