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文化在行政人格塑造中的作用

時間:2022-06-12 04:23:00

導語:行政文化在行政人格塑造中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行政文化在行政人格塑造中的作用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行政體系是一種新型的行政模式,它對行政人員有著較高的要求,即要求行政人員有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行政人員是行政的主體,行政人員能否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行政體系是否健全的標志,然而行政人員的“為人民服務”精神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由社會主義行政文化所提供的。這就要求我們在行政改革的過程中自覺地把行政文化建設放在一個重要的地位上,并通過行政文化的建設來培養社會主義的行政人格以及為這種行政人格提供永久性的保障。

一、行政文化是行政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個國家的行政體系不僅包括行政機構、行政人員、行政法律和行政制度,還包括這個行政體系據以建立起來的思想理論和行政行為方式等,而且它的思想理論總會積淀為行政人員的一定的心理定勢并對行政人員的行政行為起著決定性的影響。一國的行政體系首先是一個行政文化體系,正是行政文化的不同才決定了這個國家的行政體系是具有自己的特色的行政體系。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的行政體系總是與其文化傳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的,受著民族的風俗習慣、價值取向、善惡觀念、情感好惡的影響。這不僅是因為任何一種行政體制都必須與其國情民情相適應,而且這種行政體制的建立本身就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的。尤其是行政人員總是在既定的文化背景熏陶下成長起來的,當他作出行政行為的選擇時,文化因素必然潛在地發揮作用。

現代社會,在行政管理科學化、現代化的發展趨勢中,世界各國都竭力借鑒其他國家在行政管理方面的先進經驗和吸收一切行之有效的科學手段。確實,行政管理與一切社會活動的領域一樣,技術層面的因素是具有普遍適用的意義的,一個國家對其他國家行政管理中的先進經驗和進步手段采取“拿來主義”是可以迅速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但是任何一個國家的行政體系都不會與他國的行政體系完全相同,行政管理中的一切技術層面的因素也只有與這個國家的具體國情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發揮作用。而文化特色作為一國國情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借鑒和吸收他國行政管理經驗和技術手段中起著關鍵性的取舍作用。但是在國與國的比較中,它們之間的行政體系是有著優劣之分的。如果一個國家的行政體系不能滿足于對其國家與社會管理的需要,從表面上看來可能會表現為行政體系的結構不合理、行政人員的素質較差、行政法律不完善、行政制度不健全等情況,而在實質上無非是兩種情況:一是這個國家的行政體系由于失去外部刺激而受到了自己文化的窒息,變得僵化了,從而滯后于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二是這個國家無視自己的國情,盲目照搬它國的行政體系,以致于喪失了自己的文化根基,因而脫離了其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正軌。所以,一個國家為保證其行政體系在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中的管理和引導地位,就必須時時刻刻地根據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去借鑒和吸取它國的行政管理先進經驗和科學手段:一方面通過這種借鑒和吸取打破自我的文化封閉,另一方面又運用自己的文化對這種借鑒和吸取進行改造和清洗。

一般意義上的文化或者說一國的傳統文化對行政體系的影響是間接的;在行政體系的運行中,行政體制的成長與變革、行政行為的發生與選擇、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執行、行政人員的思想和精神狀態等是直接受著行政文化的影響的,或者說,一國的一般文化是通過轉化為行政文化而對公共行政產生直接影響的。

