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促進新農村建設的財政政策
時間:2022-04-15 02:30:00
導語:深究促進新農村建設的財政政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它涉及到農村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衛生、科技和社會發展等各個領域和諸多環節,包涵了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層次。它也是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實現農村小康水平,構建和諧社會的具體概括。財政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的調節部門,如何通過財政政策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財政部門在新形勢下重要的歷史性任務。
一、強化政府在農村公共服務中的責任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涉及范圍極其廣泛的領域,包括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推廣、農村公共衛生、農村義務教育、環境保護、文化娛樂、公共安全等諸多方面。從財政支持的角度講,主要是為農村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一是明確農村公共服務財政直接投入的范圍,對于那些市場無法提供、私人無力承擔或不愿投入的農村社會服務,以及基本的農村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應由政府直接投入,承擔起提供服務和公共產品的責任。主要包括農業基礎設施,農村公共衛生,農村義務教育,環境保護,公共安全,貧困人口的救助等應由政府直接投入。二是對那些市場和社會具備一定條件,可以界入的農村公共服務,可以由財政投入部分資金,提供部分公共產品和服務,并通過政府公共服務政策的制定和監督機制的完善,為市場和社會介入公共服務創造條件和提供公平的環境。在政府制定具體政策、確定公共服務人員資格(如農村醫務人員、代課教師、各種農業技術人員等)、并監督農村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市場和社會可以界入部分農村公共服務,提供部分準公共產品,可以由民間組織承擔部分公共服務職能,以彌補政府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投入的不足。如農村道路建設、中小學校舍建設、具體的醫療服務、文化娛樂、荒山改造、慈善事業等,以充分調動社會資源投入農村公共服務建設,擴大農村公共服務的保障范圍。
二、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為不發達地區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為農村提供公共服務,需要政府通過財政投入保證社會成員獲得均等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體現社會公平原則。中西部地區由于財力有限,不能完全保證農村地區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投入,其缺口部分應由中央政府承擔,通過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來解決中西部農村地區公共服務的缺口。中央應根據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農村地區人口數量、地區財政收入水平等有關數據,制定地區財政收支平衡指標,確定地區財政應承擔的公共服務支出水平,然后,中央財政根據全國公共服務平均水平,確定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數額。同樣一省區域內,由于同樣存在經濟基礎、地理條件、資源情況的差異,因而也存在財政收入水平和支出水平的不同,存在著本地區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的不同,需要省市級財政通過本省市范圍內的財政轉移支付來彌補財政收支缺口以及農村地區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投入的不足,使本地區農村人口獲得均等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改善本地區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基礎設施,提高落后地區教育水平和醫療水平,從而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
三、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彌補政府資金的不足
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公共服務發展的需要,通過國家、社會和個人多渠道共同投資,可以拓寬投資渠道和服務范圍,促進社會主義農村建設的速度和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首先,引導社會和個人投入農村公共服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鄉鎮企業和民營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積累了大量的鄉鎮企業和個人財富,有能力為農村公共服務投入資金,政府可以通過制定優惠政策,鼓勵鄉鎮集體和民營經濟投資農村公共服務,如可鼓勵社會資金投入到農村道路、文化娛樂設施、農村中小學校舍改造和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以擴大投資渠道,彌補政府資金的不足。其次,合理利用國債資金和外國政府貸款,近年來,我國利用外資和發行國債的力度都很大,有力的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基礎設施的改善,但由于對農村地區的投入力度不大,出現了城鄉差別擴大的局面,因此,在目前地方財政困難,用于農村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方面的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應從外資和國債轉貸資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于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農村中小學校舍改造、農村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改造,以及農村教師、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農業技術人員的技術培訓,以改善農村教學、醫療、科技服務和基礎設施條件,提高農村公共服務的質量。再次,鼓勵社會團體和個人的福利贊助和捐贈,在國外,社會團體和私人贊助及捐贈是社會公共服務發展的重要籌資渠道之一,國外一些有名的公司和企業家,對社會公共福利和慈善機構有數量可觀的捐贈,有力地促進了社會公共福利的服務發展。近年來,我國也接受了一些國外和國內社會團體及個人對教育、衛生、社會救助的捐贈,但由于這項工作起步晚,各種配套政策、管理措施和宣傳力度都比較滯后,需要根據新的形勢及時制定有關政策和完善管理制度,規范捐贈、接收使用行為,并加大宣傳力度,使我國的公司和企業家增加社會責任,積極參預各種公益活動,提高我國企業家和公司對社會公益事業和慈善事業的支持力度。
