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情形下的財政職責

時間:2022-05-13 04:24:00

導語:小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情形下的財政職責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情形下的財政職責

建立符合國家職能要求,反映社會主義財政本質特生、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財政職能體系,是一個重要的基礎理論和現實問題。以對國有主權、國家職能的全面理解和對社會主義財政本質的進一步認識為基礎,我們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職能界定和概括為:兩種屬性、四個領域、五種形式的職能。?

一、兩種屬性的財政職能?

財政職能按其所反映的分配關系來界定,可以概括為財政屬性職能和以國家為主體的經濟屬性職能兩類。?

1.財政屬性職能。?

財政屬性職能,是對國家財政憑借國家政治主權和社會主權,以政治統治者和社會管理者的身份,參與社會產品和國民收入的分配,對國家政權建設和社會發展進步所具有的內在作用或影響的最基本概括。它具有以下內涵。?

第一,財政屬性職能的范圍是政治領域和社會領域。凡與國家政權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直接相聯系的財政政策和財政分配活動,都是財政屬性職能的具體體現。?

第二,財政屬性職能反映了財政屬性的分配關系。(1)國家政務資金籌集同各經濟組織和社會成員的社會產品分配關系,同各階級之間的經濟利益分配關系,各行政部門之間的資金安排比例關系;(2)社會管理和社會事業發展資金籌集同各經濟組織和社會成員的社會產品分配關系,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分配關系,社會管理部門和社會事業單位經費支出同基建支出的比例關系,社會事業內部的比例關系。?

第三,財政屬性職能具有強制性、公共性和直接性的特點。(1)強制性。指財政憑借國家政治權力和社會權力參與分配所產生的影響是強制的,它不以任何經濟組織、任何個人的意志為轉移,不論其是否愿意,都必須受這種影響力的制約;(2)公共性。指用于政權和社會事業建設的支出所產生的作用是公共的和普遍的,這類支出的目的在于鞏固國家政權,維持社會的安定和社會進步,其所帶來的政治利益、社會利益為全社會所共享;(3)直接性。指財政屬性職能對社會成員和各類經濟組織的經濟利益分配有直接的影響,從而起到引導和制約其發展的作用。?

2.以國家為主體的經濟屬性職能。?

以國家為主體的經濟屬性職能,是對國家財政憑借國家主權所擁有的生產資料所有權和宏觀經濟管理權,以生產資料所有者和宏觀經濟管理者的身份,參與社會產品和國民收入的分配,對國家經濟建設和國民經濟運行所具有的內在功能或影響的最基本概括。它具有以下內涵。?

第一,以國家為主體的經濟屬性職能的范圍,是經濟建設領域和總體經濟領域。凡與國家經濟建設事業、總體經濟運行相聯系的財政政策和財政分配活動,都是這一職能的具體體現。?

第二,這一職能反映了以國家為主體的經濟屬性分配關系。(1)國家經濟建設需要同各經濟組織、社會成員的國民收入使用權分配關系,國家同國有企業的利潤分配關系,政府經濟管理部門經費支出同基建支出的比例關系,各類經濟建設投資比例關系,政府債務同國民收入的比例關系,各類經濟建設投資比例關系,政府債務同國民收入的比例關系;(2)積累同消費的比例關系,財政收支總量的平衡關系,財政收支總量與社會供求總量平衡之間的關系。?

第三,以國家為主體的經濟屬性職能按依據的權力不同具有不同的特點。其一,依據生產資料所有權而產生的職能,具有結構性和有償性的特點。(1)結構性。指憑借生產資料所有權而組織的分配活動所產生的影響是結構性的。如,憑借國家生產資料所有者的信譽而組織的公債的發行對認購企業來說影響其投資結構;對認購個人來說影響其消費結構;財政經濟建設投資、公債的運用、國有企業資產轉移、財政性貸款、投資收益取得后的再投資等,主要用于重點建設、支持工交、高新技術和農業的發展,即用于產業結構的調整。(2)有償性。指財政運用公債形式籌集資金和運用財政性貸款、周轉金等形式使用資金,都是國民收入使用權的轉移,是一種以國家為主體的債權債務關系,前者要按期返還本金和利息,后者要按其收回并獲取收益。其二,依據宏觀經濟管理權而產生的職能,即以國家為主體的廣義經濟屬性分配對宏觀經濟產生的影響,具有綜合性和反循環性的特點。(1)綜合性。指把財政的兩種屬性分配作為一個整體,構成國民經濟總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再生產的全過程、國家生活的各個領域產生綜合的制約引導作用。(2)反循環性。指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總量平衡關系的變化,對經濟波動具有抑制作用,對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關系起調節控制作用,對積累與消費的比例的形成起制約引導作用。?

二、四個領域的財政職能?

財政職能按其作用的領域來界定,可以概括為四類。?

1.政治領域的財政職能。?

