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稅務會計模式必要性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13 07:50:00
導語:我國稅務會計模式必要性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稅務會計模式必要性完善措施
[論文摘要]本文在論述我國實行混合型稅務會計必要性的基礎上,結合我國會計改革與稅制改革的現狀,擇定我國稅務會計模式,并提出完善的對策。
稅務會計是在財務會計的形成發展過程中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大會計分支,是一門新興的邊緣會計學科,它是以國家現行稅收法律法規為準繩,以貨幣計量為基本形式,運用會計學的理論和核算方法,連續、系統、全面地對應繳稅款的形成、計算和繳納進行核算和監督的一門專業會計。在不同的國家,形成了不同的稅務會計模式。本文試在論述我國實行混合型稅務會計必要性的基礎上,結合我國會計改革與稅制改革的現狀,擇定我國稅務會計模式,并提出完善的對策建議。
一、我國實行混合稅務會計模式的必要性
1.我國會計體制改革、健全我國稅制的需要
稅制改革使中國的稅收體制不斷完善,逐步建立了多稅種、多環節、多層次的稅收調節體系,基本上符合稅種健全、稅率合理、稅負公平的要求,有利于發揮稅收征集國家財政收入和發揮經濟杠桿作用、調節經濟運行的雙重作用。在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合一的體制下,穩定稅基、規范繳納行為、優化稅收收入水平的要求和各項復雜的計稅工作,不可能在企業會計準則和制度中一一體現。有時,企業可能處于自身利益的考慮,會利用稅法的不完善,通過直接調整會計數據、修正某業務財務決策等,實現其少繳稅的目的,因而,作為納稅義務人,不論其經濟性質、組織形式和經濟范圍,都需要建立統一的稅收會計,以適應依法、合理、準確納稅的需要。
2.加強企業管理的需要
在財稅合一的會計體制下,會計提供的信息往往偏重于財政、稅務、信貸等部門的需要,忽略了企業自身對會計信息的需要,不利于企業加強管理的需要。但是將稅務會計從財務會計中分離出來時,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在可供選擇的范圍選擇適合于企業實際情況的會計處理程序、方法,從經濟的角度出發,反映企業真實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而不必完全遵循稅法規定的方法來進行會計業務的處理。財務會計人員才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強管理上,減少不必要的繁瑣的核算工作。
3.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需要
稅法是根據宏觀經濟政策和經濟發展水平來制定的,因而稅法高度地體現了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而財務會計是根據會計理論和會計慣例進行核算的,體現的是投資者實現資產保值、增值的需要主要是滿足微觀企業投資者的需要。由于我國多元投資主體的出現,多種經濟成分并存,此時若財務會計再不與稅務會計分離,會計核算繼續實行兩頭兼顧,則會影響會計信息質量,使之不能真實、客觀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若稅務會計從財務會計中分離出來,企業就可以有較大的自主性,可以在允許的范圍內,選擇適合自身的會計處理方法,使其提供的會計信息真實、客觀、公允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從而有利于各投資者的決策,也有利于國家的宏觀決策。
二、我國實行混合稅務會計模式的完善措施
當前,我國的稅務會計模式尚受到一些問題的制約,如稅務會計尚未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會計改革與稅制改革的一些規定還不夠協調,征納雙方尚未足夠重視稅務會計等。完善我國稅務會計模式,需從稅務會計的理論研究、制度設計、實務操作三個層面入手,“三位一體”地推進:理論研究是先導,制度設計是手段,實務操作是目的。
1.建立和充實稅務會計學科體系
稅務會計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并自成體系,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特別是隨著稅制的不斷完善,納稅日益成為企業經營決策的重要因素,更加有助于建立和充實稅務會計學科體系。1994年以來,會計和稅務理論界從不同的角度不斷深化對稅務會計理論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當前,更要適應我國已加入世貿組織和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的要求,充分學習借鑒發達國家比較成熟的經驗,繼續深入研究探討稅務會計的相關內容,包括稅務會計的基本概念、基本特點、基本內容、基本前提、基本原則和稅務會計的模式、對象、職能、目標、任務、方法等,以及稅務會計與稅收會計、財務會計、管理會計等的區別與聯系。在建立和充實稅務會計學科體系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進一步明確我國稅務會計模式的選擇,從而為我國稅務會計的制度設計與實務操作提供理論指南。
