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學生就業困境的經濟誘因

時間:2022-03-11 09:00:45

導語:女大學生就業困境的經濟誘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女大學生就業困境的經濟誘因

【摘要】目前女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女大學生的就業狀況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探究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并解決這一問題有著重大的意義。本文首先闡述女大學生就業困境為何是一個公共問題,問題的解決與公共政策有怎樣的關系;其次對產生女大學生就業困境的經濟原因進行探討和分析;最后提出在公共政策的視角下,政府如何改善當前的女大學生就業困境狀況。

【關鍵詞】公共政策;女大學生;就業難;經濟

女大學生就業困境,是指女大學生在畢業后一段時間內因性別差異而存在全方位的職業獲取困難與障礙,使得女大學生在就業競爭上,相對于男大學生弱勢地位,以致不能實現就業或就業不理想的現象。1筆者認為經濟誘因是產生女大學生就業困境的根本原因,基于公共政策視角,對經濟原因的分析對解決女大學生就業問題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一、女大學生就業困境的公共政策解析

(一)公共政策與兩性平等

當前女大學生就業問題呈現加重趨勢。首先,從數量看,女大學生的就業率普遍低于男生。其次,從職業質量方面,高職崗位以男性居多,單位在要求中出現男性優先等字眼。最后,從收入看,女大學生群體的收入明顯低于同水平的男大學生,這種差距也越來越大。公共政策指公共權力機關經由政治過程所選擇和制定的為解決公共問題、達成公共目標、以實現公共利益的方案。陳慶云在公共政策分析書中指出,公共政策就是國家(政府)、執政黨及其他政治團體依據特定時期的目標,通過對社會中的各種利益進行選擇與整合,在追求有效增進與公平分配社會利益的過程中所制定的行為準則。

(二)女大學生就業的政策演進與變革

公共政策在我國就業史上對女性就業問題發揮重要的調節作用。我國大學生就業政策,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高度集中的就業政策,為女大學生就業提供了完全的保障,到20世紀80年代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我國的就業政策從“統包統分”到“雙向選擇”開始試點,21世紀,大學生開始完全自主擇業,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女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嚴峻。

(三)公共政策變遷的利益影響

每一次的政策變革都必然會帶來相關各方利益的調整。最初,計劃經濟體制下政企不分,單位選人并沒有男女差別。在就業統包統分階段,大學的招生實行計劃管理“,統招”政策保證了大學生資源的稀缺性,男女大學生就業機會均等。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出現,人們有了競爭意識和利益思想,用人單位也開始思考成本和收益間的關系。企業招聘時考慮自身利益,女大學生身上自然附著的成本,導致單位聘用較少。

二、女大學生就業困境的經濟誘因

(一)女大學生聘用成本高

從用人單位的角度來看,女性已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不能帶來企業效益的最大化,也就抬高了其聘用成本。首先,一般的女性員工都有產假,而且特別是女性在孕期、產期和哺乳期間受法律保護,加重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其次,大部分女性婚后的生活重心會轉向家庭。過多的家務勞動會一定程度上降低工作效率。再次,1951年國務院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實行男女差別化退休年齡,在調整崗位時,企業更傾向于選擇能工作時間更長的男性。

(二)市場的供求不平衡

目前就業市場情況下,用人單位主導市場交易掌握主動權,人為的抬高進入門檻。尤其是大學生普遍大眾化,而市場需求較小,男性勞動力增加,加重了女大學生的壓力。另外,女大學生傾向于選擇體面輕松和穩定的工作,常出現多人爭搶一個工作崗位的情況,就業難度加大。

(三)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我國家務勞動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加之傳統觀念的影響,多數女性會親自照顧小孩,無法從繁重的家務勞動中解脫出來。女性在生育兒女、家庭日常事務等方面有頗多壓力,單位更傾向于選擇市場價值較高的男性。

(四)產業結構不合理

大學生就業普遍困難是加劇女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國目前產業結構不合理,截止2012年,第二產業占GDP的48.7%,第三產業占GDP產值的45.6%,依舊是以第二產業為主導,而且,第二產業雖然在比重上最大,但在吸納大學生就業能力方面卻在減弱。經濟學家郎咸平指出“:大學生就業難的源頭是不合理的產業結構。真正的制造業是由7個環節組成的“鏈條”,這7個環節被稱為6+1式,制造環節是1,其余環節是6,除了加工制造環節1外,其余的6個中高端環節都急需大學生,但恰恰這些環節是目前我國最缺乏的產業。”

三、基于經濟考量的女大學生就業困境的公共政策選擇

市場的失衡需要政府來調控,女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上出現了困境,需要政府通過制定公共政策做出相應的調整,改善女大學生就業困境。

(一)彌補用人單位的“性別虧損”

家庭的下一代也是國家和民族的下一代,政府應進一步發揮其主導作用,制定既能保護女性就業,又能與市場相協調的生育保險制度,設立專門的機構進行管理監督。此外,國家應大力撥發支持女大學生創業、失業保障和就業補貼獎勵,建立專門的基金機構管理和使用,對錄取女大學生的企業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激勵用人單位雇用女大學生。根據現有研究,我們發現女性壽命長于男性,應當倡導彈性的男女退休年齡,對于體力勞動,應尊重女性的選擇,可提前退休。充分發揮女性人力資本,注重個人意愿,在公平基礎上改革現行退休制度。

(二)協調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政府應實施強有力的干預,保障市場正常運行。首先開發新市場,拓展更多的就業機會,扭轉供求關系。其次,政府應為學生提供完全有效的專業信息,為學生就業提供便利,也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多人才。從而能保證市場供求的平衡,緩解就業壓力。

(三)完善社會服務體系

要改善對女性的偏見,必須要對傳統的兩性分工在政策上提出徹底的挑戰。在《勞動法》中為保護婦女的權益而規定了一定的產假,而對于需要照顧產婦的男性并沒有相應的規定,看似是保護婦女的條例,但卻為用人單位提供了拒絕女性就業的理由。家庭是由夫妻二人共同組成的,當女性更多地走向社會進入公共領域時,而男性也需要更多的走向私人領域,承擔照顧家庭的責任。政府還應大力倡導家政服務行業,選擇保姆適當的照顧孩子和進行家務勞作,逐步轉化為社會組織提供的社會化服務的過程。

(四)創業優惠政策

女大學生自主創業不僅可以解決就業難的問題,而且更為市場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崗位,是政府應當積極鼓勵和支持的。政府應給予更加豐厚的優惠政策,以多渠道支持女大學生的自主創業,例如在資金方面免費為女大學生提供無償貸款,減免稅收等等,力爭實現女大學生自主創業就業取得更大的成效。

作者:顧璕佶 單位: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王敏.女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公共政策分析[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1,(1).

[2]周敏.尋求兩性平等視野下中國的公共政策選擇-從社會初次分配到社會再分配[J].東北師大學報,2009,(6).

[3]寧騷.公共政策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周晨虹.女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公共政策選擇[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6,(1).

[5]李倩.公共政策視閾下的女大學生就業困境探析[J].婦女研究論叢,2009,(2).

[6]余意.解決女大學生就業歧視問題的對策研究[D].湖南大學,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