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藝術的探討

時間:2022-06-01 06:16:00

導語:領導藝術的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領導藝術的探討

任何事物都具有特定的結構,并通過結構來表明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所謂結構,是指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組織形式、結合方式或排列順序。所謂結構思維,就是強調從系統的結構去認識客觀事物,并從中尋找最優結構,以獲取最佳系統效能的思維方法。其主要特點是:

整體性。事物的結構是由各個要素或部分按照特定的方式組合起來的有機整體,它雖然離不開部分,但決不可以簡單地還原于部分。巴掌打出去沒有力量,拳頭打出去就有力量,但這種力量是不可以還原于五個手指頭的,也就是說,事物能夠通過結構產生孤立部分所不具有的整體功能。

有序性。事物的要素或部分是按照特定的秩序組成結構的,并非是任意的湊合。這種有序性,是由事物內在的規律性決定的。任何事物的各個要素之間的結構是一個井然有序、環環相扣的鏈條。

層次性。事物的每個層次都有不同的結構:太陽系中的恒星、行星、衛星各有自己的結構;而地球中的地核、地幔、地殼又同樣各有自己的結構。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是由農業、工業、商業等不同行業組成的,而其中每一行業又都有它的結構。

結構思維對于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結構能夠比較正確地決定事物的性質和功能。一個領導者進行決策必然進行理論思維,這就是所謂理論指導實踐。如果能夠重視結構思維的研究和運用,肯定能夠改變一些觀念,提高決策的科學性。

“部分好,加起來的整體就一定很好”。多少年來,人們一直把它視為天經地義的真理。但是,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和生產規模的擴大,這種思維方式受到了極大的挑戰。不少外國專家提出,當今時代科技的競爭,除了“硬件”和“軟件”之外,還要加一個“組合件”。這種科技發展趨勢要求今天的決策者更多地關注結構的研究,占領結構競爭的制高點,取得結構效益的主動權。

目前,許多令人困擾和棘手的矛盾,為什么長期得不到解決呢?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從傳統的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結構問題也日益突出,如所有制結構、分配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投資結構、人才結構等等。所謂中國的改革已進入攻堅性階段,一個重要的內涵就在于它已從表層次的上規模、上速度深入到了深層次經濟結構問題。如物價上漲過快與投資規模過大過快無疑分不開,而后者又與投資結構不合理、投資效益不好有很大關系。據統計,XXX年基礎產業投資占社會總投資的35.6%,農業只占2.2%。事實表明,農業投入的孱弱,影響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其后果是農產品供求矛盾加劇,推動物價繼續上漲,加大了通貨膨脹。因而,只有優化投資結構,加大農業投入,讓農業升溫,才能更有效地抑制通貨膨脹。

目前,國有企業的狀況令人憂慮,其根本癥結在于國有企業的產業布局和產品分工是在計劃經濟的搖籃中成長起來的。面對市場經濟的競爭、高科技的滲透、社會需求的變化,幾十年一貫制的產品不能再延續;長期以來的粗放型人海戰術不再具有優勢。因而,把注意力轉向調整結構,已成為搞活國有企業的當務之急。一些有遠見的地方領導在結構調整上動大手術,建立了汽車、鋼鐵、電子、通訊等一批新的支柱產業、主導產品,形成了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新的生長點,帶動了一大批老企業找到了出路,煥發了生機與活力。不少地方注重對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在發展“兩高一優”農業的過程中,建立起了種植業特別是糧食生產與養殖業、加工業、運輸業、服務業之間的合理結構,各產業之間形成了一個有序的、多層次增值的產業鏈、企業群,使農民生產同樣多的東西卻能賣更多的錢,從而走出了“糧食大縣、工業小縣、財政窮縣”的怪圈。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合個諸葛亮”,“三個和尚沒水吃”。這應如何理解呢?前者組合帶來的是正效應,后者組合帶來的是負效應。現代領導者的用人藝術正是通過前者體現出來的。一個好的人才集團應該具有年齡、知識、能力、性格等結構的互補效應。人才集團的組合是一門藝術,這種藝術性在于它通過優化的結構形成新的人才能量。如果能力單一,人才集團的總能量就會降低;如果年齡無差距,人才集團就會“同步老化”;如果性格雷同,就會增加摩擦和內耗。心理學上的一條原理是:“在完成簡單的任務時,同質結構的群體效率較高,而在完成復雜的任務時,異質結構的群體有較高的效率。”如果人們不能夠掌握結構思維,怎么能夠組建領導班子的異質結構,提高領導效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