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貿組織與企業所得稅制調整論文

時間:2022-08-27 05:02:00

導語:世貿組織與企業所得稅制調整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世貿組織與企業所得稅制調整論文

我國面臨的新一輪稅制改革,因改革的形勢與背景決定了這次改革與1994年改革有很大的區別,不能全面出擊,全面調整,而應當采取漸進方式。這就是在改革的總體思路把握上要總體設計,分步推進,抓住重點,擇機出臺。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在稅收上將面臨十大調整:

一、統一內外企業所得稅制(即兩法合并)。

目前主要的問題是內外資企業法定的稅率不統一,實際稅負相差很大,稅收優惠政策指向性太多、太亂,稅前扣除范圍與標準內外資企業不一致等。這些問題在加入世貿后明顯成為制約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障礙。因此改革企業所得稅制是稅收調整的重點。統一后的企業所得稅法,核心的問題是要體現稅負公平和國民待遇原則。

1.名義稅率確定在什么水平。根據我國內外資企業近兩年的實際稅負水平與法定稅率比較,繼續采用比例稅率為好,經測算,統一以后的法定稅率確定在約24%左右的水平比較恰當,它低于現行所得稅制的法定稅率,但接近目前測算的內資企業所得稅實際稅負水平,而比涉外企業的實際稅負水平高。這一確定還考慮到改革后的所得稅前規范扣除,以及稅收優惠政策的制定及調整具體內容。因為統一稅收優惠政策與規范稅前會使原稅基縮小,但能體現內外資企業公平競爭原則。

2.納稅人如何界定。統一后的企業所得稅制的名稱,使用企業所得稅法比較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法人是企業納稅的主體。今后企業或公司的組建都要按照《公司法》組建,從邏輯關系看這樣的企業組織一定是法人,法人便是企業所得稅的當然納稅人。

3.統一規范稅前扣除范圍及標準。這是有關所得稅稅基寬窄和稅負水平高低的重要問題。因此需要統一所有內外資企業的稅前扣除范圍和標準,這是一個基本的原則,處理好所得稅會計與財務制度的銜接,并明確一些原則規定十分重要,這是今后方便企業進行納稅核算和進行稅務調整的依據。

4.簡化、統一稅收優惠政策。現行稅收優惠政策的最大缺陷是既多又亂。優惠政策調整的目標是進一步簡化和統一。但是為了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對于未到期的優惠政策執行到期;對于已經到期的將不再執行;對于新頒布的政策不論內外資企業一律執行。

二、改革生產型增值稅為消費型增值稅

增值稅轉型改革是我國現階段迫切需要改革的又一重要稅種。增值稅是一個科學的稅種,目前世界120多個國家在實行增值稅制。像我國這樣實行生產型增值稅的國家可以說很難找到。生產型增值稅最大的缺點是投資固定資產所含的進項稅額不準抵扣,加重了納稅者的負擔。隨著科技進步的加速,產業結構的調整,實現增值稅轉型改革勢在必行。生產型增值稅轉為消費型增值稅改革十分迫切。

1.從我國財政平衡的角度看,宜選擇不同方案,分步進行。(1)逐步轉型。先選擇高科技產業或國家鼓勵的其他產業轉型,或選擇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轉型;或者先實行對機器設備抵扣,后逐步擴大到建筑廠房等固定資產;(2)提高增值稅率,實行徹底抵扣辦法。因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勞動密集型企業稅負差別很大,后者稅負明顯高于前者,但這樣的改革原則應不增加企業納稅人的負擔,需要認真測算再確定;(3)財政和企業共同負擔。關鍵是企業抵扣的比重能達到多少。如果企業進項抵扣少,等于未從根本實現轉型,意義并不大。因此,選擇第一種辦法要好于后兩種辦法。

2.擴大增值稅征收范圍。在增值稅轉型改革的同時,能否把現在實行征收營業稅的交通運輸、建筑安裝、郵電通訊等行業納入增值稅的征收范圍是需要考慮的。因為現在增值稅的范圍窄,帶來的許多矛盾無法解決。比如,營業稅納稅人不能給增值稅納稅人開其增值稅發票,影響正常交易和抵扣。另外,小規模納稅人與一般納稅人界限的存在,在客觀上阻礙正常的經濟交易,從長遠看也有取消的必要。

三、調整消費稅稅目,進一步體現特殊調節功能

消費稅是我國在1994年稅制改革時出臺的稅種。隨著經濟的發展與收入生活水平的提高,調整消費稅稅目也是十分必要的。

1.調整消費稅稅目,原則是消費稅稅目的調進與調出相結合。今后屬于生活必需品和日用消費品應當調出消費稅稅目,如部分化妝品和護膚護發品;有些如進口洋酒等應當調整進消費稅稅目中來;對影響和破壞環境的采掘及超標排放等經濟稅行為應當征收消費稅或開征環境保護稅。

