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圖書館定義的再思考

時間:2022-09-09 06:06:00

導語:對圖書館定義的再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圖書館定義的再思考

【內容提要】本文是應吉林省《圖書館學研究》編輯部組織的網絡環境下“圖書館定義”大討論而撰寫。文章闡述了建構圖書館新定義的必要性;對19世紀以來國內外圖書館定義的研究進行了回顧與評論;對如何建構圖書館新定義、網絡環境下的圖書館定義,以及圖書館定義的有限性進行了比較系統的論述。

【摘要題】理論縱橫

.

1建構圖書館新定義的必要性

對于圖書館定義,自1988年拙著《圖書館學導論》一書出版后,我就沒有再就這一問題寫文章或發表新的意見了。盡管《圖書館學導論》一書已出版發行15年,到2002年7月已連續印刷9次,但至今我還沒有進行修訂。其原因有二:一是書中許多基本觀點和材料至今有效,沒有過時;二是圖書館實踐中發生的新變化、出現的新事物,還需要時間進行總結,上升為理論,并形成新概念。原有概念需要修訂的,也需要圖書館學界進行廣泛討論,如圖書館定義就是其中之一。

2002年10月底,接吉林省圖書館原館長金恩暉先生和《圖書館學研究》編輯部勾學海先生來信,信中附有臺灣大學名譽教授胡述兆先生撰寫的新作《為圖書館建構一個新的定義》一文。金、勾二位先生在信中說:“為了促進國內與海外圖書館學界的合作與交流,亦為了對網絡環境下的圖書館進行準確定義,《圖書館學研究》雜志將于2003年第1期發表胡先生的文章,并以此為基礎,開展‘圖書館定義’的大討論。”金恩暉先生在來信中還提到:“胡先生特別關照,此觀點無論同意與否,都不是主要的,而是引起對本行業的重視,即使有大爭論也是好事,故大家可以放心地、敞開地講自己的觀點。”在此,我們不僅對胡先生的這種寬容大度的態度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表示贊賞,而且對吉林省《圖書館學研究》雜志組織這次討論表示全力支持。我們相信,通過“大討論”將有力推動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的研究與發展。

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就拜讀過胡述兆、吳祖善二位先生合著、1989年臺北漢美圖書有限公司印行的《圖書館學導論》一書和1991年12月印行的第二版,盡管內容、體系和大陸同期出版的圖書館學基礎理論著作大有不同,臺北本偏重于圖書館技術方法和操作過程,但我仍受益匪淺。該書第一章開頭就闡述了“什么是圖書館”,認為“圖書館是人類智慧的總匯”,并說“這一定義很周延,也很適切”,但“它的詞語太簡單,沒有說出圖書館的特性,使人不易理解圖書館的真正意義,所以我們要改換一種比較具體的方式,來對圖書館作一界說。”接著該書就給圖書館下了如下定義:“圖書館是用科學方法,采訪、整理、保存各種印刷與非印刷的資料,以便讀者利用的機構。”時過10年,胡述兆先生認為“傳統圖書館的定義,已經失過時宜,不符資訊社會的需要。”于此,2001年6月,胡先生在臺灣圖書館學會會報第66期發表了《為圖書館建構一個新的定義》一文,提出“圖書館是為資訊建立檢索點并為使用者提供服務的機構”的新定義。在此,我們先不評論“新定義”正確與否,首先對胡先生這種關心圖書館學發展和建設,不斷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表示敬佩。正如金恩暉先生來信所說:“如今,胡先生以古稀之年仍忘不了再給圖書館下新定義,其情可嘉!”第二,我們認為胡先生提出“為圖書館建構一個新的定義”是可取的,合時的,有必要的。

為什么今日建構一個圖書館的新的定義有必要呢?一是現有的圖書館定義,基本上是屬于傳統圖書館定義,解釋和說明的是傳統圖書館,是對以收集、加工、整理、存儲紙質印刷品圖書,為服務讀者范圍有限的有形物理實體而言的;二是隨著社會信息化、網絡化的發展,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圖書館,圖書館實踐發生了變化,出現了自動化圖書館、數字圖書館、網絡圖書館或電子圖書館、虛擬圖書館。它是一個以收集數字化信息、操作計算機、通過網絡、為范圍廣泛而不受時空限制的讀者服務的虛擬信息空間。因此,用有形的物理實體圖書館的定義來解釋、說明虛擬信息空間的圖書館肯定不合適。圖書館定義也應與時俱進;三是今日社會的實際是,既有大量傳統圖書館存在,而且仍是基本的、主要的,又有數字圖書館、網絡圖書館、復合圖書館等新型圖書館存在。為了給眾多和不同類型的圖書館一個統一的說明與解釋,必須建構一個包羅今日所有圖書館的新定義;四是為了推動圖書館學的整體發展。圖書館定義是圖書館學中最基本的概念,“圖書館是什么”是圖書館學研究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準確、適時的圖書館定義的建立,將有利于圖書館學體系和分支學科的發展;五是為了加強圖書館學理論聯系實際。圖書館學理論研究的目的,就是為了指導圖書館實踐,解決圖書館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說明某些新現象,總結某些新經驗并上升為新理論,建立一些新概念或新概念群。今日的圖書館實踐,熱切需要圖書館學理論研究者,深入實際,有所作為。可惜的是,近些年來,一些圖書館學理論研究者對圖書館實踐不感興趣了,他們熱衷于走圖書館學邊緣化、空洞化、模糊化之路,而且越走越遠,這也是圖書館學新的危機之所在。還有一些人對圖書館學失去自信心,自家園子的地不種,搶著或擠著種別人的地,美其名曰“學科嫁接”。

