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慈善事業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4 02:18:00

導語:我國慈善事業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慈善事業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中國;慈善事業;軟肋

[論文摘要]中國的慈善事業之所以與西方存在較大差距,是因為存在著一些影響慈善事業繁榮的主觀和客觀因素。隨著創造財富的源流充分涌現以及企業和公民回贈社會理念的確立,通過“軟”、“硬”環境因素的建設,中國的慈善業也會繁榮發達。

福布斯和胡潤制作的中國慈善榜,為缺乏慈善文化的中國倡導了一種“富人負起更多社會責任”的價值觀念,但可惜的是,前者在推出3張中國慈善家榜單后,于5月7日宣布,從今年起,取消中國慈善榜。

對于福布斯中國慈善榜半路夭折的原因,福布斯中文版市場總監張曉華說,中國的慈善事業不如國外成熟,很多富豪捐贈方式隱秘;不少企業家保持低調,不愿公開其在慈善領域的貢獻,增加了數據調查難度。也有學者認為,中國的大部分企業家現在都需要把精力放在企業做大做強上,慈善是企業做大之后才考慮的事,因此,福布斯取消中國慈善榜是好事。

筆者贊同張曉華的看法,但中外慈善的差距不在于中國企業家保持低調以及捐贈方式的隱秘,而在于是否把慈善作為一種事業來經營。慈善可以是一種投資,也可以是一種權利,但只有從事業的角度,我們才能明了中外慈善的差距。

美國慈善業為什么發達?原因在于,無論是慈善組織還是捐贈的企業和個人,都把慈善看作是一種事業。美國所有登記在冊的慈善公益機構超過120萬個。1998年,美國豁免稅收減免的慈善公益機構掌握的資金總額高達6214億美元,相當于當年其國民生產總值的9%。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夫婦現有的慈善捐款已高達200多億美元。反觀中國,無論從企業和個人的捐款額還是從各類慈善機構和基金會的數量看,都難望其項背。這是因為,慈善在我們這兒還剛剛起步,它更多地表現為一種個人的行為。

與作為一種愛心的慈善比,作為一種事業的慈善,必須有雄厚的財富為基礎。雖說中國的改革開放快30年了,但我們還處在一個財富積累的過程中,中國的企業家正在為創造更多的財富而努力,還來不及考慮將財富回饋社會。這是目前制約中國慈善事業發展的一個客觀的、根本的因素。

當然,任何一種事業,都有一個生成和發展的過程。西方慈善文化和慈善事業的繁榮,有諸多環境因素不可或缺。例如,在文化傳統和理念上,既要重視市場和財富的價值,又要有相應的超功利信仰作精神背景;保障私有財產的合法性和安全性;體制環境應給慈善事業提供良好待遇和合理的運行機制;社會輿論和民間文化價值的肯定、響應與支持;等等。而這些,恰恰是影響中國慈善事業發展的軟肋。

具體來說,首先,在“硬環境”上,即政策設置和環境打造上,我們對“慈善”的鼓勵、優惠及扶持不夠,缺乏與慈善事業相匹配的制度、機制和法律保障。

美國慈善事業發達的一個原因,在于它有一套完整的法律和鼓勵機制:比如高達55%的遺產稅,簡便快捷的登記注冊手續,對非營利性組織的稅收減免,政府權力下放,慈善機構運作環境寬松,獨立使用資金,等等。這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政策就是免稅。在美國,慈善機構只要不屬于政治性組織,而是從事科學研究、教育文化、保健及社會服務之類的非營利組織,就可以接受政府的免稅權。慈善捐款可以抵稅,個人和企業都可以將自己對慈善組織的捐贈以稅收形式從收入中扣除。這種政策對慈善事業捐助有積極的激勵作用。反之,中國在稅收優惠政策方面,力度不是很大。《基金會管理條例》雖然明確了稅收優惠原則,但優惠的幅度還不足以激勵富豪們為慈善事業慷慨解囊。

另外一個因素,是美國擁有相對比較完善的基金管理制度,從立法、政府管理、公共服務、社會監督到內部運作都比較成熟。美國慈善組織的管理制度雖然受政府部門和非政府組織的保護,但非營利部門獨立于政府之外,這是一條基本原則。正是這一獨立性原則賦予慈善組織自由和權利以及他們所應承擔的責任。這使得捐款的企業和個人可以放心地將錢交給這些組織,并且信任接受捐款的慈善機構能把他們的錢真正用于他們所關注的事業上。與之相比,我國的公益和慈善事業卻處在一種相對壟斷的狀態,慈善機構的獨立性還有待加強。新基金管理條例雖然允許私募基金的出現,但又規定全國的公募基金會由民政部門來監管,私募基金會由各地來監管,對私募基金限制較多,從而使得企業和個人擔心他們所捐出的錢能否及時真正用到其所捐贈的項目上。這幾年,企業家的慈善意愿并非都能順利達成,很多企業或個人不愿意通過中間機構捐款,而是直接捐款受益人,這與慈善組織存在的效率和誠信問題是大有關系的。在社會資本不發達的情況下,個人與慈善組織和政府之間缺乏相互信任,再加上原有的道德觀念被重新組合,而新的社會規范尚未成熟,第三方的監管因而缺乏公信力。由此來看,要建立慈善組織與捐贈企業和個人之間良好的互動關系,必須解決下述制度問題:如何提升我國本不發達的民間組織的法律地位和服務水平?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稅收政策促進民間捐贈的發展?如何建立更有效的機制確保每一筆善款不被浪費、挪用甚至揮霍?如此等等。

其次,在“軟環境”上,我們的世俗價值心態、社會輿論和評價系統也有問題,對個人的慈善行為。缺乏積極的價值評價和輿論支持。

西方慈善事業得以發展的一大原因,是宗教。在美國人的觀念中,財產是上帝賜予的,必然要貢獻給上帝的子民。辛勤的工作和創業的經歷是每個人的寶貴財富,可以給人帶來快樂。中國除了缺乏西方“博愛”的宗教傳統和深受實用儒術浸淫等歷史因素外,對“無神論”觀念偏頗的、絕對化的理解,更夯固了這一世俗傳統。這就等于把慈善文化最重要的精神背景給抹掉了。一個很能說明問題的事例是,當一些企業家宣布要為某個慈善項目捐款時,我們總有些人習慣性地要去探究乃至懷疑他們捐款背后的動機問題。

慈善不僅僅是富豪們的事,民眾也非僅僅充當慈善的受眾,實際上,他們更是慈善活動的主體和基礎力量。因為除了資金投入,更需大量的勞力支持和義工援助,需要更多的民間志愿力量參與其中。目前,美國絕大部分非營利性慈善機構,都是依賴廣大志愿者不計報酬地貢獻時間、技能和精力來維持。慈善實際已成為美國一種日常生活和民間傳統,一種高度普及的大眾文化。而在這方面,中國也顯然落后于美國。這兩年我們雖然也出現了一些義工和志愿者,但它只是少數人的選擇,還沒有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總之,制約中國慈善事業發展的因素,既有物質條件,更有文化積習、信仰傳統等精神條件,以及制度、法律等體制要素。筆者相信,隨著創造財富的源流充分涌現以及企業和公民回贈社會理念的確立,假以時日,中國的慈善事業也會走向繁榮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