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稅務工作者的道德殿堂
時間:2022-03-13 03:24:00
導語:塑造稅務工作者的道德殿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塑造稅務工作者的道德殿堂 ------警示教育報告會后有感 河南省女子監獄服刑人員的警示報告結束了,但其留下的震撼卻使我久久不能平靜。作為黨的領導干部,一名剛從紀檢監察崗位上轉任副局長的稅務工作者,幾天來一直在思考著。三個服刑人員聲淚俱下的表情、愧對親人的歉疚贏得了人們的幾多同情,但聽聽她們犯下的罪行,看看她們給黨和人民造成的損失,誰能否認監獄不是她們最好的歸宿呢?跨入這壁壘森嚴的大院之前,她們或者是部門單位的領導者,或者是工作方面的業務能手,但卻由于放松了對世界觀的改造,放縱私欲,逃避監控,逐漸使這些曾經是同行中的佼佼者,一步步滑向了犯罪的深淵,走到了今天的地步。前車之覆,后車之鑒。聽過她們發自肺腑的懺悔之聲,我不禁感慨:作為稅務工作者,如果不堅持有效的道德教育,不規范稅收執法的運作程序,不加強制度規章的約束,這些罪犯的今天,誰能肯定不是我們當中某些人的明天呢! 怎么辦?如何避免我們的干部重蹈覆轍呢?依我看,加強道德教育,塑造稅務工作者的道德殿堂是必然的選擇。 稅收是上層建筑在經濟領域的具體體現,是國家權利的手臂,是執政者集團意志的具體體現。稅收政策的制定,征管措施的落實歸根結底是要靠稅務工作者來付諸實施的。人的思想影響著稅收工作質量的優劣。機構分設以來,在“帶好隊,收好稅”原則下之實施的“人本主義”選擇,充分說明了人的因素的重要性。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除了取決于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的范圍外,還受制于思想道德的約束。事實上,道德約束被絕大多數人的行為觸犯后,才產生了法、規、章、制。一般地講,法律是社會公共行為的最高準則,所有的社會成員都不得觸犯它。從某種角度而言,法律是個人行為的最低標準,還有什么行為標準能低于法律規定的標準以下才受到制裁的呢?道德是個人行為的最高準則,對道德標準的崇高趨向地追求永無止境。何為道德?何為不道德?判斷和選擇行為主體的標準也是隨人們習俗、良知和理性的不斷升華得以提高的。 近年來,經濟的、政治的巨大變革對于中華民族來說意味著新的生機和發展的可能性,但是,無情的事實捉弄了抱著天真的哲學信條的人們:新的道德觀念并沒有象計劃經濟的逐漸消失、市場經濟的逐步確立一樣呈現在人們的頭腦里。在稅收領域,稅收征管模式轉換后,人們的心態和行為在背離了傳統的軌道后,并未朝著健康的新的征管模式所需要的合理方向發展。“烈焰吞噬了或許是該死的鳥兒,然而余灰中卻并未見新鳳凰應運而生”。現實生活中,稅務工作者的道德觀念,呈現出良莠不齊、各色各樣的形式。積極向上的當然是主流,但渾然無續,無規則、非理性,甚至庸俗腐朽的思潮也絕非個別:無論是與納稅人的交往中,還是在稅務系統內部,利己主義、享樂主義比比皆是,偷機鉆營、心存僥幸者若明若暗,這種判斷并非是杞人憂天、空穴來風,你只要看看掌握著大權小權的人們在用手中的執法權換取什么就不言自明了。小到吃、拿、卡、要、報,大到貪污受賄、侵吞公款,虛開增值稅發票、騙取國家稅款,不一而足。誠然,近年來從上到下對系統內的腐敗行為動過數次大手術,有些是縱向地變更稅收體制的,有些是橫向地加強人員權利監督的,“大老虎”、“小老虎”也揪出不少繩之以法、當場示眾,但這對于腐敗現象“前仆后繼”的現實而言,只能說是杯水車薪。本來是要“殺雞儆猴”,現在卻成了“眾猴見過被殺的雞后,皆認為這只雞太笨了,保護自己的意識和技巧太差了。”豈不可悲! 孔子有句話:“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指出只靠刑罰的強制可以使人遠離犯罪,卻不能教人有羞恥之心;只有用道德來引導,才能使人知道鄭而自覺走上正道。我們且不說強制的處罰能否產生讓人遠離犯罪的威力,也不說它為封建等級制度服務的本質,但就其對“為政以德”的分析,對道德的功能和作用的認識來看,這無疑是正確的。試看,我們對貪官污吏的處罰不可謂不嚴,因為經濟犯罪掉腦袋的何止胡長清、成克杰兩人,稅務系統因貪污腐化丟官革職打進大牢的也不勝枚舉,但誰又能否認他們不是腐敗者的“冰山一角”呢,以致于有人說“反腐敗就象隔墻撂磚頭。”法制的作用是毋庸質疑的,但有時法制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議論:“×××被抓起來了,法院判定他才受賄幾萬元,他其實受賄十幾萬都不止!”當然,這樣的議論也不足信,但法律在認定某些犯罪時取證難卻是不爭的事實。司法領域是這樣,黨紀政紀中亦然。我從事紀檢監察工作期間,在處理一些稅務人員違紀問題時就常遇到類似的情況:明明知道某某有問題,也有舉報事實,但在取證時往往遇到認證難,甚至無法認證,當然也處理不了人,這樣結果常常是“不了了之”,法和紀律這時就顯得十分無力,這樣的處理之后,當事人不是吸取了“教訓”,而是獲得了“經驗”,誰又能保證他以后不會挺而走險,在墮落的路上越陷越深呢? 