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環境下地方社科院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策略轉變

時間:2022-03-13 11:13:00

導語:網絡環境下地方社科院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策略轉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環境下地方社科院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策略轉變

【內容提要】鑒于研究人員對地方社科院圖書館依賴程度愈亦低下,文章首先分析地方社科院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中館藏嚴重不足的現狀,繼而介紹互聯網上豐富多彩的社會科學研究文獻信息資源,最后提出地方社科院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應采取的措施。

【摘要題】信息資源建設與管理

【關鍵詞】文獻信息資源建設/地方社科院圖書館/網絡環境

近年來,地方社科院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遇到了新問題,一是現實館藏的嚴重不足。書刊價格逐年攀升,而書刊購置費常年停滯不前,購進的書刊品種逐年下降。二是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互聯網用戶不斷增加,網上信息越來越豐富,互聯網成了越來越多科研人員獲取信息的渠道。地方社科院圖書館要擺脫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不再依賴院圖書館現實館藏的尷尬現實,必須對自己的工作加以反思,調整文獻資源策略

1圖書館現實館藏的嚴重不足

有限的購書經費與眾多的學科設置使得圖書館的藏書建設工作只能是“撒胡椒面”,結果是幾乎所有的科研人員都在抱怨到館新書及所訂報刊太少,難以滿足科研的需求,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不再依賴院圖書館。1997年徐亞男對全國21個省、市、自治區地方社科院圖書館(有的為圖書情報中心)年購書經費的調查顯示,上海社科院圖書館以130萬元位居榜首;浙江、云南社科院圖書館在30萬元以上;廣東、天津社科院圖書館在20萬元以上;另有10個地方社科院圖書館在10-20萬元之間;還有6個地方社科院圖書館的年購書經費在6萬元以下[1]。盡管近些年來各館購書經費均有所增加,但幅度都不是很大,以河南社科院為例,1987年至1999年的13年間購書經費一直維持在15萬元左右,直到2000年經費才漲至20萬元。面對書刊品種的激增和價格的飛漲,這點經費可謂是“杯水車薪”。

與我國的書刊出版規模逐年上升的趨勢相反,河南社科院圖書館的書刊訂閱數量基本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且下降幅度越來越大。其他地方社科院圖書館的情況比河南社科院圖書館的窘境也好不到哪去。這點連高校一個資料室購書費都比不上的經費卻要滿足少則十幾個,多則20幾個研究所的科研需求,確實是勉為其難了。在全國地方社科院學科配置中,基本上都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文學、史學、哲學、經濟、法學、社會學等等學科應有盡有。如河南社科院科研人員不足百人,卻設有經濟研究所、農村經濟研究所、工業經濟研究所、考古研究所、文學研究所、歷史研究所、哲學研究所、法學與社會學研究所、科學社會主義研究所9個研究所和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墨學研究中心等3個研究中心;福建社科院科研和科輔人員加在一起不過123人,卻設有經濟研究所、亞太經濟研究所、華僑華人研究所、現代臺灣研究所、文學研究所、歷史研究所、哲學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精神文明建設研究所9個研究所和法學研究室、三角號碼辭書編輯室2個直屬研究室,此外還設有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中心、福建臺灣文化研究中心、決策科學研究中心、客家研究中心、管理科學研究中心、公共關系研究中心、法律研究咨詢中心、福建中華茶文化研究中心和法國遠東學院福州中心10個研究中心[2]。圖書館為了照顧到各個研究所的科研需求,只能采取撒胡椒面的方法,結果是連每個專業的核心期刊都難保證。

2互聯網上豐富的社科信息資源

與地方社科院圖書館文獻資源緊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些年來互聯網發展迅速,2002年11月美國市場研究機構eTForcasts公司的一項統計報告顯示,到2002年年底,全球互聯網用戶數量預計將達到6.65億人[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所做調查顯示,1997年10月31日,我國上網計算機總數為29.9萬臺,上網用戶總數62萬人[4],時隔5年,到2002年12月31日,我國上網計算機總數已經達到2083萬臺,上網用戶總數達到5910萬人[5],分別增長了69倍和95倍。

因特網現已成為全球最大的信息資源庫,根據世界上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網站首頁顯示的數據,其網頁索引數據庫已突破30億大關。2001年9月7日,國家信息化推進工作辦公室公布的《中國互聯網絡信息資源數量調查報告》表明,截至2001年4月30日,中國互聯網絡的域名總數為692490,網站總數為238249個,網頁總數為159460056個,在線數據庫的總數為45598個[6]。在這豐富的信息資源中不乏哲學、宗教、政治、法律、經濟、歷史、文學、教育等對社會科學研究具有重要價值的社會科學信息資源。