在政治領域的財政職能,主要體現在調節各階級經濟利益,影響其占有國民收入的份額,對各所有制經濟形式產生影響,以鞏固發展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建設提供財務保證和物質基礎,安排行政管理各部門的經費使用比例關系,鞏固社會主義上層建筑。?

2.社會領域的財政職能。?

在社會領域,財政職能主要體現在對各經濟組織和全體社會成員的收入水平進行調節,避免社會分配不公;為社會事業的發展提供財力保證,促進文化、教育、科學技術、衛生保健、環境保護、社會保障、公用事業和公共服務等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財政在國家政治領域和社會領域的職能,是財政屬性的職能。?

3.經濟建設領域的財政職能。?

在經濟建設領域,財政職能主要體現在對人民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影響(例如,運用公債籌集資金產生的影響),對投資與消費的比例關系產生的影響,對產業結構優化產生的促進作用,對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壯大和鞏固國有經濟所起的作用,以提高社會生產力,增加國民收入供給,促進經濟增長。在經濟建設領域的財政職能,是以國家為主體的經濟屬性職能。?

4.宏觀經濟領域的財政職能。?

在宏觀經濟領域,財政職能主要體現在對局部與國民經濟全局之間關系的影響,對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之間分配關系的影響,對積累與消費之間比例關系的影響,特別是對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平衡關系的影響,以抑制通貨膨脹、增加就業、引導投資與消費、穩定國民經濟。在宏觀經濟領域的財政職能,是以國家為主體、廣義上的經濟屬性財政職能。?

三、五種形式的財政職能?

按財政職能的表現形式劃分,財政具有五種形式的職能。即:籌集資金職能、配置資金職能、調節經濟職能、監督管理職能和穩定職能。“財政的職能是以國家的職能為依據,既要反映國家組織領導經濟的職能,必須同再生產過程結合起來研究,也要反映國家社會政治活動(包括人民民主專政的職能),必須同國家組織領導政治和社會事業各方面的職能結合起來研究。”①因此,財政的上述五種形式的職能,既是以國家為主體的兩種屬性分配關系的客觀反映,同時,又是國家各種職能的客觀反映。?

1.籌集資金職能。?

財政籌集資金的職能,是指財政為實現社會主義國家履行政治職能、社會職能、經濟建設職能和宏觀經濟管理職能的需要,而運用各種手段積累資金的職能。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1)運用稅收手段為國家政權建設籌集資金,為國家的存在和國家政治活動、處理對內對外國家事務提供經費來源和物質基礎;(2)運用稅收手段為社會管理、社會全面發展籌集資金,為文化、教育、科技、衛生、社會保障、公用事業和公共服務事業等的發展,提供經費來源和物質基礎;(3)運用公債、利潤、公共行政預算結余等形式,為國家經濟建設提供資金為國有經濟的發展、現代化經濟建設、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社會生產力服務;(4)綜合運用稅收、公債、利潤等形式,為促進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和國經濟的穩定發展籌集資金。?

2.配置資金職能。?

財政配置資金的職能,是指財政在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前提下,運用資金,主動進行宏觀資源優化配置的職能。主要體現在:(1)對不能由市場機制進行配置的行政管理、國防事業、通過無償投資、經費撥款,以公共行政預算形式予以資金安排;(2)對市場機制作用遲緩的文化、教育、科學技術、衛生、環境保護、社會保障、公益事業、公共服務等社會事業發展和社會管理領域,通過無償投資、全額經費撥款,差額預算補助、大量生產性財政補貼等形式,以公共行政預算形式予以資金安排和財務支持;(3)對市場機制不便作用的風險大、投資數額巨大、微利或無利的項目、國家為了增強調控能力必須控制的戰略性產業、天然具有壟斷性必胯由國家經營的產業,運用政府經濟建設投資、投資入股、提供周轉金、財政性貸款等形式,通過經濟建設預算予以資金安排,具體表現為國家財政的經濟建設投資活動;(4)對市場機制作用不好或無力作用、完全由市場機制自發調節會導致社會財富巨大浪費,引發經濟波動的整個國民經濟運行,綜合運用社會救濟、政府公共支出、經濟建設支出等以國家為主體的兩種屬性再分配手段,作有利于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達到平衡的安排,例如,增加或縮減政府公共支出、經濟建設支出、社會救濟支出,等等。?

3.調節經濟職能。?

財政的調節經濟職能,是指通過財政籌集和配置資金,對以國家為主體的兩種屬性分配關系進行調節,促進黨和政府在一定歷史時期的政治、社會和經濟任務的實現。(1)調節各階級、階層和個人在國民收入中占有的份額,調節它們之間的經濟利益分配關系,促進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壯大和多種經濟成分的共同發展,鞏固發展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鞏固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權;(2)調節社會成員的收入水平,調節社會利益在社會成員之間的分配關系(例如,社會普及教育、基本社會保障、基本的醫療保健以及享受基本的社會服務等),實現社會分配公平;(3)調節資源的配置,調節產業結構的形成,調節國家與國有企業之間的經濟利益分配關系,鞏固和發展全民所有制經濟,充分發揮公有制經濟在結構優化和總量平衡中的骨干作用,推動社會生產力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4)調節中央與地方之間、各地區之間的分配關系,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平衡關系。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

4.監督職能。?