2圖書館定義的回顧與評價

為什么建構圖書館新定義,需要對圖書館定義的過去進行回顧與評價呢?

我們對過去圖書館定義回顧的目的:一是為了展示圖書館定義的發展過程。圖書館定義是一個整體,是一個連續發展的過程,沒有過去的定義,不會有今天的新定義。回顧過去的定義,就是為了弘揚先輩們的研究成果,就是為了說明圖書館定義的連續性、發展性、繼承性、整體性、創新性;二是為了吸收、繼承前人關于圖書館定義中的合理部分,并為今日創新圖書館定義所用;三是為了承上啟下,不割斷圖書館定義的發展歷史;四是過去的圖書館定義,應是建構今日圖書館新定義的基礎、起點、依據。總之,回顧過去的圖書館定義,應是我們今日構思圖書館新定義的起點。我們不僅不能割斷過去,而且只有充分研究過去,領會過去,了解過去,才能建構出科學的為圖書館界真正接受的新定義。否定過去,拋棄過去,建構空中樓閣式的定義是不科學的,沒有基礎的,也不會為圖書館界所接受。

從世界第一個圖書館定義出現以來,至今已有195年的歷史。最早提出圖書館定義的,是1808年德國人施萊廷格,他曾在《試用圖書館學教科書大全》中給圖書館下了一個比較嚴密的定義。他說“我所說的圖書館,是將收集的相當數量的圖書,加以整理,根據求知者的各種要求,不費時間地提供他們利用。”自這一定義產生以來,國內外圖書館學界在此基礎上給圖書館下了多種多樣的定義。由于時間長,內容多,本文篇幅有限,因此,不可能將過去所有的圖書館定義介紹給大家,我們僅選擇20世紀100年中國內外圖書館學界或《百科全書》上發表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圖書館定義,分國外、國內兩部分介紹。國外按時間順序和先論著后百科全書作一些介紹,國內按時間順序介紹。20世紀100年中,又著重于20世紀下半期。

2.120世紀10

0年國外圖書館定義簡介

20世紀100年有關國外的圖書館定義,主要選自一些圖書館學專著、論文或百科全書,現介紹幾種,以說明圖書館定義在國外的發展過程和軌跡。

印度著名圖書館學家希雅里·拉馬里塔·阮岡納贊在1931年出版的《圖書館學五定律》一書中指出:“圖書館是全球性的教育工具,它匯集和自由流通著所有的教育工具,借助它們傳播知識。”(阮岡納贊著;夏云,王先林等譯.圖書館學五定律.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337)

美國J·貝克在1973年出版的《情報學

淺說》一書中指出:“圖書館收集各種類型的情報資料,系統地加以整理并根據需要提供使用的地方。”(貝克著;劉昭東譯.情報學淺說,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美國杰西·H·謝拉在1970年出版的《圖書館學基本原理》中指出:“圖書的集合并不等于圖書館,圖書館也不僅僅是一個保存圖書的地方,這里所說的圖書館是一個組織,是一個保存和便于利用的文字記載系統。它是一種社會工具,在對任何社會和文化都非常重要的交流網中起著聯系的作用。……它的基本目的卻永遠是在有關文字記載知識、思想的交流鏈條中的環節。”他還說,“現代圖書館,至少是西方世界的圖書館,是一套由一個行政部門領導的三個相互關聯和相互依存的部分組成的體系。……這三個部門——也可認為是職能或作用,即:搜集、組織和服務。”(袁詠秋,李家喬主編.外國圖書館學名著選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302-303)后來,他又在1976年出版的《圖書館學引論》一書中指出:“圖書館不僅僅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或者是社會的工具,而且是交流傳播網絡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交流過程通常包括四個因素:傳遞者、接收者、信息和傳遞媒介物。”(杰西·H·謝拉著;張沙麗譯.圖書館學引論.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6:65~66,68)

前蘇聯圖書館學家O·C·丘巴梁在1976年出版的《普通圖書館學》一書中指出:“圖書館是進行思想教育和交流科學情報的機構。圖書館負責組織圖書的公共使用,并負有下列使命:以幫助讀者全面選擇書籍的辦法,積極地、目標明確地宣傳圖書和指導閱讀:通過介紹書目情報的方法,推動共產主義教育,促進人民提高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有利于人民群眾完成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方面的各項任務。”(O·C·丘巴梁著;徐克敏等譯.普通圖書館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49)