2.體現消費稅特殊調節功能,應當改價內稅為價外稅,以真正體現誰使用誰負擔的原則。這樣做既可以做到簡便征收,又可降低稅收成本。

四、完善個人所得稅,調劑收入差距

近年來個人所得稅是社會議論的熱點話題。最集中的議論是提高起征點和如何加強對高收入者的征稅管理。但就個人所得稅的改革方向看,重點需要解決以下4個問題:

1.實行混合稅制。即工薪收入、承租承包經營和勞務報酬等收入以實行合并申報納稅,其他收入仍實行分項分別申報納稅。主要征收辦法是源泉扣繳與自行申報結合,并要制定相應的措施,加大對高收入者的監控力度。

2.提高起征點。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和個人收入水平的提高,要求提高起征點的呼聲漸高。事實上在我國工薪者繳稅額所占比重上升快,已大約達到40%左右,而其他高收入者只占10%左右。另據調查,很多地區早已突破了法定800元人民幣的起征點標準,許多省市執行1000以上的扣除標準,個別省市達到1600元以上或更高。因此,與其讓法定的制度在客觀上被破壞,還不如名正言順地通過改革確定符合實際的標準。根據我國的現實情況,對于工薪收入等勤勞所得在免稅額中至少應當考慮4項扣除:生計扣除、贍養扣除、撫養教育扣除和通貨膨脹扣除。此處還有臨時困難扣除等等。以減輕中低收入者的負擔。

3.相機出臺遺產稅與贈予稅作為個人所得稅的補充調節。這一稅種是對個人財富積累轉移的專門調節。但是,隨著近年來我國收入差距的拉大,應當考慮重新設計、提高其征點的問題。顯然30萬人民幣作為遺產稅的起征點是偏低的。此外,贈予稅的征稅標準也應根據具體情況確定。

4.相應綜合運用各種配套的征管措施。對個人所得稅的征管近年是有效的,但不是高效的。一方面征管在加強;另一方面偷稅也在增加。因此,構建一個相配套的機制是很重要的。這就是推行個人終生號碼制、財產申報制(包括一切動產與不動產)。所有收入申報制及存款實名制相配合。另外再加之信用制度的完善,可以大大減少稅收的流失。

五、開征社會保障稅,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是社會各界無不關心的重要問題。開征社會保障稅的根本意義在于保證資金的籌集。現在全國已有19個省市的地方政府委托地方稅務局征收社會保障費,效果較好,這也為開征社會保障稅奠定了基礎。我國統一的社會保障稅是按項目分類設計,改革的主要內容是:

1.統一稅種。社會保障包括3個基本稅目:據測算,養老保障(考慮保值增值問題)稅率約為10%;醫療保障稅率約為6%;失業保障稅率約6%。綜合稅率22%,負擔比較適中。

2.統一賬戶。基本的辦法是企業與個人共同交納,各負擔其中的50%,歸集為個人賬戶。3.統一管理。社會保障資金的管理是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實行專款專用,保證其保值增值。

4.擴大覆蓋面。為保證社會穩定,目前在我國特大城市和省會城市基本實現了社保廣覆蓋。浙江已宣布近年在農村也實行社會保障制度。我國今后將先城市后農村逐步推進社保制度,構建全面的社保體系。

5.建立完善的社保體系。如果將個人保障與商業保險相結合,再加上“兩保一低”,即政府支持的最低保障線(相當于國外貧困救濟,聯合國規定不能少于8美元/人/天)。這就是一個比較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

六、加快稅費改革步伐,完善地方稅制,理順中央地方分配關系

1.農村稅費改革目前已在全國20多個省市進行,解決的主要問題是農村費改稅。從我國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方向看,在費改稅的同時,改革和調整農村稅制也是重要的。目前在我國農村只保留農業稅和耕地占用稅是可行的。根據稅收統計,2002年每年來自農村的4稅大約為500億元左右,如果不征收農業特產稅和契稅,每年少征稅約100多億元,只占一年稅收入增量的1/20,但對減輕農民負擔和促進農業發展的作用是很大的。

2.費改稅是城市企業需要繼續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目前對企業負擔重的基本分析是:收費負擔依然較重,稅收負擔存在不合理,不平衡的問題較突出。因此,在進行稅制改革的同時,必須進一步清理收費,政府與企業的分配關系以稅收調節為主。

3.完善地方稅制,合并、簡化、避免重復征稅。1994年稅制改革對大部分地方稅種未做改革,故應當在新一輪的稅制改革中解決。為了進一步理順中央地方的分配關系,按照加入世貿組織后政府職能和公共財政框架的要求,明確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事權、財權、稅權及責權十分重要。應當考慮適當擴大地方稅權,確定支出和收入規模及責任,更好地限制地方政府部門亂收費。

