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流浪人員社會救助制度探討論文

時間:2022-09-08 06:02:00

導語:街頭流浪人員社會救助制度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街頭流浪人員社會救助制度探討論文

摘要:在各大城市的繁華地段我們常常看到他們的身影,或身帶殘疾,或扶老攜幼,往往引起路人側目,他們只求能夠討得些錢維持生存。過去看到這種情況人們都會產生同情之心,現在卻產生了許多厭惡心理。不只是因為影響了城市的風貌,根本原因還是擔心上當,因為其中大部分都可謂是專業乞討者,甚至有為了博取同情而故意損害自己的身體。為了遏制這種不正常的現象及實現社會公平,保障公民利益,給真正需要救助的公民以幫助,勢必要完善我國現有的社會救助制度,給真正需要的人以救助,充分合理地利用社會資源。

關鍵詞:街頭流浪人員;救助;制度

1社會救助制度建立的目的及意義

現代社會救助起源于歷史上的慈善事業,現代社會救助是提供立法規范并制度化的社會政策,為了幫助社會脆弱群體擺脫生存危機,從而維護社會穩定的扶助措施。與其他社會保障制度一樣,都是立足于社會公平的基礎上以保障公民基本生活權益、以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為宗旨的安排。通常情況下,社會救助是一種政府或社會行為,救助對象是容易遭受生活困難的脆弱群體,目標是滿足社會成員的最低社會需要,采取非供款制與無償救助的方式幫助社會脆弱群體。

2我國對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制度現狀

2003年8月1日,總理簽署國務院第381號令,《城市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同時宣布1982年5月12日國務院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廢止。以“維護社會治安”為目的的“收容遣送制”被更具人文關懷的“救助制”所取代。“救助”制度的建立更加體現了國家對于公民人身自由權利的尊重與保障。然而新辦法執行以來,以社會救助為職責的救助管理站并沒有發揮出其應有的社會效應。據了解,全國909家救助站幾乎無一例外地存在“門前冷落鞍馬稀”的現狀,同時也遇到很多救助站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例如,很多流浪人員面對救助站提供的救助表示拒絕。因為救助站工作的根本原則是自愿救助、無償救助,也就是說要提供救助首先要征得被救助者的同意,所以這些流浪人員來與不來完全屬于他們自己的權利,他們不同意也不能夠強迫。另外,在實際生活中,有相當一部分的流浪人員屬于職業乞丐——以乞討作為謀生手段的人。

救助站提供的救助內容主要是勸說流浪者住進救助站,給其提供衣食及生活補助,在生活一段時問后將其送回家鄉或是給不肯進救助站的流浪人員一定的生活幫助。也就是說救助站對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只是一項臨時性的救助措施,可是僅僅提供這些并不能夠滿足流浪人員的需要。對于他們來講,長期在外流浪,家的概念已經很模糊了,就是說將他們送回家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再加上他們就算回到家以后,生活還是沒有著落,最后還得出外謀生,這樣的話,之前的救助就沒有發揮作用,還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就目前的情況看,救助站主要能夠解決的是那些生活上臨時出現困難的人群,比如務工不著、錢財被盜等,這些人和家里取得聯系后一般很快就會寄錢過來,絕大部分都會選擇回家。但是那些只把救助站當作臨時性遮風擋雨的場所,以流浪乞討維生、無家可歸的老弱病殘的問題如何解決,需要政府和社會的深入思考。這也是制度設計時需重新考量之處。另外,主動求助的流浪乞討人員并不多,公共場所的流浪乞討人員反倒增多。不屬于救助對象的錢物花光、丟失、被偷、被搶、被騙等造成的生活無著的人員占被救助人數的大多數。出現了重復救助現象。受助人員的真實情況難以核實,受助人員中未成年人、精神病人,老年人、殘疾人等缺乏完善的監護設施,由于其他機關沒有切實履行職責導致這部分人長期滯留在救助站。救助站,尤其是貧困地區的救助站經費缺乏。救助站工作人員培訓教育工作有待進一步展開。公務員之家

3我國社會救助制度存在的問題

3.1政府對于社會救助問題認識不夠全面

沒有對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員進行詳細的調查分析,根據具體人員劃分及救助手法做出具體要求。譬如說,有些人是真正需要幫助的但又不好意思尋求救助組織的幫助。另外有些人專門靠騙取社會救助金來進行奢侈消費。有的人僅僅需要的是現金幫助能夠幫其返鄉,還有兒童不僅需要現金救助還需要教育救助,等等??偠灾诂F實生活中根據不同地區不同人群會有各自不同的救助需求。在政府還沒有對這些情況做到充分認識的條件下制度的設計必然是不完善的。

3.2救助體系建設不夠健全

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1)立法層面。(2)財政保障層面,(3)制度執行層面。沒有健全的體系保障,具體的救助行為就無法開展。沒有相關的法律保障,救助行為就沒有可依據的范圍,可以做什么,應該做什么,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應該怎么做以及遇到問題相關部門之間應該怎么協調等問題都不能得到解決。

3.3組織體系不夠完善

主要體現:(1)職能界定不清晰。救助管理部門分割,力量和資金的分散,缺乏統一的歸口管理,對救助工作不能進行有效統籌,加大了社會救助工作的協調難度,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助工作的無序現象,在實踐中常常出現重復救助或救助不到位的情況。(2)救助系統人力資源配置結構不合理,形成倒金字塔現象,社會救助工作最繁重的基層從事救助管理的人員最少,救助工作力量嚴重不足。(3)社會救助工作人員專業化程度低,各項救助工作難以科學化,社會救助的整體效果不夠理想。

4制度改革建議

(1)相關領導加強對社會救助工作的認識,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與專業研究人員緊密聯系,制訂更加具體且適合的制度。針對現今存在的比較突出的問題,仔細研究分析。拿出相對的改革措施,完善相關制度。建立合理高效的管理模式,更新管理方法,將有限的資金運用到適當的領域中,將社會資源最大化。

(2)提高專業隊伍人員素質及推廣救助制度在公眾的影響,讓更多高水平高素質的人才加入到社會救助的工作中來。在政府社會救助隊伍以及制度建設中需要加大救助管理干部和相關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其基本素質和運用新知識、新理論與新技術的能力。推廣社會救助的普及面,讓更多的人員加入到社會救助的范圍內以促進社會和諧。

(3)加強相關部門問整合。要想做好救助工作,僅僅單靠一個部門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加強民政部門之問的聯絡溝通制度,盡快建立起有關公民基本信息的網絡數據庫便丁查閱。因此相關部門應加大交流合作力度,配合做好救助工作。通過資源的整合做到部門主導與部門聯動相結合,產生的作用實現最大化。依據《救助辦法》及其實施細則制定具體的實施辦法和救助站內部規章制度,同時進一步明確民政部門內部及與其他相關部門的分工和責任制度。

(4)擴大政務公開范圍。加大救助領域的信息網絡化建設力度,提高救助工作的公開性、透明度和社會知情度,接受群眾監督,提高政府的社會救助效能。同時各救助站自身也要重視工作信息的記載工作備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