近年來,行政文化研究引起了人們的重視,但普遍認為行政文化是一定的政治思想體系在公共行政中的具體化,即公共行政的指導思想。這是非常片面的,也是對行政文化簡單化的理解。其實,行政文化是一個復合體,它雖包含著特定的政治思想和行政意識,但不等同于政治思想及行政意識;無論政治思想及行政意識以多么完善的思想體系的形式出現,也不具有行政文化的深廣內涵。就一定的行政體系的形成而言,一定的思想體系必然會制度化為一定的行政體制,表現在行政體系的結構上和以特定的法律形式出現,但是行政文化的主體性則是通過行政人員來實現的。也就是說,對于行政人員來說,思想體系是一種外在的精神存在,它如果要發揮作用的話,首先需要內化為行政人員共有的心理定勢。而在行政人員這種共有的心理定勢的形成中,思想體系其實只是多種因素中的一種,它是在與行政人員成長的文化背景、社會心理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中生成的。所以,行政文化在客觀上表現為行政體系的隱性結構,是一種貫穿于行政體制、行政法律、公共政策中的“客觀精神”;而在主觀上無非是既定的社會歷史時期中的一般文化、社會心理以及行政體系賴以建立起來的特定思想體系在行政人員身上造成的心理積淀,其中也包括行政管理技術層面上的因素。當行政體系由于體制的確立、法律的完善和制度的健全而擁有相對穩定的結構時,行政文化是通過行政人員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道德意識發揮作用的。然而人的心理因素是易變的,即使是一個群體共有的心理定勢也是不穩定的,而且當它通過行政人員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意識這些中介環節發揮作用時就會出現增值或減值的情況,進一步在行政人員的行為中表現出巨大的差異,所以一種行政文化穩定和持久發揮作用的途徑是塑造出合乎公共行政要求的行政人格。

二、行政文化對行政人格的塑造

人類的行政管理史與政治史具有同樣久遠的歷史,自從階級社會產生以來也就相應地出現了對國家與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當然,在傳統社會中,由于國家的基本職能是履行政治統治,公共事務尚未掙脫政治的襁褓,因而行政管理僅僅是作為政治統治的工具而存在的,雖然行政管理中也包含著一定的社會管理職能,但從根本上看是從屬于政治統治需要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統治階級對執行統治職能的官吏沒有具體的要求,相反,對其官吏的人格要求是非常嚴格的。在中國封建社會,官吏的“忠君事主”是以“修、齊、治、平”為始,而“修身”又是第一要義,這個“修身”無非是要塑造合乎統治階級要求的人格,即行政人格。最值得一提的是封建社會的修身方法,幾乎在整個封建社會,統治者都倡導以“讀史正心”來達到修身的目的,這也就是要求官吏或將成為官吏的人在讀史中得到政治(行政)文化的熏陶,并造就出理想的、或合乎封建統治要求的人格。

近代社會,當市場經濟征服了整個社會之后,“公共的”領域與“私人的”領域開始分化,同時“政治的”領域與“管理的”領域也不再完全重合,公共行政擁有了一定程度的獨立性。與近代社會相伴而生的這種行政范式在行政體系的建構上較為側重制度的設計,通過立法的完善、職能分工的合理、崗位的相對穩定、權責利的明確等方式建立起一個科學的行政管理體系;而對行政人員的要求則側重于其能力,即勝任行政管理的能力。這樣一來,是不是意味著行政人格不再重要了呢?不是!伴隨著市場經濟成長起來的管理行政從來都是非常重視行政人格在公共行政中的意義的,特別是在歐美這些發明了“管理行政”的國家中,歷來重視行政人員是否在其行政行為中貫穿公正、平等、民主、人權的信念和原則,是否有著對公共事務的熱情和獻身精神,對國家和選民能否做到誠實、守信,等等。總之,管理行政既重視行政人員的行政能力,也重視行政人員的行政人格。

社會主義社會的行政與以往任何形式的行政模式不同,它是一種服務行政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中,行政人員是人民的公仆,他的職責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因而行政人員的行政人格是社會主義行政根本性質的保證,沒有社會主義的行政人格,行政體系的服務性質就會受到沖擊和破壞。在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關鍵是人,而行政人員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偉大航程中起到的是“舵手”和“引航員”的作用,這個特定的人群是否具有社會主義的理想、道德和紀律關系到我們事業的成敗。然而,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出現了腐敗的問題,行政人員肆無忌憚地出租權力以謀取私利,或弄權以釣譽、鉆營以升遷,并形成了一種鄙視清廉、崇尚貪妄的氛圍,以致于社會主義服務行政的行政人格迷蹤難尋。這不僅使社會主義服務行政無法發揮其功能,而且對于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所以,當行政改革解決了體制結構、職能定位、權責關系的問題之后,建立社會主義行政體系的重心工作就需要立即轉到社會主義行政人格的培養和塑造上來。

