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新世紀之初中國行政學的發展

時間:2022-06-12 04:45:00

導語:略論新世紀之初中國行政學的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略論新世紀之初中國行政學的發展

中國行政學自80年代恢復以來,經過廣大行政學者十幾年的探索與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為繁榮學術、發展學科、培養人才和推進行政體制改革作出了重要貢獻。有學者將其主要成就概括為:(1)確立了行政學獨立的學科地位;(2)拓寬了行政學的研究領域;(3)突出了把改革的現實問題作為研究重點;(4)建立了一支行政學的研究力量;(5)開展了國際交流活動。①還有學者將其主要成就概括為:(1)使行政管理學成為一門學科,取得了自身應有的學術地位和社會地位;(2)初步確立了行政管理學研究的基本范疇和框架體系,使行政管理學與其它學科的界限相對清晰;(3)學術研究進一步細化和專門化,形成了若干個部門行政管理學和專業化較強的研究領域;(4)形成了相對獨立的教學、科研體系;(5)政府行政管理必須科學化的理念得到廣泛傳播;(6)推動和促進了中國行政體制改革。②

現在,我國行政學正處于新世紀之初,不論是從學科發展的內在邏輯還是從社會需求和發展的客觀條件來看,這將是行政管理學在中國蓬勃發展和方興未艾的“黃金時期”。行政管理學者不僅應了解中國行政管理學發展所面臨的客觀環境,為行政管理學騰飛提供機遇和條件,而且應該根據客觀環境,把握住中國行政管理學在世紀之初的基本發展趨勢,從而發揮學界的主觀努力,推動中國行政管理學走向輝煌。

縱觀行政管理學在西方的發展歷程,行政管理學的繁榮與輝煌無不在社會急速變遷和行政管理大改革的年代。這說明社會的強烈需求是學科發展繁榮的基本條件。從社會需求的角度來看,未來十幾年的客觀環境為行政管理學在中國的騰飛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條件。

首先,中國行政管理面臨國際新環境:新的跨國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大量出現;各國經濟的互補性和相互連帶性增強;臭氧層破壞及環境污染造成的影響跨越了國家界限等。同時,中國行政管理同樣感受到后工業社會和信息時代的脈搏和影響。新的環境和時代必將成為中國行政管理學進一步發展的強大動力。

其次,中國特殊的社會變遷與體制轉軌背景為行政管理學繁榮提供了特殊的需求與動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開始了由傳統計劃經濟社會向現代市場經濟社會的變遷歷程。經過十多年的改革實踐與探索,人們最終認識到行政體制改革是連接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橋梁和紐帶,而轉變政府職能則成為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這為行政管理學研究提出了核心課題并確立了其地位。未來十幾年是中國市場經濟社會的形成與完善階段,迫切要求建立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行政體制。這種社會變遷和體制轉軌是前所未有的事業,向行政學者提出了許多理論和實踐課題,這無疑將成為推動中國行政管理學發展的巨大動力。

最后,中國行政管理學自恢復以來雖然取得了重大發展,但實事求是地考察中國行政管理學,它還是一個發展中的學科,是一個還不夠成熟的學科,其自身還存在明顯的弱點。有學者指出:“完整的行政學學科體系尚未建立起來,直到今天,人們還常常對行政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發生懷疑”。③就行政學的體系和內容而言,大都是在早期行政學家撰寫的行政學教科書基礎上的擴充和增加。人們對行政學的學科特性還缺少完整的理解,總認為公共行政學僅是一門應用性的學科,是對行政管理問題的簡單概括。所以行政學的學科體系也就顯得太零散,好象是非有機性的雜糅,不象其它學科那樣有理論系統。因而,從行政學學科發展的內在邏輯來看,行政學的進一步發展就成了行政學學科建設的必然。

綜合上述分析,可以認為,從行政學學科自身發展和中國行政改革和發展實踐對中國行政管理學提出的挑戰來看,行政管理學在中國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發展余地。因此,中國行政管理學在世紀之初存在著以下發展趨勢:

1.行政管理學基礎理論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行政管理學的研究將日益系統化。

行政管理學之所以在近十多年能迅速發展,其中一個很重要因素在于其適用,因此行政管理學也普遍被要求重視應用研究。過去十多年中國行政管理學研究基本上仍處于實際經驗的概括總結,還未能提出過系統的理論論述,理論研究十分薄弱,甚至有將行政管理學簡化為一套行政程序、管理技術和工藝的傾向。這種狀況使中國行政管理學研究缺乏更深層的理論指導和更堅實的理論支點,從而使得行政管理學缺乏獨立的學科尊嚴。在新的世紀之初,新的環境與新時代要求從理論上研究現代政府的行政職能與目的,探討行政的“公共性”及其基本價值,探討行政的倫理道德,重視研究行政哲學、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等。同時,中國行政學者將以鄧小平行政思想為指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打通學府與政府的溝通渠道,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探索與回答中國行政改革和行政發展中的各種問題及其基本規律,從而重視構建有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學理論體系與學科體系。正如有學者指出:“根據新的實踐經驗,應對本學科的理論、方法、地位、作用,進行再思考、再認識。對各家各派的學說應當取各家之長,由實踐檢驗”。④

行政管理學基礎理論研究將會深入各分支學科和專業行政研究,使行政管理學研究日益系統化,如行政價值理論、行政組織理論、行政發展與行政現代化理論、行政生態理論、行政溝通理論、行政文化、行政史、行政制度史、組織診斷和設計理論、人力資源開發理論、政策分析理論、辦公室自動化理論等進一步發展,研究熱點日益多元化和向分支學科滲透。而象國際行政、外交行政、安全行政、公共財政和經濟行政等專業行政研究也將日益獲得重視,行政管理學的學科建設和研究范圍將趨于系統化。

2.行政體制改革仍是中國行政管理學發展的研究主線,構建適應市場經濟社會的行政體制將成為發展中國行政管理學的基本目標。

中國行政管理學近十多年的恢復與發展的基本契機在于體制改革與社會變遷,行政體制改革無疑成為其研究的主線,今后仍將會以此為主線,進一步從廣度和深度開拓研究領域,如轉變政府職能,市場經濟社會的政府職能定位與政府角色定位,建立宏觀調控體系,調整中央與地方、政府與企業、政府與社會組織、政府與人大、政府與司法機關、政府與公民、政府與社會、政府的上下級之間、政府與政府之間的權責劃分,改革組織機構,明確劃分職權責,推行國家公務員制度,實行新的財稅體制和金融體制,政府決策民主化、科學化,加強政府對社會事務全面管理,加強行政民主化、法治化,等等。隨著中國行政體制改革實踐的不斷深入,以及中國市場經濟社會的逐步發育與成長,對行政管理學研究提出的理論與實踐課題將不斷增加。今后一段時期,中國行政管理學將繼續圍繞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開展研究,探討行政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的關系,行政體制改革的進程、步驟與方法等。

3.行政管理學的研究方法之重要性日益突出。

有學者提出,“按照社會科學發展的基本規律,任何一門社會科學的發展和突破,一般主要集中在學科基礎理論的深化、發展和突破,研究方法的更新和擴展,重要研究課題的選擇和完善這三個方面”。⑤由于歷史和其他原因,研究方法是中國行政管理學的弱項。研究方法的落后表現為:①理論脫離實際傾向嚴重,許多行政學者熱衷于演繹推理,而不去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甚至對中國政府結構、功能和運行機制及其所存在的問題了解甚少,把行政學變成脫離實踐的抽象的空洞的外殼;②研究方法單一和落后。行政管理學的教學和科研中,涉及方法論和研究方法的內容甚少。長期以來,過分重視規范研究,忽視實證研究;重視質的分析,忽視量的研究;習慣于靜態描述,忽視動態分析;重視非生態的方法,忽視生態分析的方法;重視生理分析的方法,忽視心態分析的方法。⑥研究方法的落后不僅限制了行政管理學的研究領域(如公共財政、預算等),妨礙了行政管理學操作研究的開展(如社會項目評估、政策效果評估、組織績效評估等),而且影響到研究結論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有學者指出:本學科“方法要更新,要加強計量方法,行之有效的案例法等仍待發展”。⑦因此,中國行政管理學進一步發展必須要求重視并改進研究方法,提倡實證研究、比較研究和系統分析、統計分析和歷史分析等方法,使行政學理論走出象牙塔,與中國行政管理實踐緊密結合,對中國行政改革與發展起到應有的指導和借鑒作用。