財政的監督職能是指財政在資金籌集和配置全過程,通過審核,檢查和財政制裁等形式,對國民經濟各個方面進行的監督,財政監督貫穿于財政分配活動的全過程(1)在資金籌集過程中,對有交納義務的地方、部門、單位和公民,監督其是否履行交納義務,對征收稅款單位、監督其是否依法行使征收權力;(2)在資金配置過程中,同時對各地方、部門、單位的管理和使用資金進行監督;(3)在實施財經分配政策和法律法規過程中,利用財政監督,支持經濟發展,對違反政策、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斗爭和制裁。財政監督按內容劃分,主要包括預算監督、稅務監督、財務監督、國有資產監督、會計監督,等等。財政監督是以國家為主體的財經法律制約關系的體現,裨是規范以國家為主體的兩種屬性分配關系。?

5.穩定職能。?

財政的穩定職能,是指財政通過籌集資金、配置資金,調節兩種屬性分配關系,實行有效的財政監督等,對國家的政治、社會、經濟建設和國民經濟運行產生的穩定作用。主要體現在:(1)穩定國家行政管理經費支出和基本建設支出規模,保證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的資金需要。國家行政管理經費支出,是國家從事政治活動、管理對內對外國家事務所必須的開支,行政管理單位的基本建設支出則是國家履行行政管理職能的物質基礎。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需要有穩定的財務保證,但是,國家行政管理方面的支出屬于非物質生產部門支出,如果它占國民收入的比重過大,則會影響擴大再生產的投入,延緩經濟建設速度。因此,財政在保持國家行政管理費供應,使其占國民收入一定比例的分配過程中,對于國家的政治活動有穩固的財源保證,起著重要的作用。(2)公平社會分配,促進社會進步和穩定。公平社會分配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社會成員收入分配的公平,即避銘收入差距過大和貧富懸殊;二是社會成員基本生存權利平等,即保證社會成員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均等的就業機會;三是享受社會利益的權利平等,即社會成員有平等的權利享受社會文化、教育、科學技術、衛生、公健、福利、社會安全、環境保護等社會進步所帶來的利益。因此,公平社會成員收入分配,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需要,促進社會事業發展,為社會成員提供更多的社會物呂和勞務,是社會進步和社會穩定的基本內容。財政通過籌集資金調節社會成員收入水平,通過社會保障支出保證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權利,通過配置資金促進社會事業的發展,對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和維護社會的穩定,起著重要的作用。(3)優化資源配置,穩定最佳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的目的是達到國民經濟各部門、各地區之間比例協調地發展。由于市場機制的盲目作用,社會再生產的比例關系經常處于不協調狀態,影響經濟增長速度,需要財政通過籌集、配置資金來調節社會再生產各方面的比例關系,使有限的社會資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因此,保持產業結構經常處于最佳狀態,即保持社會再生產經常處于比例協調狀態,是財政穩定職能的重要內容。(4)穩定市場運行,穩定國民經濟。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社會分工程度進一步提高,產業分工也進一步細化,國民經濟運行愈來愈復雜,與自然經濟相比,經濟體制的穩定性大為降低,而市場機制的缺陷又使經濟的穩定性進一步降低,往往造成經濟支行和經濟發展出現波動,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經濟處于不平衡狀態,從而引發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和失業等問題。因此,需要國家履行宏觀經濟管理者的職能,主動調節經濟,以熨平經濟波動。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總量的變化,對國民經濟總量的平衡起著巨大的制約和引導作用,通過財政收支總量的調節,抑制經濟波動,促進社會總供求的平衡,對國民經濟產生穩定作用。?

我們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職能體系界定和概括為兩種屬性、四個領域和五種形式,是為了從不同層面來界定財政的職能范圍,以求全面把握財政的內在功能和影響力,據以為制定相應的財政政策,實現財政的各種職能提供一個基本的理論框架。其中,兩種屬性的財政職能是從性質層面對財政的內在功能進行界定和概括,重在強調不同性質的職能有不同的范圍,反映不同的分配關系,具有不同的特點;四個領域的財政職能是從范圍層面對財政的內在功能進行界定和概括,重在強調財政在不同領域所能產生的影響力;五種形式的財政職能是從表現形式層面對財政的內在功能進行界定和概括,重在強調財政的內在功能應當以哪些基本形式表現出來。這種界定和概括實際上是從性質、范圍和形式三個方面為制定和執行財政政策提供了規定性。?

①許廷星、譚本源、劉邦馳著:《財政學原論》,重慶大學出片社1986年版,第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