社會主義行政人格的塑造是通過社會主義行政文化的灌輸和熏陶來實現的。在社會主義行政文化中,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社會主義理想和共產主義信念、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自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切優秀成份等是基本內容。這些基本內容必須貫穿在為人民服務的具體行動中,即一切行政行為都是出于為人民服務的目的,并切實取得為人民服務的效果,要做到這一點,社會主義的行政人格是必要的保障。因此,在社會主義行政文化與社會主義行政體系的功能之間,行政人員的行政人格是一個中介環節,正是有了健全的行政人格,社會主義行政體制的公平、效率才能得以發揮。

社會主義行政人格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任務,特別是在經歷了近些年行政人格受到嚴重破壞的情況下,行政人格重新塑造的任務顯得更加艱巨。但是,只要我們堅持弘揚社會主義行政文化,明確社會主義行政的人格標準,嚴格掌握行政人員的錄用與考核,及時地把不合乎社會主義行政人格標準的人員清理出行政人員的隊伍,是能夠在行政人員中普遍樹立起社會主義的行政人格的。

社會主義行政文化在社會主義行政人格的塑造中的作用表現為對行政人員靈魂的冶鑄,這就是讓社會主義的行政文化滲入行政人員的心靈,改變他們的思維模式,推動他們觀念的更新,使他們構筑起新的行政道德行為體系、正確的公共價值取向和健康的行政人格特征。一般說來,行政人格就是行政人員的信仰與情操、態度和旨趣、氣質和習慣;但在實際表現中,行政人格卻是以行政人員的素質的形式存在的,在社會主義的行政體系中則是行政人員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境界。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行政體系中,對行政人格的要求主要表現為:具有開放精神、思想活躍、胸襟寬廣,而不是保守封閉、嫉妒誹謗;具有責任感、社會正義感和良好的人際關系,敢冒風險、勇擔責任,而不是圓滑怯懦、勢利狹隘、畏首畏尾、怨天尤人;具有求新意識和創造欲望,敢于開拓進取,而不是囿于傳統、盲從權威、嘩眾取寵。簡單地說,就是要求行政人員有一顆為人民服務的“公心”。

三、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是行政人格的標準

社會主義行政是服務行政,這是它與傳統的封建主義統治行政和近代的資本主義管理行政的根本區別。在社會主義服務行政中,對行政體制、公共政策、行政人員、行政行為等的考察和判斷都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最終的衡量標準。因為,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行政的根本目的,行政體制的設計、法制的建立、公共政策的制定等都是從為人民服務的目的出發的,所以對公共行政中的一切因素都應以是否有利于為人民服務為標準,對于行政人格的考察也是如此。

社會主義是一條共同富裕之路,然而走這條道路是需要社會主義行政來加以引導的。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一般市場的競爭原則、逐利動機都依然會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作用,這就會造成經濟上甚至政治上的差別,對這種差別的控制、利用和引導更為經常的是通過行政行為來進行的,因此行政行為所代表的價值取向就會起到決定性的影響。如果行政人員能夠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原則,他的行政行為就會表現為利用市場經濟造成的一定差別去推動社會的發展,促進人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實現共同富裕,這是一種利用差別消除差別的道路;如果行政人員缺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就可能在市場經濟造成的這種差別中失去心理平衡,進而謀劃個人私利,并伺機使個人的私利得以實現,這就會使他喪失了其應有的行政人格。可見,是否具有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是行政人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能否擁有社會主義行政人格的前提;反過來,有沒有社會主義的行政人格,行政人員的行政行為也是截然不同的。有了社會主義的行政人格,行政人員就會關心人民、愛護人民、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扶困濟危、幫貧救難,以維護人民的利益為最高要求。這樣一來,不僅行政人員自己獲得了人民的信任,而且國家與政府也通過這些行政行為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得到人民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從而促進公共政策的貫徹執行和促進公共利益的實現。如果行政人員缺乏社會主義的行政人格,他就會對人民的利益漠然置之,對群眾的嫉苦冷眼旁觀,在工作上官氣十足,拍馬逢迎、上下勾結、左右串通、貪賄賤民、以權謀私、計較于個人的得失。這種人被放在行政崗位上,敗壞的是國家和政府的形象,會使人民喪失對國家和政府的信任,甚至會走上對立,因而最終造成了對公共利益的破壞。