4.行政管理學研究將充分體現出跨學科特點。

現代社會科學發展的基本趨勢之一在于各學科的固有壁壘相對模糊,相關學科的相互滲透與相互影響日益突出,而且任何一門社會科學的發展,也離不開對其它學科的知識和研究成果的吸收與借鑒。中國行政管理學在過去的研究中顯然缺乏從多學科的角度來透視中國行政管理,從而使中國行政管理學研究顯得干癟空洞。今后,中國行政學研究將會更多地與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及管理學進一步緊密結合,開展綜合研究。這種結合一方面是基本理論與研究方法的相互滲透與借鑒,另一方面是研究領域的交叉和部分重合。一方面可以從多視角來研究行政學,另一方面將形成許多邊緣學科,拓展行政學的研究領域。所以,有學者指出,“行政管理學要積極地吸取其他相關學科的成果。不能認為只有行政學是研究政府管理的,其實,經濟學特別是宏觀經濟學以及法學等許多學科,都涉及政府行為,它們的許多研究成果都可以作為行政學的營養。這樣,行政學就不是在一塊空地上蓋房子,不是從零開始,而是有了一個相當高的起點。行政學的學者,要善于學習和吸收其他相關學科的成果,豐富自己,充實和提高自己。”⑧由于我國的經濟體制和行政體制緊密相連,加上“經濟學帝國主義”的滲透,今后一段時期內,經濟學與行政學的交叉研究將成為重點。

5.行政學研究將充分體現出應用性。

我國正處于行政體制改革起步時期,近十多年來行政學較多集中于宏觀行政體制改革研究。隨著行政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必然要求在繼續重視宏觀研究的同時,重視微觀研究;重視基礎理論研究的同時,加強應用性的研究。首先,行政學研究將突破定義學、分類學、定性學、原則學的基本模式。加強行政管理操作層次和操作技術的研究,從而為行政學的應用性奠定基礎。加強操作性研究是使操作性體現在組織、人事、決策、領導等各個研究領域。其次,行政管理學將從實踐中發掘新的研究課題,解決實踐中面臨的具體問題,以此來奠定自己的社會地位。最后,行政學研究將加強理論研究者與實際工作者之間的合作與溝通,從而為突出行政學的應用性提供良好環境與制度保障。

6.行政管理學研究日趨國際化和本土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國際交往的日漸增多,各國政府需要協作的事務日漸增多。在這種背景下,公共行政也存在著與國際“接軌”,按國際慣例辦事的基本趨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吸收了現代行政管理新觀念,為實現中國行政管理科學化、現代化、法治化起了重要作用。今后,還需繼續學習與借鑒國外的一些科學管理思想,從中吸取有益的成分,如行政成本論、政府掌舵論、市長經理論、行政經營論、倫理政府論等。同時,要加強與國際行政學界的學術交流與合作,走向國際學術論壇,研究世界各國行政并加以比較研究,加強對國際行政學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及時把握國際行政學研究的新動向、新趨勢以及國外行政改革的動態進程、主要內容、客觀效果及其經驗教訓。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行政學研究日益國際化有助于各國行政文明的交流與融合,這也將是中國行政管理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另一個基本趨勢是學術研究的本土化。現代行政學產生于西方,對中國而言是舶來品。中國行政管理學的發展不可能直接用西方的話語系統來解說中國實踐,任何社會科學如果離開了本土資源的支持都將成為虛幻的神話。因此中國行政管理學的發展經歷一個從引進、消化、吸收到借鑒、提高,進而創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行政學體系,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帶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顯然,在經過近十多年的引進、消化和吸收后,本土化十分迫切。

行政管理學的本土化將體現在:探討并最終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行政學理論體系,根據實踐需要確立并調整我國行政學研究的基本范圍和重點領域;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行政學課程體系與教育體系;探討行政學基本理論、原則、技術、方法在中國的選用范圍和條件。總之,本土化趨勢就是使行政學研究扎根于中國土壤,解決中國問題,體現中國特色。

馬克思曾經說過:“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程度,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程度”。⑨發展行政科學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現實需要,而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逐步深化將為行政學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動力資源,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世紀之初的客觀環境決定了中國行政管理學的發展趨勢,21世紀必將是行政管理學在中國走向輝煌的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