2.1互聯網上的社科圖書、報刊資源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傳統圖書館主要收藏對象——圖書、期刊、報紙等文獻越來越多地被搬上互聯網,數字圖書館、數字化期刊群是其集中形式。

數字圖書館使信息的傳遞交流突破了時間和空間,包括國界和語言的限制。讀者可不受時間、空間和文獻數量的限制,自由索取自己所需的文獻資源,除特別情況外,可以是全天候開放服務。2002年,國內已建起了200多家不同規模的數字化的圖書館,其中比較成規模的主要有超星數字圖書館()、書生之家數字圖書館(/)以及方正Apabi數字圖書館()。

我國電子期刊的發展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發展到今天,已建立起中國期刊網(/)、重慶維普中文科技期刊庫(/Visit.asp)等大型的網絡電子期刊庫。

中國期刊網《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收錄1994年以來國內公開出版的6000余種核心期刊與專業特色期刊的全文,目前積累全文文獻680多萬篇,其中文史哲專輯58萬余篇、經濟政治與法律專輯近150萬篇、教育與社會科學專題50余萬篇、新聞與傳媒專題11萬余篇、出版事業專題5萬余篇、圖書情報、檔案及博物館學專題10萬余篇。《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CCND)》收錄2000年6月以來國內公開發行的400余種重要報紙,文化、藝術、體育及各界人物、政治、軍事與法律,經濟、社會與教育、科學技術、戀愛婚姻家庭與健康等方面180余萬篇文獻,分6大專輯,36個專題數據庫。

重慶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收錄1989年以來自然科學、工程技術、農業、醫藥衛生、經濟、教育和圖書情報等學科12000余種期刊刊載的600余萬篇文獻,以科技類為主,但其收錄的經濟、教育和圖書情報類期刊比較完備,經濟類1600余種,教育類500余種、圖書情報類269種。

萬方數據資源系統《數字化期刊群》收錄1998年以來的理、工、農、醫、人文5大類3000余種期刊,大部分為科技期刊,人文科學專輯收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經濟學、圖書情報等方面的社會科學期刊250余種。

2.2互聯網上的社科灰色文獻

互聯網還蘊含著豐富的,對社會科學研究具有重要價值的灰色文獻。因特網出現后,幾乎任何組織或個人都可以在網絡上非正式出版文獻,互聯網上的灰色文獻越來越豐富。那些大型的學科綜合網站,如中國經濟信息網(/)、北大法律信息網(/)、國學網()等,還有一些專業性學術網站,如道教文化資料庫(.hk/)、簡帛研究(/)、中國農村村民自治信息網(/)等,集中了很多學術性信息資源,如研究動態、專家學者、專業論壇、重要文獻、組織機構、學術期刊、統計數據、法律法規、學術會議等專業信息。這些網站的學術信息有的是經過充分論證、推理的結論,有的是政府部門頒布的政策條文等,對于傳統的人文學術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散布的各網站社科類學術信息,包括社科組織機構資源和一些專家、學者的個人主頁,前者是指政府機構、教育及研究機構、學術協會等學術團體機構的最新研究信息與學術動態信息;后者是指個人學術頻道,目前社科領域的不少學者在網上建立了個人學術站點,用于探討專業理論研究,交流學習和研究成果。

學位論文、會議文獻也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信息資源。近年來,一些單位開始嘗試將學位論文制作成數據庫在網絡上,比較成功的學位論文數據庫有中國期刊網的《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萬方數據庫資源系統的《中國學位論文數據庫》等。《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CDMD)》收錄全國300家博士培養單位的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5萬余篇,其中文史哲專輯5271篇、經濟政治與法律專輯12119篇、教育與社會科學1956篇、新聞與傳媒265篇、圖書情報、檔案及博物館學112篇,是目前國內相關資源最完備、收錄質量最高、連續動態更新的中國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學位論文數據庫(CDDB)》收錄自1980年以來我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的博士、博士后及碩士研究生論文,截至2003年4月,已入庫36萬余篇。

為開發利用學術會議文獻,有關單位已著手制作會議文獻數據庫,并在網上。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萬方數據庫中心研制的《中國學術會議論文數據庫(CACP)》、《中國學術會議論文集全文數據庫(PACC)》、中國期刊網的《中國重要會議論文集全文數據庫(CPCD)》。

3地方社科院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策略轉變

面對互聯網上豐富多彩的社科信息,地方社科院圖書館該如何調整文獻資源建設策略以擺脫長期以來因經費不足而造成的現實館藏的嚴重不足呢?

