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避效應公共政策論文
時間:2022-05-01 11:59:11
導語:鄰避效應公共政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政策偏向于損害老實人的利益
鄰避效應一般發生在城市內部之中,與城市居民息息相關。沒有人希望鄰避設施建在自己家門附近,雖然它會為大部分人們帶來很多的正外部性,但對設施所在地的居民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具有犧牲某個地方的利益,以換取大眾方便的特點,往往會導致地方民眾的排斥。垃圾處理是每個城市都不可逃避的責任,諸如垃圾場這類服務廣大地區的民眾,可以有效緩解城市的垃圾問題,但同時垃圾焚燒廠的建設將會帶來一系列問題,比如臭氣、蚊蠅、滲濾液污染等等負外部性。這些負外部性問題給附近居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甚至會對居民的健康與生命財產造成威脅,以至于民眾都希望不要設施建設在自己的住所附近。更有已建好的鄰避設施帶來的不良影響,導致民眾產生不良的刻板印象,凡鄰避設施的建設都會帶來一定的污染。比如由廣州市政府全資投入的李坑垃圾焚燒發電廠是當地的“環保樣本工程”,然而生活在附近的村民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受,所以李坑的村民從來沒有停止投訴垃圾焚燒發電廠對村民生活環境、空氣的污染造成的影響。面對這樣的鄰避效應,政府為了將既定的政策執行下去,堅持鄰避設施所發揮的正外部性,同時又要應付當地人們的強烈反對,往往權衡利益后,容易作出讓步。既然在東邊無法實施方案,那就把方案移植到西邊,再不行就轉到南邊或者北邊,反正方案是不能放棄的,所以只能選擇成本最小化處理,將設施移到反對聲最少的地方。所以最終很容易演變為哪里的反對聲音最小,就會在誰家落地生根。而往往反對聲較少的地方一般都是發展相對落后,公民維權意識的不高,最終只是虧了老實人,讓老實人承擔鄰避設施帶來的負面影響。
1.2導致政策擱置或無法執行
出發點再好的政策,沒有大眾的支持,都難以實現其真正的效果。因此政策執行在整個政策實施過程中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一旦離開了執行,就成了空中樓閣;離開了貫徹執行,也就失去了意義。政策實施的結果總會造成一些人受益,而另一些人受損。而公共政策遭到鄰避效應的影響,即遭到附近居民的反對呼聲,居民為了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當自身利益受到損害或不公平對待的時候,會通過一定的渠道、采取一定的方式進行抗爭,“只要不建在我的后院就行”、“憑什么由我們來承擔應該整個社會承擔的后果”等等激烈的情緒籠罩著選址點的周圍。此時普通民眾團結起來,共同反抗鄰避設施的建設。這些表面看似是缺乏社會責任感的人們發出的狹隘觀點,但只要我們設身處地地站在當地人的角度上考慮,就不能僅僅用自私二字可以涵蓋他們的行為了。在落實政府政策、建設鄰避設施過程中,周邊的居民很容易產生強烈的受害意識,從而產生反抗運動,導致政府與公眾的關系不斷惡化。所以這種情況下,多數政府是不敢貿然繼續堅定執行原定的方案,不能與公眾的意愿公然違背,否則將會演變成更激烈的反抗運動,帶來嚴重的社會后果。最終導致政府多數選擇擱置原定的方案,以平緩大眾的激烈反抗情緒,從而致使所定的方案無法實施。比如廣州番禺垃圾焚燒項目啟動后,發出通告決定在番禹區大石街建立一座焚燒發電廠。這個決定遭到附近樓盤居民集體的強烈反對,迫于壓力輿論之下,最后決定停建。
1.3延誤政策進度,加大政策成本
公共政策在制定的過程中,要廣泛聽取大眾的意見,進行科學的決策,只有這樣,公共政策在執行的過程中才可以得到大眾的支持,從而順利完成政策的實施。而公共政策在制定與執行中,遭到鄰避效應的阻礙,說明政策沒有真正得到大眾的支持,也就是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最終導致的結果只能是延誤工程的進行,甚至會使政策被推翻,從而政策前期的準備工作與政府所花費的精力白白浪費,進而再重新制定新的方案,加大政策的成本。比如番禺垃圾焚燒廠在公布啟動項目前,政府已經派專家對選址點進行一定的調查與研究,花費了一定的資金與人力。而在公布決定后卻遭到大眾的反對,不得不重新遵循民意,重新進行選址論證,再次進行環境評估,再花費一定的人力物力,大大加重了垃圾焚燒廠建設的決策成本。
2正視鄰避效應,促進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執行
第一,加強公眾參與,充分尊重民意。隨著中國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民主制度不斷得到完善,公民的權利意識也在不斷增強,所以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執行中難免會遇到鄰避效應。因此,在建設鄰避設施之前,必須保證公共政策的信息公開,提高公眾的參與度,讓更多人表達自己的意見與建議,共同討論,共同參與政策的制定,加強政策執行的監督,從而保證政策的科學性。比如,面對番禺垃圾焚燒廠的建設,政府先斬后奏的做法引起居民的強烈反對。后來政府認真聽取民意,遵循公開透明的原則,與廣大市民一起討論研究建設選址的合理性與可行性,最后共同達成一致認識。
第二,采取協商策略,及時化解矛盾。鄰避設施的建設是為了滿足社會中大多數人的利益,或者解決社會中存在的某個問題,它是社會所需要的,但同時也會造成消極的影響,無可厚非會遭到一部分人的否定。當公共政策引起鄰避效應時,政策的執行者與公眾產生矛盾,這個時候各個利益群體都可以公開言說,發表意見與想法,從而使問題透明化。在面對公眾的意見,面對他們的合法維權時,政府應該及時消除公眾的疑慮,用充分的論證、以科學的數據說服公眾。同時也應該充分考慮民意,積極主動地吸取合理的建議,以便改進方案,贏得公眾支持。
第三,保證政策公平,強化科學決策。公共政策制定的根本原則一定是站在大眾利益之上,不能摻雜其他的利益集團紛爭。所以當鄰避設施遭到當地居民的反對時,政府應該根據民意改進方案,同時也應該根據科學的數據以理服人,實現公眾利益最大化。如果根據專家的調查與研究結果,某個選址的大部分條件都符合設施的建設,可以實現政策最優化,這時政府應該尊重科學依據,在民眾的不理解或者反對呼聲中,積極主動做好政策宣傳,耐心對民眾進行解說,同時盡可能讓當地居民的損失最小化,加大技術的投入,輔助以相適當的補償減輕他們的心理排斥感。不能一味采取哪里反對聲小,就把政策移植到哪里的不公平做法,適當的時候也可以考慮借用制度的權威把最優方案執行到底。
第四,借鑒成功經驗,及時加強監測。公共設施的建設在每個國家甚至很多城市都需要建設,所以根據其他地方或者外國的處理經驗,再結合自身的條件,借鑒參考,從而找到適合本地的措施,這不失是一個好辦法。比如在日本,就有把垃圾焚燒廠建立在市中心的環境事業局的附近,以便及時對環境進行監測。還有一些地方甚至可以通過鄰避設施的建設,為該地帶來福利,把原來人人嫌棄的鄰避設施,轉化為一項可以盈利的產業,造福當地居民,更可謂一舉多得,實現雙贏的局面。
作者:孫敏聰單位: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 上一篇:收入分配差距公共政策論文
- 下一篇:綠色建筑理念下節能設計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