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突發性事件的地方財力應對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26 05:09:00
導語:剖析突發性事件的地方財力應對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突發性公共事件爆發的常態性、連續性對我國的公共財政體系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紹了公共財政介入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然后從制度構建層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突發性公共事件;財政應對能力
強化突發事件財政應對能力的客觀必然性
(一)理論基礎
財政既是一個經濟范疇,也是一個歷史范疇,它以國家為主體在參與國民收入分配中實現其功能目標。事實上,在政府應急管理過程中,財政部門的角色并不僅僅局限于物資管理和后勤設施保障,還具有提供行政救助的法定職責。突發公共事件發生之后,由于當事人往往喪失自救能力,迫切需要政府財政部門出面,動用各種社會資源提供行政救助。
(二)現實意義
突發事件管理是一種公共服務。建立正常的社會秩序和維護公共安全,是政府進行社會治理和公共管理的重要職責和工作內容;建立科學、高效的應急反應體制與體系,增強全社會的危機管理和危機應對能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是政府義不容辭的神圣使命;確保財政對于公共服務事業和公共管理項目的支持力度,是政府由產業投資主體向公共投資主體角色轉換的必然要求,是對包括納稅人在內的全體國民服務意識的具體體現。
突發性事件的應對能力是財政能力的必要組成部分。從目前我國現有的政府財政支付能力和財政體制看,集中應對少數突發事件的力量是具備的。但從全方位防范、常規性防范、現代化防范的廣度和深度要求看,資金的來源和保證性尤顯不足。因此,面對逐步增加、永遠存在的公共風險和公共危機,迫切需要在財政框架中建立應對能力。
(三)突發事件對財政運行的影響
從財政收入總量看,造成財政總量減收的主要原因是突發事件對社會總供求驟然地產生了收縮效應。一旦社會總需求擴張乏力,經濟增長就要減速,從而會使財政收入增長受挫。為了遏制突發事件的蔓延以及扶持遭受突發事件沖擊的行業和勞動者度過難關,必須及時出臺一些財政救助政策,尤其是對財政收入下降的重災區行業,更需要采取一系列應急措施,加以救助。
強化突發事件財政應對能力的制度安排
(一)構建突發事件的財政應對機制
合理界定我國財政的支出范圍。包括:國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科教文衛支出、社會保障支出、經濟發展支出。維護公有制主體地位,鞏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培育和完善市場建設,為市場經濟發展保駕護航。與政府的這一特殊職能相適應,財政將在資源配置,以及制定、實施和宣傳與市場經濟相關的法律、法規方面負有更多支出責任。
建立健全財政支出績效的評估制度。簡單地控制支出和調整支出結構有可能會形成少花錢也少辦事的情況,因此,需要在各部門、各單位制定與之行使的職能相適應的評估指標體系,并建立適當的獎懲制度,定期進行考核,真正提高支出的效率和效果。
深化財政改革,完善支出管理。在健全的民主監督和規范的法制約束下,建立科學的支出管理機制可以有效地提高財政資源的配置效率。改革財政資金的撥付方式,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強化預算管理,實行部門預算;大力推行政府采購制度,并由國庫直接支付采購資金,做到公開、公共、規范、透明,以解決目前存在的分散采購、盲目采購、收取回扣等問題。
(二)建立財政危機管理機制
建立綜合性財政危機管理網絡。當今社會,危機的發生將是一個經常性變量。面對這一情況,應當構筑一個包括財政法律制度、機構框架和風險預警在內的綜合性財政危機管理網絡。財政法律制度為制定非常時期的財政法案提供法律支持,可以大大縮短危機發生后再尋求修改有關財政法律的時間;機構框架則為財政應對各種危機提供智力支持和操作流程;風險預警為評估各種突發事件對財政經濟的影響提供標準,并依據不同的評價標準,對財政運行情況警示。公務員之家
逐步建立風險分擔的制度框架。要建立下級政府對上級政府的債務報告制度和政府財政風險預算及其評估制度,從制度上對地方債務加以約束、防范、監控和化解。對政府提供的各項措施、政策承諾進行事前的風險評估,以免政府因財政能力的變化而導致言行不一,損害政府的公權力。
(三)建立長效財力保障機制
增強預備費的穩定功能。具體辦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修改以前,按照法律規定的上限提取預備費,而不論預算是赤字還是盈余;對預備費實行基金式管理,每年安排的預備費,在當年沒有突發性支出的情況下,或者用于突發性支出后的余額,不得用于其他預算開支,應進入預備費基金;擴大預備費基金的來源,如預算盈余、預算超收收入,原則上應進入預備費基金,不應用于追加其他的預算支出。
建立財政風險基金和國債償還基金。為建立穩固的財政基礎,應考慮建立一筆專門的、穩定可靠的、可以連續使用的財政風險基金,該風險基金來源的構成可以參照總額預備費的提取辦法在財政支出中按一定比例列支,它和財政后備基金共同構成財政安全的保護屏障。當然,考慮到通過償債基金避免債務危機的方法,我國應借鑒國際經驗,選擇建立國債償債基金,以防后患。
參考文獻:
1.梁爭光.非典引出地方財政思考[J].財政研究,2003(9)
2.劉尚希.構建公共財政應急反應機制[J].財政研究,2003(8)
- 上一篇:高職圖書館建設中亟待問題透視論文
- 下一篇:剖析公共財政體系下財政政策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