近些年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過程中,行政人員中滋長起一種不容忽視的“當官做老爺”的意識,爭權奪利、追名逐利。我們常常見到這種情況,在一些學術討論會上,國家機關的某個局長甚至某個處長,大大咧咧地坐在主席臺上而毫無羞恥之態,有的竟然面對眾多專家學者夸夸其談而不忖自己肚中有幾滴墨水,更有一些令人作嘔者總要尋機指手劃腳,完全是一種官老爺的作派。這就給人一個印象:為官者心中只有官階,似乎官大學問就大,除此之外再無任何自知之明,再無廉恥之心,唯上唯大、賤民賤下,有機便投、唯營是鉆。僅此就可以說明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的淪落和社會主義行政人格的喪失,更不用說那些以權謀私、貪污腐敗之徒了。

服務行政需要服務的行政人格,而服務的行政人格來自于行政人員自覺的“公仆”定位,只有當行政人員把為人民服務當作至上的追求并自愿地獻身于為人民服務的事業,他才能在社會主義服務行政的體系中找到自己理想的位置,才能擁有理想的行政人格,才是一個合格的社會主義的行政人員。對于社會主義的行政人員來說,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是一把標尺,也是一條人格的分界線;只要有了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就會形成和擁有社會主義行政人員的一切優秀品格,否則就會成為喪失行政人格的公共事業的蛀蟲。孔繁森的先進事跡看起來表現了一種高不可攀的偉大人格,而實際上是每一個行政人員都能夠具有和應當擁有的行政人格,也就是說,只要有了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就可以象孔繁森那樣做人民的忠實“公仆”;北京的陳希同、王寶森作為一個反例,看起來惡跡昭彰,令人觸目驚心,而緣由卻極其簡單,那就是忘記了根本,失去了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以致墮落成罪犯,更不用說什么人格了。由此看來,行政人員成為孔繁森或成為王寶森都不困難,關鍵就看心中能否把持住為人民服務這把標尺,沿著這把標尺的刻度向前走就形成和擁有完美的行政人格,朝相反的方向走就會墮落成罪犯,在這個問題上是無機可投的。有的行政人員也許會想,“利用手中的權力先撈一把,然后見好就收”,這種謀劃也許是“聰明的”,但如果這樣做就已經喪失了行政人格,一旦這種人格喪失了,能否“見好就收”就是一個很難把持的問題了。特別應當指出的是,陳希同、王寶森決不會比那些準備“見好就收”的人傻,而是因為走上了這條墮落的路無法自持。所以,作為社會主義服務行政體系中的一分子,每一個行政人員都應在為人民服務的問題上采取嚴肅的態度,否則,一旦喪失了社會主義行政人格,無論有多么“精明的”事先謀劃都會變得枉然。

九屆人大把行政改革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社會主義行政中為人民服務的制度化障礙可望得到消除,屆時行政人員能否用自己的行政行為踐履為人民服務的行政目標就主要取決于行政人格的狀況了。所以,當行政改革取得了積極成就,隨著行政體制的健全和法律的完善,行政人格將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行政人員只有自覺地培養自己的行政人格,才是走在時代前列的精明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