3.1改變文獻資源建設觀念

3.1.1網絡信息資源也是館藏建設的一種重要資源

在網絡環境下,網上豐富的信息資源打破了時空的限制,任何圖書館離開網絡資源而幻想靠自己有限的館藏文獻資源來提供廣泛的信息服務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圖書館藏書發展不能局限于建立一個有限的物理實體的館藏,而要著眼于對全球信息資源的掌握和選擇。除了選擇入藏有明顯載體形式的文獻,努力獲取重要的聯機信息資源的使用權也應成為藏書發展的重要內容。在對圖書館資源的評價方面,不應局限于考察館藏文獻的數量、質量,還要看圖書館能從互聯網上獲取多少資源,以及如何把網絡中豐富的信息資源轉化為圖書館資源的一部分提供給廣大用戶。

3.1.2現實館藏是不可取代的雖然網絡信息資源大大豐富了圖書館信息資源基礎,但并不意味著網絡信息資源可以取代圖書館館藏文獻。這是因為:

(1)網絡中以全文存取的信息資源數量有限。學術信息資源的全文文獻源更是少之又少。在有限的上網全文信息資源中直接以電子形式生產并提供上網的信息資源很少,更多的是以圖書館館藏文獻為基礎形成的,包括比較有影響的超星數字圖書館、中國期刊網等在內的網上數據庫都是以印刷本文獻為基礎,加工轉換成電子形式提供網上使用的。

(2)網絡信息資源自身的缺陷以及人們傳統的閱讀習慣決定印刷型書刊仍是人們閱讀的主要對象。比爾·蓋茨在《未來時速》“創建無紙辦公室”一章中說:“由于我堅持淘汰文書工作,聽起來我一定像‘反對用紙’的人。我反對紙張表格,盡管這樣我還是把我想讀和做批注的長篇的電子文件打印出來。大部分人在試著組織一個長文件時,喜歡把每一頁在桌上攤開,這樣他們能夠同時看到所有的內容——這用一臺PC很難做到!……書和雜志由于閱讀方便、便于攜帶,所以還不會被擊敗。”[7]

(3)與自然科學研究使用化學試劑、顯微鏡、手術刀等試驗研究方法不同,社會科學則更多地使用抽象分析方法,需要通過閱讀、瀏覽大量的文獻獲取和積累知識。有關調查也證實了這一點,劉磊等人對北京市、上海市、南昌市、西寧市、天水市等地1197名社科研究人員、工商企業人員、高校文科教師與文科學生四類社科信息用戶調查表明,圖書情報機構的書刊是社科研究人員獲取信息的第一渠道[8]。

3.2合理配置館藏資源

圖書館應根據服務對象的需要,信息資源的可獲得性、易用性以及費用等情況合理配置信息資源。根據地方社科院圖書館讀者數量較少,需求分散以及網絡社科信息資源的特點,在資源的配置方面應該:

基礎學科以購買圖書為主,應用學科以購買報刊為主。盡管社會科學各學科都對文獻具有較強的依賴性,但不同學科又有差異。基礎理論研究對圖書的依賴程度更高,一方面基礎學科文獻半衰期長,另一方面,圖書包含有完整的、系統的、成熟的知識信息,又能提供翔實的史實材料和社會背景;應用學科一般時效性較強,需要掌握最新資料,而報刊出版周期短、流通快,反映的材料新,可使用戶了解學科進展、水平、新學科動態,因而成為應用研究重要的信息資源。

以閱讀為重要目的的文獻,如社科理論著作、文史資料等,以購買印刷型文獻為主,以檢索為目的的文獻以購買電子版或以文獻傳遞為主。

圖書以印刷型為主,期刊以電子版或網上索取為主。盡管超星數字圖書館、書生之家等網上數字圖書館與出版社合作推出了按書收費業務,但其新版圖書品種卻十分有限;而中國期刊網《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基本上涵蓋了社會科學各學科的所有印刷型期刊,且檢索方便。因此,在圖書與期刊的配置上,圖書應該以印刷型為主,輔以遠程存取的方式;期刊可定購《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社會科學集中的文史哲、經濟政治與法律、教育與社會科學綜合專輯,在局域網上建立鏡像站點,對于一些時效性較強的學科可訂閱少量印刷版核心期刊。

3.3重視地方文獻資源建設

地方社科院圖書館的中心任務是為本院的科研工作服務,圍繞本院承擔研究的地方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中的重大理論課題和應用課題,為研究人員提供有關圖書文獻資料。由于地方文獻資料能全面地、系統地、歷史地反映本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和歷史諸方面的特征,能系統地、完整地為研究當地的各種情況,從不同角度提供參考。因此,地方社科院圖書館要盡可能全面地、系統地做好與該地區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發展有關聯的一切文獻資料,包括地方志、地方史、論著、地方檔案、地方報刊、地方叢書、地方年鑒、地方百科全書、地方人事碑志、地方圖錄、地方音像資料、地方文獻書目等地方文獻資源的建設工作。

