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刊的工商管理年度述評

時間:2022-02-26 12:47:00

導語:管理學刊的工商管理年度述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管理學刊的工商管理年度述評

2011年《管理學刊工商管理欄目刊登的文章雖然種類繁多,但主要集中在3個方面:一是人力資源管理研究,二是旅游資源開發管理研究,三是金融證券管理研究。

一、人力資源管理研究

涉及人力資源管理發表的文章,有家族企業接班人培養機制研究,也有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有人才資源整體開發研究,也有區域性行業人力資源管理研究;還有用人才測評的基本原理以及用數學模型對私營企業招聘選拔員工進行分析。

在家族企業接班人培養機制研究方面,徐志堅和曹圣認為,“在家族企業的繼承制度中,‘子承父業’機制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且占主體地位,有其存在的堅韌性與必然性”[1],并從培養機制、協調機制、激勵約束機制、企業可持續發展機制等方面進行了分析。顯然,在家族企業接班人的培養方面,對家族中思想素質好、經營能力強的人員進行培養,是再好不過的事了。但問題在于,在我國,并不是所有家族企業都有合適的接班人。在沒有合適人選的情況下,就需要另尋路徑。在新中國成立前,我國就有把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先例,這種經營模式對我國民族工業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當然,把家族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雖然經營成本高了些,但是總比經營能力差或沒有經營能力的家族人員去經營強得多。另外,在尋找職業經理人時,必須對其是否具有優良的道德品質和較強的經營管理能力進行考量,二者缺一不可。這是在家族企業沒有合適人選情況下做出的最佳選擇。

梁譽對我國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必要性與可行性、開發中存在的問題以及開發的有效策略進行了研究。他認為,大力開發我國老年人力資源,不僅可以填補我國高技術崗位的空缺,而且可以發揮老年人的橋梁紐帶作用,為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培養更多的后備人才。如果對老年人力資源合理利用,必將對經濟的發展起到較大的推動作用[2]。20世紀末我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為了讓老年人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發揮“余熱”,國家和社會應該為老年人提供發揮“余熱”的條件和營造發揮“余熱”的環境。但在開發老年人力資源時,應該注意3個問題:一是老年人要有健康的身體,并能勝任自己選定的工作;二是老年人要有高級技術職稱,并且企事業用人單位要對他們進行上崗前業務培訓,使他們在工作中不斷更新知識;三是加強法律制度建設,使老年人就業有法可依。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我國人力資源豐富,但各個領域缺乏的是高層次的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熟練技工,而非低層次的普通勞動者。目前我國呈現的“就業難”狀況是由于人力資源需求結構與供給結構不匹配引起的,這與開發老年人力資源并不矛盾。

云鵬從宏觀層面對我國新時期人才資源整體開發的實現途徑進行了研究,并且認為“觀念更新、教育創新、科學評價、事業吸引、待遇匹配、環境優化在人才資源開發中至關重要”[3]。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0年6月6日頒布實施的《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于我國中長期人才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它從宏觀層面“科學確定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人才發展的戰略目標、指導方針、重大舉措,對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實施人才強國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這是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人才工作的行動綱領,為開創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新局面指明了前進方向”[4]。

張志元和鄭吉友則從中觀層面對我國東北地區制造業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進行了研究。他們主張在我國東北地區制造業企業人力資源開發時,要搭建科學合理的實踐平臺、積極推進制造業人力資源管理再造、促進勞動力在東北地區的順暢流動、合理使用人才,為“東北制造”注入新的元素[5]。我國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在東北地區集中投資建設了以能源、原材料、裝備制造為主的戰略產業和骨干企業,為我國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做出了重大貢獻。2003年10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了《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這是黨中央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著眼做出的又一重大戰略決策。要振興我國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就要有人才,就要對人力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和科學管理,而張志元和鄭吉友在我國東北地區制造業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研究。

除了對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進行研究外,余斌和張國玉、王慶鋒和王沛還分別從人才素質測評,私營企業招聘選拔員工的數學模型方面進行了研究。余斌和張國玉認為:“人才素質測評……是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中必不可少而且又十分重要的一項活動,其實踐性是不容置疑的,但其理論性卻仍然是不充分的。”[6]

因此,他們運用貝葉斯法對人才素質進行測評,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人才素質測評理論。王慶鋒和王沛用數學模型對私營企業招聘選拔員工進行分析,他們“設定了忠誠度、能力、約束系數、損益系數與要素成本5類變量與常量,構建了企業招聘選拔員工的模型”[7]。但在改變員工招聘選拔的關注點方面,他們認為“對應聘者忠誠度的檢測并非是必要”,而“對應聘者真實能力的檢測很有必要”[7]。這種觀點是值得商榷的。對招聘者的要求應該是德才兼備,而不應該有所偏廢,如果偏廢了任何一方,就會損害企業的利益,甚至給企業造成重大損失。

二、旅游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

涉及旅游資源開發與管理發表的文章,既有從中觀方面和微觀方面研究區域性旅游資源開發、研究旅游發展創新、研究發展旅游事業的,也有從宏觀方面研究建立旅游開發生態補償機制的。

