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公共政策評估現狀及完善途徑

時間:2022-04-19 10:01:00

導語:小議公共政策評估現狀及完善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公共政策評估現狀及完善途徑

摘要:公共政策評估在公共政策系統中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科學的政策評估可以實現政策的價值化和民主化,而當前公共政策評估工作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政策評估的主體過于單一、在政策評估中缺乏可以量化的標準等。要想有效地提高公共政策評估的價值和效用應該做到:實施政策評估主體的多元化;建立獨立的政策評估組織;明確政策評估標準。

關鍵詞:政策評估對策信息公開

關于政策評估的概念至今學術界未能達統一的共識,有的學者認為政策評估主要是對政策方案的評估[1]。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將政策評估視為一種分析過程,其目的在于分析、比較各種不同的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及其優缺點;也有的學者認為政策評估是對政策全過程的評估,既包括對政策方案的評估,也包括對政策執行、政策監控、政策終結以及政策結果的評估[2]。還有的學者認為政策評估的著眼點應是政策效果,政策評估的主要目的是鑒定人們所執行的政策在達成其目標上的效果,確認政策實施對于政策問題的解決程度和影響程度。筆者認為:政策評估就是依照一定的標準,運用特定的方法,對政策的科學性、可行性及其實施后的效果、效益或者效率所進行的綜合認定、分析。

一我國當前公共政策評估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政策評估主體單一,缺乏獨立性的政策評估組織。

現階段我國的公共政策評估主體以官方為主,缺乏社會組織和社會公眾的參與,使得大多數政府在公共政策評估實踐過程中,只是根據總體安排或以部門為單位,或以系統為一體,通過自下而上的總結報告等形式對本部門或本系統工作進行匯總,在此基礎上,由行政機關對公共政策作出評估和評價,致使在公共政策評估過程中,只重視自身評價,忽視作為政府行為相對人的社會組織和社會公眾的評價,導致進行意愿表達以及利益訴求的公共政策評估主體單一化。

(二)缺少正確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

目前從事官方評估工作的人士絕大部分都非“內行人”,因此,他們在進行政策評估時不可避免地傾向于用價值判斷代替事實規范分析。這樣的政策評估與我國現實政治生活和傳統政治文化十分重視意識形態和道德建設的純潔性密不可分[3]。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隨著信息網絡化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們的思想觀念將不可避免地發生深刻變化。意識形態觀念較之過去有所淡化,道德是非標準也會發生一定轉變,更為突出的是人們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強調自身的經濟利益。

從而必然引起公共政策評估標準和評價方法的改變。

二完善政策評估的幾個措施構想。

(一)建立多元評估主體。

針對目前評估主體單一化的現狀,公共政策評估可以參照國外的成功經驗,在目前官方績效評估的基礎上,實行政府、黨的組織、權力機關(人大)、專業評估組織(包括大專院校和研究機構)、社會組織和公眾特別是“受到影響的相關利益群體代表”參與等多元評估主體的結合,實現評估主體“多元化”。其中,要特別重視社會組織和公眾代表參與以及專業評估組織的作用。社會組織和公眾作為政府行為相對人,他們參與公共政策評估,能夠提高公共政策評估的客觀性和全面性,更能夠提高公共政策評估結論的公信力。專業評估組織(大專院校和研究機構)聚集了大批專門從事公共政策分析研究和實踐活動的人士,有利于提高公共政策評估的科學性,更重要的是專業評估組織成員作為“非官方人士”,其觀點和看法不受政府利益和本位主義影響,能更好地保證評估結論的客觀真實性。

(二)確保評估有關信息的公開和透明。

公共政策評估的過程就是一種信息處理過程。把公共政策制定、執行等各方面的情況作出全面、科學的描述并公布于眾,無疑有助于公眾了解并科學地評價公共政策。為消除公共政策評估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一方面需要建立一個完善的信息系統進行及時的信息收集、分析,以滿足公共政策評估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需要建立相應的信息公開機制,除了國家法律規定應該保密的信息之外,公共政策過程應做到公開透明。另外,還要依法構建相應的問詢制度,作為社會組織和公眾有權依法問詢根據有關法律法規不需要保密的所有信息,而被問詢的機構和成員必須依法根據有關制度和程序作出回應,并且也要對所公開的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負責。

信息是決策的前提和基礎,也是評估的依據。沒有真實、詳盡的資料和信息,政策評估的客觀性、科學性將無從談起。所以我國政府應該拓寬政策評估的信息渠道,建立起覆蓋全社會的信息網絡系統,最大限度地實現決策中心、評估組織和公眾之間的有效溝通,最大程度地避免信息的截留、失真,以保證政策評估組織能夠獲得真實、詳盡的信息。為此,我國各級政府和決策機構除了法律應予保密的信息之外,其他一切有關公共政策制定的背景、執行狀況、評估結論等情況應通過公告、網絡等各種形式及時向社會傳播,增強政府行政過程的透明度,杜絕“黑箱”操作。對于政策評估組織來說,將有利于其在節約成本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地獲取信息,降低評估成本,有利于評估方法和評估結論的傳播,便于及時了解政策效果。對于公眾來說,可以借助各種信息渠道,發表自己對有關政策的意見和建議,以促進決策的民主化(三)完善政策評估的制度保障,實現政策評估的制度化、法制化。

制度是政策評估的保障。為實現我國政策評估的制度化,應朝以下方面進行努力:首先,實現政策評估工作的程序化。通過制度規定除象征性或符號性的公共政策外,各項政策在可能的情況下都應進行程度不同的評估。評估者應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力求評估系統、全面、公正。評估結束后應及時撰寫評估報告,并將評估結論公布于眾。其次,要建立評估基金。政策評估是一次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長期深入到實踐中去收集各方面的信息,需要耗費巨額資金。因此,必須建立政策評估基金,以免政策評估成為“空中樓閣”。最后,要重視評估結論,消化、吸收評估成果。任何一項公共政策都必然涉及到社會資源的分配,為防止決策者隨意決策,執行者濫用職權,必須通過制度將評估結論與有關人員的獎懲直接聯系起來,真正實現政策過程的權、責、利相統一,使政策評估在我國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四)科學地運用政策評估的方法。

要選擇恰當的評估方法和技術,以提高評估結論的可信度。政策評估決不是一項輕而易舉的工作,要求評估者應熟練地掌握各種評估方法和技術。目前常見的評估方法有前后對比法、對象評定法、專家判斷法、自我評定法等;政策評估的技術主要有計劃評估技術、重要路徑法、成本利益分析、成本效能s分析等等。這些方法的內涵、使用的方法、演算的程式、成本利益折扣的原則均須精練。應該說每種方法與技術都有其優缺點,都有其適用的范圍。因此,評估者要能夠根據具體的情況,靈活的加以選擇和運用,必要時可以綜合運用各種方法和技術,以提高評估結論的可信度。

注釋:

[1]詹國彬。我國公共政策評估的現狀、困難及對策[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2年第6期

[2]高富鋒。公共政策評估主體的缺陷及對策分析[J].求實,2004.1

[3]雷潔。我國公共政策評估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6

參考文獻:

[1]陳慶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嚴強。公共政策學[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張國慶。現代公共政策導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