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營業稅政策研究論文

時間:2022-06-09 09:56:00

導語:獨家原創:營業稅政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獨家原創:營業稅政策研究論文

摘要:我國現行營業稅征收范圍廣泛,各稅目征稅對象形態差異大。分析研究營業稅對服務、不動產和無形資產的不同征稅原則,是解決營業稅業務問題和保障營業稅政策完整統一的重要保障,也是進一步完善流轉稅制度體系的基礎。本文分析了營業稅政策的若干原則.

關鍵詞:營業稅;政策;原則

我國現行營業稅制度廣泛涉及服務領域、銷售不動產和轉讓無形資產,各稅目征稅對象形態差異大,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健全和市場全面開放,營業稅政策業務工作面臨日益豐富的服務形式和交易內容,特別是伴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完善,給營業稅政策業務工作不斷帶來新課題。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分析研究營業稅對服務、不動產和無形資產的不同征稅原則,是改進營業稅政策業務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進一步完善流轉稅制度體系的基礎。

一、符合法定權限原則。這是營業稅政策業務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現代社會征稅法定原則的集中體現。我國現行營業稅的征收依據,主要是《營業稅暫行條例》。該條例第二條規定,營業稅稅目、稅率的調整,由國務院決定。這就表明,營業稅政策的立法權限在國務院。國家稅務總局是營業稅法律法規的執行機構,必須嚴格執行稅收政策,在營業稅政策業務工作中,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擅自作出營業稅開征、停征以及減稅、免稅、退稅、補稅和其他同營業稅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決定。在日常工作中,國家稅務總局的立法權限主要是依法作出行政解釋,制定稅收政策的具體操作文件;而省級及以下營業稅管理部門,則應屬營業稅政策貫徹執行部門。

二、支持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原則。對于重要的經濟、社會事宜,包括重大產業、企業發展事項,確需給予營業稅政策支持的,經國務院同意后(相當于國務院授權),國家稅務總局會同財政部可制定具體操作規定,確立新的營業稅政策。營業稅屬地方收入,這類文件的辦理一般更加謹慎。

三.依據相關法律原則。在處理營業稅政策業務問題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時,借助相關法律規定內容和法定程序對營業稅應稅行為作出判斷,是開展營業稅政策業務工作最重要的思想。由于營業稅征收范圍廣泛,涉及各方面相關法律,這一思想的確立,有助于營業稅政策與相關法律銜接,顯著提高營業稅政策的可執行性。這里所稱法律是廣義概念,包括法律、法規和規章等層次的規范性文件。

四、遵循國家政策原則。中央和國務院制定的政策性文件,具有法規地位,是了解政策出臺背景的合法有效渠道,是解釋和確認營業稅政策的重要依據,許多營業稅政策是為落實國家政策精神而制定的。弄清國家政策,對營業稅政策業務工作大有幫助。例如,某地請示,營利性醫療機構為基本醫療保險患者提供醫療服務,是否可以享受《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醫療衛生機構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規定的營業稅優惠政策。該項優惠政策是配合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經國務院批準制定的關于醫療衛生機構的稅收政策。《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務院體改辦等部門關于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指導意見的通知》明確規定,營利性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價格放開,依法自主經營,照章納稅。據此,對營利性醫療機構為基本醫療保險患者提供醫療服務取得的收入,應照章征收營業稅。

五、財產登記確認原則。

(一)實行無形財產登記制度。在處理涉及無形資產受讓征收流轉稅問題時,往往需要參考登記制度。目前,我國對無形資產已建立登記制度。例如,《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規定,軟件著作權自軟件開發完成之日起產生。軟件著作權人可以向國務院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認定的軟件登記機構辦理登記。按照上述規定,登記不是確認軟件著作權的充分條件。因此,在判斷是否轉讓軟件著作權時,首先是看登記,未登記的,則要看合同,以此判斷一項行為主要是轉讓著作權還是屬轉讓貨物,進而確定是征收營業稅或者征收增值稅。