李伯興運用資源稟賦與比較優勢原理,對開發廣西紅水河流域的生態旅游資源進行了分析,提出了開發紅水河生態旅游資源的具體對策:堅持原則,確保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加強宣傳,促進生態旅游產業信息的搜集與傳播;加強引導,大力培植生態旅游龍頭企業;加強協調,營造良好的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環境[8]。朱曉翔對康百萬莊園景區的旅游發展現狀、創新發展優勢和面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戰略目標創新、旅游產品創新、旅游形象創新、旅游市場營銷創新、旅游管理創新的“五創新”措施與對策[9]。范玉娟分析了河南省發展露營旅游事業的環境基礎,認為要發展好河南省露營旅游事業,首先必須打好露營旅游的產業基礎、資源基礎、交通基礎。同時對河南省大力發展露營旅游事業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尤其是提出了旅游安全問題,表明了政府旅游管理部門和旅游管理者要特別注重加強旅游安全管理的主張[10]。

上面3位作者在探討區域性旅游管理時,都從不同角度論述了在開發旅游資源時,要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在首位,以實現旅游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的觀點。這種觀點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以往人們在開發旅游資源時,大多先考慮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而后考慮長遠利益和全局利益,走的是“先開發,后治理”的路子。我國的旅游實踐證明,這條路是走不通的,走這條路是要付出沉重的經濟代價和社會代價的。

郭田田和劉東從宏觀層面對建立旅游開發生態補償機制進行了研究,并認為“將生態補償機制引入旅游開發領域,其根本目的在于對旅游開發的有效監管和控制,促進開發者在法律法規的約束下,提升旅游產品的可持續發展能力”[11]。建立旅游開發生態補償機制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但是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建立這種機制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強人們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使我國的旅游事業得到可持續發展。而采用經濟手段或法律手段對那些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的掠奪式開發旅游資源的單位或個人進行懲處,實在是一件不得已而為之的事。

目前,我國旅游資源開發的趨向正由開發人文景觀資源向開發自然生態景觀資源轉化。有限的自然生態資源面臨著旅游市場迅速擴張的巨大壓力,這就使得旅游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加大旅游資源開發的監管力度,切實履行政府旅游部門的管理職能,增強旅游管理者的管理素質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金融證券管理研究

涉及金融證券管理研究的有商業銀行金融風險控制研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研究、會計信息交易機制研究等。

研究我國商業銀行風險識別、風險控制、風險管理等的文章并不少見,但運用知識管理技術控制商業銀行風險的文章卻不多見。王平和陳柳欽運用知識管理技術構建了商業銀行金融風險控制系統。他們在對現有銀行信息資源進行交流、共享、整合和挖掘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數據技術和網絡技術構建了一個知識共享平臺,實現了知識的積累、共享和交流。同時,建立了以風險指標為管理手段、金融品種為管理單元、經濟效益為管理核心的金融風險控制業務系統,對商業銀行的各種風險做出科學的評估、分析和預測,為銀行管理決策部門及時提供了靈活的決策分析工具和處理機制[12]。風險與金融相伴,避險與銀行相隨。由于受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華爾街赫赫有名的債券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在經歷了158年的風雨之后,于2008年9月15日正式申請破產保護。這一事件對全球金融市場產生了深刻而長遠的影響。時隔3年,又由于受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影響,華爾街又上演了一起金融企業倒閉案,即曼氏全球期貨公司于2011年10月31日申請破產保護。這是自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倒閉以來,美國發生的最大一起金融企業倒閉案。雖然曼氏公司破產沒有當初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對金融市場的破壞作用大,但足以使人們深刻認識到控制金融風險的重要性。因此,加強金融風險控制研究,特別是加強銀行類金融風險控制研究,對于增強人們的金融風險防范意識、有效控制金融風險、穩定金融市場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而王平和陳柳欽運用知識管理技術構建的商業銀行金融風險控制系統,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李靜和李杰從信息披露不及時與有效市場假說、違規成本低廉使上市公司和監管當局博弈、上市公司提供虛假信息與委托關系、信息披露激勵機制不明確與其公共產品特性等方面[13],探討了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問題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和建議。從目前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問題、成因及對策的研究情況來看,已經達到了一定的廣度,但從研究的深度來說還遠遠不夠。因此,以后對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問題的研究,應注重從深度方面進行研究。這對于完善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保持我國證券市場的長期穩定和健康發展,保護廣大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將起到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

在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頻繁出現問題的情況下,李松從會計信息的商品化、市場化和社會化的角度,對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交易機制進行了研究。他認為“建立會計信息商品交易市場,以價格機制作為杠桿將有助于會計信息的資源優化配置”[14],并根據價格形成的成本和效用原則,建立了價格形成模型。在此基礎上,對未來會計信息商品交易模式進行了探討,提出了建立企業數據庫和建立會計信息交易中心兩個不同階段的兩種交易形式。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是連接會計信息的生產者和需求者的橋梁或紐帶。為了確保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時性和真實性,建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商品交易市場,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其效果究竟如何,還需要經過實踐的進一步驗證。

四、結語

雖然2011年《管理學刊》工商管理欄目刊登的文章主要對人力資源管理、旅游資源開發管理、金融證券管理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對今年國內產生的熱點、焦點、難點等問題的研究,如對房地產開發與管理、食品藥品安全管理、物流管理等研究還處于空白狀態。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還需要加大組稿力度,使工商管理欄目刊登的文章積極參與到對熱點、焦點、難點問題的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