4.明確中央與地方合理的分享關系。隨著稅制改革的推進,在所得稅與地方稅制的改革中要進一步明確所得稅的征管范圍劃分和科學的分成。從理順中央與地方的分配關系出發,特別需要在公共財政框架內考慮在事權確定的基礎上,合理劃分財權、稅權與責權,從根本上規范地方政府收入分配行為,避免追加稅收計劃和亂收費,加重企業負擔。

七、調整稅收政策,創造公平、有效、合理的競爭環境

現行稅收政策實際上是兩種類型:一種是對涉外企業的優惠政策;這是20世紀80年代起逐步建立形成的;另一類是對內資企業的多種政策規定。對涉外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主要是以所得稅優惠為主的鼓勵政策和以地區為主的鼓勵政策。

為了適應加入世貿組織的要求,體現政策的統一與透明性。稅收政策調整的方向是:由現行的以所得稅優惠為主其他優惠為輔,向以產業稅收優惠為主其他優惠為輔轉變。

從我國已經加入世貿組織后的實際情況出發,為了保持稅收政策的穩定性與連續性,對于過渡期的稅收政策處理問題應當在原則上堅持,未到期的允許繼續執行到期;已到期的原則上不再延長執行期;所有企業一律執行新公布的政策。

八、建立健全關稅機制

應用關稅特別條款和保護措施,保護我國企業在過渡期的利益。企業還應當做好信息準備、法律準備、技術人才等多方面準備,應用世貿組織規定的反補貼和反傾銷等措施,保護我國產業及企業經濟利益和國家合法權利。

2002年開始實行的“免、抵、退”出口稅收管理辦法,對于鼓勵出口是一個進步。但是覆蓋面畢竟有限,而且對于純外貿出口企業而言,也還有出口退稅指標的限制。因此逐步取消退稅指標分配辦法,逐步實行所有商品出口零稅率,并保證徹底退稅(不僅要退增值稅,而且還要退消費稅和其他流轉稅),是今后改革的方向。

九、推進財政稅收體制配套改革

財政與稅收體制實行配套改革主要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是:

1.解決所得稅稅前扣除規定與財務財會制度規定協調銜接;明確、細化有關的收入實現、費用、成本等方面的含義;明確壞帳準備金提取,風險金提取和商譽攤銷等等相關問題。

2.應采用國際通行的政策措施和辦法,如加速折舊、投資抵免、再投資退稅,以及不同行業、特殊產業采取差別折舊率等。

3.在分稅制的前提下,從產業政策導向、經濟結構調整的要求出發,進一步完善轉移支付制度,支持經濟貧困地區,加速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變。

十、完善和建立新的稅法體系

1.完善與構建新的稅法體系,需要按照世貿組織規則改革稅制,調整現行稅制的法律級次。

現行的稅收法律法規級次太低,是客觀存在,是今后要解決的問題之一。我國現行稅收法規內容有3大部分組成:稅務部門管理與組織征收的22個稅種;農業稅4個稅種;關稅(7300個稅目)和海關代征進口環節增值稅及消費稅。

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從宏觀層次把握、完善與建立新的稅法體系尤為必要。這就要擇機進行新一輪的稅制改革;同時適時調整不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的稅收政策。進一步完善稅制,盡快完成一些稅種的立法,提高稅收法律級次。

因此,為適應我國發展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入世貿組織的要求,應從以下幾個層次人手解決:對具有法律級次的、第一層次的稅法,應當進一步補充、修訂和提升;對具有條例級次的、第二層次的法規,應當進一步規范、明確、銜接和完善,以提高法律級次,上升為立法;對具有文件性質的、第三層次的國務院、部門政策規定,應當清理、簡化、減少、并部分廢止,并要進一步增強統一性、透明性、針對性;對具有地方政府部門性質的、與中央政策規定不符的第四層次的規章、措施及辦法,應當堅決清理、審查、廢止。

2.完善與構建新的稅法體系,目標是為建立全面統一的中國稅制奠定基礎。

目前我國的稅制構成是三大部分,即涵蓋第一、二、三產業的工商稅制、專門的農業稅制和關稅制度。這樣的稅制顯然與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完善是不協調的。因此需要確定改革目標,逐步推進。首先,要搞好農村稅費改革,為建立全面統一的稅制奠定基礎。其次,保留農業稅和耕地占用稅,取消農業特產稅。再次,對農民暫不征收收益環節和財產環節的稅收,待條件成熟時再加以考慮。最后,經過幾年的過渡,對三次產業統一實行流轉稅、所得稅和財產稅及行為稅等,從而建立起中國統一的、全面調控的、具有法律規范的稅收制度,從而形成新的適應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稅法體系。

總之,我國近期需要進行新一輪的稅制改革,這是歷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