(二)實行不動產登記制度。不動產登記制度在處理土地使用權交易和不動產受讓涉及營業稅問題中,起到關鍵作用。物權是有形財產的權利,物權法是明確財產歸屬的依據,簡單說就是不動產看登記,動產看占有。我國現行物權法律對物權做出的規定,即明確不動產權屬要看登記。其中,涉及不動產的物權法律制度包括:農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法律,規定了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房地產開發利用的土地使用權,草原的所有權、使用權和承包經營權,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等問題:礦產資源法、漁業法和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法律。規定了探礦權、采礦權、漁業生產者的合法權益、海域所有權和海域使用權等問題。研究這些法律,對完善營業稅政策,具有積極意義。

六、符合稅收原則。這里所謂稅收原則。屬于經典稅收理論,主要包括公平、效率、征收管理便利,以及有利于降低納稅成本等原則。

七、不以收入合法為前提原則。征稅以稅收法律法規為依據,營業稅法規不具備判斷行為和收入是否合法的作用。判定一項行為是否合法,應以刑法等法律為依據。即使在市場經濟和法制程度高度發達的美國,歷史上也曾有過“只有合法所得才應征稅”的時期,后來經過美國最高法院判例推定。才明確“非法所得負有納稅義務”。如今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對學校以各種名義收取的贊助費、擇學費超過規定范圍的收入,不屬于免征營業稅的教育勞務收入,一律按規定征稅。即是這一原則的充分體現。

八、對政府行為和司法活動不征稅原則。這一原則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其中,對政府行為不征稅的慣例,帶有一定計劃經濟色彩,增加了營業稅征收管理內容。按照該原則,現行營業稅政策規定,土地所有者出讓土地使用權和土地使用者將土地使用權歸還給土地所有者的行為,不征收營業稅。《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人民法院強制執行被執行人財產有關稅收問題的復函》第一條規定,人民法院的強制執行活動屬司法活動,不具有經營性質,不屬于應稅行為,稅務部門不能向人民法院的強制執行活動征稅。

九、直接確認交易行為原則。營業稅是依據納稅人的行為征收的稅種,在確定應稅行為時,并不考察行為的主觀意愿或者交易雙方之間的特殊關系,而是直接對客觀行為給予確認,以此判斷是否屬于營業稅應稅行為。按照該原則,國家稅務總局明文規定,無論拍賣、變賣財產的行為是納稅人的自主行為,還是人民法院實施的強制執行活動,對拍賣、變賣財產的全部收入。納稅人均應依法申報繳納稅款。

十、參考會計制度原則。長期以來,稅法相對于會計核算方法,具有多方面聯系,主要在三方面:一是參考會計收入核算方法,確定征稅依據;二是參考會計收入確認時間,確認納稅義務發生時間;三是根據財務會計核算水平,確定營業稅征收方式。

十一、營業稅與增值稅劃分的基本原則。在營業稅、增值稅條例及其實施細則規定的劃分依據基礎上,界定征收營業稅與增值稅,通常還會涉及以下方法:

一是看提供的營業稅應稅勞務與銷售貨物、取得貨款是否具有直接關系。凡與貨物的銷售數量有直接關系的。征收增值稅;凡與貨物的銷售數量無直接關系的。不征收增值稅。

二是對于特殊行業,以行業準入的資格為參考條件,以便于規范征納行為,對銷售自產貨物和提供增值稅應稅勞務取得的收入征收增值稅,提供建筑業勞務收入(不包括按規定應征收增值稅的自產貨物和增值稅應稅勞務收入)征收營業稅:1、具備建設行政部門批準的建筑業施工(安裝)資質:2、簽訂建設工程施工總包或分包合同中單獨注明建筑業勞務價款。凡不同時符合以上條件的。對納稅人取得的全部收入征收增值稅,不征收營業稅。

三是看是否涉及財產登記制度。目前,對于提供軟件行為,在判斷征收營業稅還是征收增值稅時,首先要看是否有著作權登記,如未進行著作權登記,則依據合同,判斷該行為屬轉讓著作權還是轉讓貨物,進而確定征收營業稅或是征收增值稅。

結語:

營業稅政策業務工作原則不僅局限于上述內容,如實質重于形式。也是征免營業稅判斷的原則等。同時,在處理某一個具體營業稅政策業務問題時,也可能涉及運用多個原則,這些都是需要進一步研究和總結的課題。

參考文獻:

[1]許太誼,張偉.現行企業稅收政策法規應用指南[M].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06

[2]王祥.最新企業營業稅疑難問題解答[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3]朱潭清,郭希林,周開君.稅收優惠政策總覽[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