3.4加強重點學科文獻資源建設

地方社科院已經認識到在學科建設上必須從自身的能力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選擇若干能形成自身特色的優長學科,重點建設、重點發展,研究和回答本地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現實問題。基礎理論研究,不求其全,而求重點突出,優勢明顯,即:以其所長有所為,避其所短而不為。在發揮基礎理論研究優勢的同時,把地方社科院的科研重點放到應用研究和對策研究上,根據地方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強化與社會現實聯系緊密的應用研究。文獻資源建設作為學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必須隨之調整,轉向以重點學科文獻為主的文獻資源建設策略,對于重點學科研究人員的科研需求要盡力滿足,購書經費要向重點學科文獻傾斜,保證重點學科點所需要的圖書、期刊印刷型文獻的系統收藏,同時要注意收集網絡信息資源,使重點學科的文獻資源達到研究級水平。

3.5開發網絡免費資源,建設虛擬館藏

互聯網上的社會科學信息資源雖然豐富,但卻地址分散,組織松散,數據類型多,隨機變化大,給查找和利用帶來了困難,雖然goole、yahoo、sohu、百度等搜索引擎為信息檢索提供了方便,但這些網絡檢索工具并不適合于檢索學術性信息。因此,地方社科院圖書館應該發揮自己館員熟悉信息檢索技術的優勢,將互聯網上的信息資源轉化為方便研究人員的館藏資源。一般來說,互聯網上信息資源的開發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鏈接優秀社科學術網站。根據本院學科設置,對網站進行分析研究,將信息量大、更新速度較快、有利用價值的網站匯集到一起進行科學的分類與鏈接,并對網站的主要內容做些簡單介紹,幫助用戶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和盡可能廣的空間獲得盡可能多的有價值的信息。此種方式是在因特網上利用最多、最簡單、最直接的信息開發利用模式。

(2)建設學科導航庫。通過多種搜索引擎對某一或某些主題信息上網查詢、瀏覽,并參考有關文獻,選擇價值較高的信息資源,總結、組織、歸類、設置類目,使某些專題信息更加集中和完備。導航庫建設主要包括鏈接與重點學科直接相關的國內外主要網站,并且要達到一定的數量。其內容包括研究機構(包括當前的研究情況、主要學者、教授簡況等),相關電子出版物、電子文獻等,相關國際會議預告,其他相關機構信息介紹(包括學會、行業協會、非贏利性組織等)等。對學科導航庫要作經常性的維護,確保信息的及時更新,能對重點學科提供良好的服務,要為導航庫提供各相關網站的分類瀏覽目錄。重點學科導航庫,應向研究人員提供具體網站的評述或優秀網站推薦,能提供關鍵詞等檢索功能,能為教師、學生及時提供國內外最新的研究動態和以較快速度找到所需資料。此種方式是一種較深層次的信息服務,可以滿足一些專家讀者便捷、高效地訪問重點學科相關資源的特殊需求。

(3)建設專業信息資源指引庫。所謂指引庫從物理上講并不存儲各種實際的信息,但從中卻可以檢索到有關數據庫的實際資源,即指引用戶到特定的地址獲取所需的信息,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它類似于網上專業搜索引擎。它可以將因特網上與某一或某些主題相關的節點加以集中,按照方便用戶的原則,用用戶熟悉的語言組織起來,向用戶提供這些資源的分布情況,指引用戶查找。指引庫中存放的是有關主題或用戶所需信息的數據庫或服務器的地址等信息,它可以提供有關部門的網站、網頁甚至網上私人信息的檢索及目錄服務。指引庫中的信息通常采用主題樹瀏覽的方式進行組織,它將信息資源的索引按照主題分級加以組織,用戶可以通過瀏覽的方式逐級瀏覽,直至找到所需信息[9]。

網絡環境下,只要地方社科院圖書館能夠充分認識網絡環境給自己文獻資源建設方面的影響,及時轉變觀念并采取積極措施調整文獻資源建設策略,就一定能夠擺脫困境,成為地方社會科學研究機構不可或缺的部門。

【參考文獻】

1徐亞男.地方社科院信息機構的發展取向.情報資料工作,1998.3

2/jianjie/fassjj.htm

3www.tass-/page1.htm

4/develst/report1.shtml

5/develst/2003-1/

6/news/report1.shtml

7(美)比爾·蓋茨編,蔣亞、王景譯.未來時速——數字神經系統與商務新思維,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8劉磊等.網絡環境下基于需求的國家社科信息系統設計與網絡規劃,圖書館,2002.1

9索傳軍,張懷濤.網絡環境下虛擬館藏的建設,中國圖書館學報,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