四、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環境
一是大力加強農業重大工程的建設,搞好農田水利、中低產田改造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對一些重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工程,要實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負責制,逐步擴大中央和省級小型農田水利補助專項資金規模,要繼續搞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山區綜合開發等生態建設工程,改善農業發展的生態環境。二是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交通條件,解決貧困地區人畜吃水困難,推進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建設速度。三是要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大力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居環境治理,山西省在“十一五”期間,分期分批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四化”和“四改”工程,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環境。
五、加大農業科技和社會化服務體系支持力度,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一是提高農業科技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保證農業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每年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國債資金用于農業科技投入,用于農業重大科技工程和重點農業科研基地的建設。二是要利用財政貼息、財政補貼和稅收政策來引導社會資金投入農業科技。三是要發揮農業科技推廣和社會化服務組織對農業產業化的促進作用,通過社會化服務組織聯系科研機構和農業生產環節的橋梁作用,調動社會資源用于科技成果轉化,支持農業科研單位和企業的多種形式的結合,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根據市場需要搞科研,培養“公司+農戶”、“科研+基地+農戶”等多種科技推廣和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培養農業科技龍頭企業,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四是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化合作經濟組織,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山西省于2004年下發了《關于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意見》,各地根據地理位置和傳統產業以及各類技術人員情況,依靠農村基層部門和農村能人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使農民經濟合作組織進入了快速發展期。因此,要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鼓勵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集團化、產業化發展,將分散的農戶和企業聯合起來,形成多種形式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和專業協會,提高農村的社會公共服務能力。
六、加大農村公共衛生投入,改善農村醫療條件
一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提高衛生投入比重,保證各級政府衛生預算支出不低于同期財政經常性支出增長的速度,并保證各級政府衛生投入向農村公共衛生傾斜。二是加強農村公共衛生經費管理,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山西省已經制定了實施全省公共衛生體系和醫療救助體系規劃,中央和省財政都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用于加強縣、鄉、村三級醫療服務網絡的建設。財政部門要加強經費的監督管理,保證項目資的安全和有效使用。三是加快推進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建設步伐,加大對醫療救助資金的支持力度,擴大救助范圍,提高救助水平,重點解決好農村五保戶等貧困家庭的醫療救助問題。四是嚴格合作醫療資金管理,建立穩定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機制。認真總結試點工作以來一些有效的做法,積極探索形式多樣、簡便有效、農民認可的籌資辦法。同時要加強資金管理,將提高補助標準所增加的資金最大程度地用到農民身上,以要避免出現基金透支,防范基金支出風險。
七、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力度,改善農村教育條件
一是要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強化中央、省、市財政對農村義務教育投資的支出責任,改變長期以來重視大專院校,輕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方式,改變基層財政負擔本級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方法。中央和省級財政要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的辦法解決農村義務教育的資金問題,使中西部貧困地區的農民子女享有均等的受教育的機會。二是政策上對農村居民給予支持,對在城市打工的農民子女在城市上學,給予同等的接受教育的機會,禁止向農民子女收取各種名目的入校費用,解決農民子女上學難的問題。三是大專院校招生時,應適當降低貧困地區學生的錄取分數線,增加中西部農村地區招生數量,為農村地區培養更多的有用人才,為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優秀的人才資源。
- 上一篇:探索企業海外回款管理與分析
- 下一篇:談論會計信息化如何實施內部審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