2.通過會計改革和稅制改革體現
我國稅務會計的目標模式宜采取混合型模式,即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在相分離的基礎上具有某些協調性,這一稅務會計模式有待于通過會計改革和稅制改革體現出來。
通過會計改革,使我國的企業會計與企業財務、國家財政相分離,擺脫企業會計服從和服務于國家宏觀調控需要的舊體制束縛,體現“真實與公允”的要求。企業會計工作從而能夠以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為指導,不受稅法的約束,更能體現會計管理的職能。
通過稅制改革,進一步克服以往稅法過多依賴于財務會計制度的弊病。《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分步實施稅收制度改革”的明確要求,為下一步的稅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并做出了原則性的部署。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5年立法規劃將“企業所得稅法(統一適用各類企業)”和“個人所得稅法(修訂)”列入了本屆內審議的法律草案,將“稅收基本法”列入了研究起草、成熟時安排審議的法律草案,這對我國進一步完善稅務會計模式來說,是一次難得的契機。
3.征納雙方熟悉和掌握稅務會計
對納稅人來講,辦稅人員熟悉和掌握稅務會計既是依法納稅的需要,也是為企業進行合法、合理的稅收籌劃的需要。當前可以通過提高企業辦稅員素質,使其掌握稅務會計的相關理論與操作實務,做到既熟練掌握會計業務,又熟悉稅收政策法規,較好地為企業履行納稅義務;同時也能為企業選擇最佳納稅方案,從而達到合理節稅。對于有條件的大中型企業,可以建立健全稅務會計組織機構,并配備稅務會計人員。
對征稅人來講,為使稅法得到有效地貫徹落實,及時、足額地組織稅收收入,征稅人必須熟悉和掌握稅務會計。首先,各級稅務機關和廣大稅務人員對稅務會計要予以足夠的重視,充分認識到熟悉和掌握稅務會計是做好日常稅收征管、納稅評估、稅務稽查等稅務工作的基礎。其次,要將稅務會計列入稅務人員后續教育培訓的課程。通過對廣大稅務人員,特別是征管、稽查一線的稅務人員稅務會計知識的培訓,提高其稅務會計的理論與實務水平,能夠勝任審核評估納稅資料、查賬以及反避稅等工作。其三,征稅人要不斷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解決稅收管理實踐中發現的涉及稅務會計方面的問題,不斷完善稅收制度和稅務會計體系,促進稅收管理走上法制化和規范化的軌道。
在我國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企業在經營管理上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企業稅務會計脫離財務會計而獨立存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有利于會計準則向國際慣例靠攏,有利于財務會計的規范化。財務會計是一門對外報告會計,要為投資者、債權人等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會計信息,它必須符合公認會計準則要求,以真實地反映納稅人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這就要求不能受隨經濟形勢變化而變化的稅法制約,不能隨稅法的變動而變動,但是又不能按稅法的要求來計算和繳納稅款。解決這一矛盾的方法,只有建立稅務會計。建立稅務會計以后,我國的財務人員才有可能不受稅法的約束,縮小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而真正地按照真實、公允的要求提供會計信息;也有利于保證稅法的科學性和嚴肅性。稅法是處理國家與納稅人之間在稅收的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要求每個納稅人都必須無條件執行。由于客觀經營活動的復雜性和靈活性,為了保證稅收征管的可操作性,要求稅法條文應力求減少各種彈性規定,使之具有硬性的可調整性。如果稅務會計合并于財務會計,有時為了照顧財務會計的靈活性,不可避免地會存在某些靈活處理的規定,由于稅法和會計準則的某些規定的不一致性,很難做到財務會計有關稅收的處理結果嚴格符合稅法的規定,影響稅收征管工作,也不利于保證稅法嚴肅性。建立稅務會計以后,稅務會計可以專門研究如何保證納稅活動按照稅法來進行,如何處理納稅人和稅務機關的關系,從而有條件保證稅法的嚴肅性。更有利于豐富會計理論和方法,完善會計科學體系稅務會計的建立,會逐漸形成關于納稅活動的會計理論和會計方法,如稅務會計目標、要素、稅務會計憑證、賬簿、稅務會計核算的基礎等,對豐富會計理論、發展會計方法、完善會計學科體系有重要意義。此外,在目前積極推行稅務會計的獨立可以促進廣大會計人員轉變觀念、拓寬知識、熟知會計、通曉稅法,在更高的視野上為企業理財更好的完成受托責任,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減少偷逃稅款的不法行為。故筆者認為不論從我國現實發展還是從我國實行財稅分離的稅務模式的現實意義的來看,我國目前都適合實施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相分離,且相互協調的稅務會計模式。
- 上一篇:關聯方交易中避稅問題研究論文
- 下一篇:社會綜合治稅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