如今,我們在大力推行“依法治國”的同時,也在大張旗鼓地倡導“以德治國”,“法治”和“德治”并重已成為我國的治國方略。這實在是英明之舉,時代的呼喚。在稅收領域,我們也要做出這必然的選擇:在繼續堅持“依法治稅”的同時,必須強調“依德治稅”。對外主要是宣傳“社會主義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增強人們“納稅光榮、偷稅可恥”的道德意識。對內,針對我們稅務工作者本身,更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凈化心靈殿堂,“先為人,再為稅”。有了一定高度的自覺的而非形式的稅務職業道德修養,才可能成為一個有益于稅收事業、有益于人民大眾的稅務工作者。 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以德治國,加強稅務人員道德教育,首先要加強傳統的道德教育。中國社會幾千年的儒家倫理和以儒家偷為主干又溶入了佛、道文化精神的傳統的道德精華,應當為當代社會所吸收。對傳統道德加以批判性地吸收,去其糟粕,留其精華,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觀。為封建專制社會所需要的“三綱五常”、“忠孝節義”等應當拋棄;從傳統道德范疇中剝離出來的,為當代社會所信仰的精華如“言必信,行必果”的信譽觀,“修身克已”的自律精神,“溫、良、恭、儉、讓”等社會勸誡的道德信條,則應發揚下去。魯迅先生曾說過“面子是中國精神的綱領”,怕“丟臉”、要“面子”的心態迫使人們就范于傳統的道德軌道,持之以恒則可以構筑我們稅務工作者抵御謬誤的心理防線,重新喚起我們的榮辱感和是非感。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要加強現代道德教育。所謂現代道德,是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倡導和宣傳的“共產主義道德”和“社會主義道德”。如大公無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雷鋒精神等。現代道德準則是我黨帶領中國人民在革命和建設事業中總結和錘煉出的,是對各種崇高精神景界的最好總結,最能體現民族的社會的價值趨向,得到最廣大人民的認同和褒獎。無論是硝煙彌漫的鋒火戰場,還是安居樂業的和平環境,這些道德準則能把不同利益的社會精粹、群體聚集起來,共同為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而努力,是我們祖國走向昌盛的精神脊梁。 面對信息時代開放的潮涌,面對外來文化的潛移默化,在文化、思想、觀念的坐標中,道德大廈的根基應定位在何方呢? “三觀”的問題是根本的問題。同志曾尖銳地指出:“改革開放還只是搞了十多年,有些干部、黨員在考驗面前就已經打了敗仗,有的革命意識衰退了,有的走上邪路去了,有的甚至墮落成為社會主義的蛀蟲和罪犯,歸根到底就是這些人在世界觀人生觀上出了問題。”看看稅務干部中出現的腐敗分子何嘗不是如此呢?因此,“三觀”問題非常重要。結合當前實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重點是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信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重點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重點是發揚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對我們每一個稅務工作者,都必須加強自身的“三觀”教育,用革命的理論去武裝頭腦,從“四自(自重、自省、自警、自勵)”、“五慎(慎初、慎獨、慎權、慎欲、慎微)”等方面加強個人修養,做到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只有這樣,才能抵制拜金主義、極端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等形形色色錯誤思潮的侵襲,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同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也是社會主義稅務人員的優良傳統,是稅務工作者的天職,是稅收事業的基本原則,每個稅務工作者都應加以繼承和發揚。有了這樣明確的道德認識和情感,才能見之于行動。要弘揚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就要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