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體制的探討

時間:2022-06-01 12:43:00

導語: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體制的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體制的探討

進入新世紀,我們的行政改革面臨著新形勢和新任務,而整個行政改革在國家方方面面改革中處于一個關鍵的位置。去年,總理曾經講過:“行政體制改革在各項體制改革處于關鍵位置。如果這項改革不搞,就猶如一馬當道,萬馬難以前行。”總理的話很深切地道出了行政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新的實際情況下,鼎湖區委、區政府作為基層黨委、政府,必須要切實按照中央、省、市的工作部署,努力提高黨委、政府的運作水平。因此,要認清形勢,深化行政體制改革,要達到一個核心目的就是要建立完善公共行政體系。

一、準確把握建立和完善行政體制改革的目標定位

從歷次改革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行政改革的目標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第一個特點,高度重視行政體制改革與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協調性。我們緊緊抓住了政企分開和轉變政府職能這個重點。特別是從1998年以來,我們把轉變政府職能看作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環節。

第二個特點,高度重視精簡機構,裁減冗員,理順關系,優化結構和規范政府行為和提高效率。這是改革的一個常規性任務,所以歷次行政改革都特別強調這一點。

第三個特點,高度重視公務員素質能力建設。因為行政體制改革的最終目標要實現政府管理的民主化、科學化和法制化。理順各種關系當然很重要,但在各種關系理順的情況下,如果公務員的素質能力沒有得到提高,我們要做到民主化、科學化、法制化和高效化也比較難。所以從1998年開始就強調提高公務員的素質能力。這是改革的明顯特點。

當然,以前的行政體制改革在目標定位上也存在著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在改革目標中,迄今沒有提及行政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的關系。在改革實踐中,對于一些與政治體制改革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也沒有給予應有的關注,更缺乏科學的制度設計和有效的改革措施,從而導致行政體制改革在某些方面沒有突破性進展。

二是在改革中,依法行政與行政體制改革的要求不相適應。雖然我們提出了依法行政,但是與真正的依法行政還有不小的差距。

進入新世紀,我們要進行新的行政體制改革,就必須更加明確行政體制改革的目標定位。新的行政改革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要求,堅持政企分開,堅持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改進管理方式,推進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和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這是對新世紀行政體制改革的一個全面概括。

依據新世紀形勢的變化,在加入世貿組織、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情況下,行政體制改革目標應定位為:建立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與民主政治相配套,既符合國際規則,又兼顧中國國情的公共行政體系。

我們之所以強調要“建立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公共行政體系,是因為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今后主要是完善社會主義行政體制。

我們之所以強調要“與民主政治相配套”,是因為行政體制與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緊密地連結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因此,在行政體制改革中,只強調行政體制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只注意處理行政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的關系是不夠的。還必須處理好行政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的關系,行政體制改革必須與政治體制改革相協調、相配套。此外,還應看到,今天的政府管理與“階級斗爭為綱”的時代已經大不相同。在那個年代,政府是階級斗爭的工具,是為階級利益服務的。而今,政府是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是為社會公共利益服務的。

我們之所以強調要“既符合國際規則,又兼顧中國國情”,是因為加入WTO以后,我國行政體制的改革和運作,不僅要符合中國的實際,同時還必須符合國際規則和國際慣例。

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隨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公民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參與意識不斷提高,中國社會正在由官本位轉向民本位,由政治權力至上轉向公民權利至上。中國社會這一更為深刻的變革,要求加快政治體制改革步伐,切實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公共行政體制是新世紀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確保民主政治得以實現的重要的體制構件。因此,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體制,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需要。它有助于各級政府更加明確自己的角色和職責,通過認真履行公職,維護公共秩序,實現維護和增進公民合法權益的目標。

在行政體制改革中,通過下放權力,轉變職能,精簡機構,優化結構,通過改革和完善國家公務員制度、建立和完善公共財政體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已經在向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體制的改革目標邁進。在行政體制改革目標的表述中,用公共行政體制取代傳統的提法,不僅能夠做到名實相符,更加積極有效地推進行政體制改革,而且有利于協調各項體制改革的關系。

二、建立公共行政管理體制的途徑

如此種種,都迫切要求我們要加快建立公共行政管理體制。建立公共服務體制已經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們要從政府轉型、優化結構、強化監督等方面下功夫,具體抓好以下幾方面改革。

(一)加快政府職能轉變

我們經過十幾年政府職能轉變,各級政府職能都有較大調整,但是仍然不到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表現在三個方面:一個是政府權力越位,現在不是政府職能越位而是政府權力越位。二是政府職能缺位,應該由政府做的政府做得不好或根本沒有做。三是政府職能不到位,應該由政府管的政府管得不好,比如假冒偽劣商品,擾亂市場經濟秩序也危害了百姓身體健康。必須明確政府職能是什么。現在我們對政府職能做了四個方面界定: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這四個界定,我認為主要是針對國內職能和社會經濟方面,并不是政府的全部職能。尤其應該強調的是,各級政府必須履行維護公民合法權益的職能。因為公民、企事業團體是社會的主體。我們為他們服務從根本來說就是要維護和增進公民合法權益。政府要在加強經濟和社會管理的同時,加強公共服務。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總理講,在城鄉發展過程中我們是城市“腿”長農村“腿”短,工農業發展當中是工業“腿”長農業“腿”短,經濟社會發展當中是經濟“腿”長社會“腿”短。長期這樣國家要摔跤。所以提出科學發展觀,與此相適應,政府必須不斷完善公共服務,才能為經濟主體創造良好環境。

完善公共服務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為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提供良好環境,完善流動人口管理,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因為這是一個非常突出嚴峻的問題,直接影響到社會穩定,必須加大力度。

第二,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幫助困難群體就業。現在有些社會群體就業能力不強,政府必須采取措施,免費為公民提供就業服務,如技能培訓、信息供給等等。

第三,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重視解決有些社會公民收入差距過大問題。有些地區有些行業確實存在收入分配差距過大。

第四,加快城鄉社會保障體系改革,加快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僅僅覆蓋城市,沒有涉及農村,這個問題不解決,潛藏著巨大社會矛盾。

第五,深化教育體系改革,增強國民就業能力、創新能力,把人口壓力變為人力資源優勢。現在,我國13億人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高達9億,對全面建設小康很不適應。世界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人才作用越來越突出,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有3/4是靠技術和人才,只有1/4靠社會投入。人力資本理論被人們接受,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中央組織專家對人才問題進行了研究。通過研究深深感到我們人才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和國際比較有較大差距。2001年我國教育投入占GDP僅3.19%,世界平均水平是4.8%。不但投入過低,投入的經費也不能很好發揮作用。

第六,健全公共衛生體制,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平。這是“非典”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否則社會和公民健康就存在很大威脅。我們的認識在深入。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