美國M·H·哈里斯在20世紀80年代初出版的《西方圖書館史》一書中對“什么是圖書館”作了如下解釋:“圖書館的定義應當為:圖書館是一批經過編排,易于使用,并由熟悉這種編排的人員保管,適用于多數人需要的圖書文字資料。”(M·H·哈里斯著;吳唏,靳萍譯.西方圖書館史.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1)

美國克勞福德(W·Grawford)和戈曼(M·Gorman)也指出:“圖書館是保存、傳播、利用記錄在各種媒體上的知識的場所,是為人們獲取廣而深的知識服務的。”“圖書館還是一個學習的場所,是圖書館認知發生變化的地方。”(韓國李炳穆.迎接新千年到來的圖書館.圖書情報工作,2001(1))

除了上述圖書館學專著、論文外,我們還選擇了一些《百科全書》的圖書館詞條,它們也是圖書館定義發展過程不可分割的部分。

前蘇聯國家科學出版局出版的《蘇聯大百科全書》第2版第5卷的“圖書館”定義如下:“圖書館,乃是對印刷品實行收集,進行專門性的處理和保藏,宣傳這些印刷品并將其借給讀者的一種教育機構。它也指專供私人使用的藏書處(個人圖書館)而言。在蘇聯,圖書館就是一種文化機關。”(蘇大悔譯.圖書館·蘇聯國立列寧圖書館·蘇聯科學院圖書館.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3)

《不列顛大百科全書》第15版指出:“‘圖書館’一詞,英語指的是為閱讀、研究和參考目的而收集的一批書。”(袁詠秋,李家喬主編.外國圖書館學名著選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1)

《法國大百科全書》1972年版指出:“圖書館是按一定順序將各種文獻歸類收藏起來的場所。‘圖書館’一詞的含義只適用于收藏按照閱讀需求,按照從事研究、探討或獲取各種情報之便而分類整理的各種文獻。”(袁詠秋,李家喬主編.外國圖書館學名著選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69)

日本《@①辭苑》解釋:圖書館是搜集、保管大量書籍,供公眾閱覽的設施。(北京大學圖書館學系,武漢大學圖書館學系合編.圖書館學基礎.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20)

《美國百科全書》1978年版第17卷指出:“圖書館是使書籍及其前身發揮固有潛力的重要工具。”“圖書館出現以來,經歷了許多世紀,一直擔負著三項主要職能:收集、保存和提供資料。”(黎肇漢等譯.《美國百科全書》詞條——圖書館.廣東:廣東中心圖書館委員會,1982:1)

美國《圖書館學與情報科學詞典——英漢漢英對照》指出:“圖書館是藏書樓、藏書室及其他文獻資料收藏的地方,并有組織、有系統地提供大眾閱讀、參考,以及研究學術的地方,它是傳播情報知識的工具,同時亦是一個服務機構,它的主要任務是使藏書發揮作用為廣大讀者服務。”(李蘅編著.美國伊里諾斯州出版,1984:89)

2.220世紀100年中國圖書館定義的簡介

在中國,自1896年孫家鼎從日本引入“圖書館”這一名詞后,不久就有人開始對圖書館定義進行研究,從不同方面分析圖書館是什么,而給圖書館下定義始于20世紀30年代。

1934年,劉國鈞在《圖書館學要旨》一書中說:“圖書館乃是以搜集人類一切思想與活動之記載為目的,用最科學最經濟的方法保存它們,以便社會上一切人使用的機關。”

1936年,俞爽迷在其所著的《圖書館學通論》一書中說:“圖書館是收集有益的圖書,隨著大眾的知識欲望,用最經濟的時間,自由使用的地方。”

1958年,盧震京在《圖書館學辭典》一書中給圖書館作了如下解釋:“圖書館系根據其特定需要,搜集一切或一些人類文化在科學、技術、藝術及文學各方面所創造的精華記載,用科學的經濟的方法,整理保存,以便廣大人民使用,并進而幫助其接受馬列主義為完成社會主義建設所必須的知識的文化中心。”

1960年,黃宗忠等在《關于圖書館學的對象和任務》一文中認為:“圖書館是通過收集、整理、保管、流通和宣傳圖書資料,為一定階級利益和一定的政治路線服務的一個文化教育機關。”(武漢大學人文科學學報.1960(2))

1981年,北京大學圖書館學系、武漢大學圖書館學系合編的《圖書館學基礎》一書認為:“圖書館是搜集、整理、保管、傳播和利用圖書情報資料,為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服務的科學、教育、文化機構。”(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20-21)

1981年,顧敏在《圖書館學探討》一書中提出:“圖書館是一個運輸知識的通道,是一個供應知識的單位,是一個分享知識的場所。”(臺灣新竹:楓城出版社,1981:277)

1988年,黃宗忠在《圖書館學導論》一書中提出:“圖書館是對信息、知識的物質載體進行收集、加工、整理、積聚、存貯、選擇、控制、轉化和傳遞,提供給一定社會讀者使用的信息系統。簡言之,圖書館是文獻信息的存貯與傳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