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農村保險服務體系建立
時間:2022-08-17 11:28:00
導語:略論農村保險服務體系建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在闡述安徽省農村保險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分析了目前安徽省農村保險服務體系構建的主要制約因素,在此基礎上從保險宣傳工作、保險產品創新、農村保險營銷渠道構建、加強保險公司售后服務以及內部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保險企業構建安徽省農村保險服務體系的具體對策,最后就政府對體系構建外部環境的改善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保險市場;服務體系;外部環境
從保險業的發展整體趨勢來看,在保險產品與費率同質性逐步加強的情況下,保險服務將成為保險市場新的競爭焦點。保險公司必須從展業、投保、承保、理賠、防災防損等各個環節為客戶提供差異化服務,從而得到客戶的信任和依賴,最終創造企業價值,這正是保險服務體系建設的真正目標與歸宿之所在。農村保險是農村金融對“三農”支持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保險服務體系的構建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以及保險公司自身成長都顯得尤為重要。
一、安徽省農村保險市場發展現狀
(一)農村保險市場發展加快
安徽省是一個典型的農村人口大省,總人口6516萬人,其中農村人口5147萬人,占比78.99%,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08年,全省共實現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收入3.06億元,農村人身險保費收入68.39億元,同比增長48.18%,進一步提高了農村人群的保障水平。
(二)農村保險服務網點初步形成規模
目前安徽省共有1800多家縣、鄉級保險機構。以中國人壽巢湖分公司為例,目前已經在全市120個鄉鎮建立了50多個農村營銷服務部,組建了以農村營銷服務部發展為依托,以駐村業務員服務為主體,以地方政府、鄉鎮密切合作,以行政村為單位,建立基本完備的中國人壽農村市場終端服務體系。
(三)政策性農村保險發展較快
1、政策性農業保險成果顯著。安徽省第一產業占GDP的比重近幾年一直為近20%,作為農業大省必須重視農業保險。2009年中央財政補貼的9個品種安徽已經開展8種,并且實現了全省地域全覆蓋,在已實現保費中,能繁母豬保險1805.62萬元,小麥保險12387萬元,水稻保險14789萬元,油菜保險2190萬元。2009年上半年已實現農業保險保費收入3.39億元,同比增長了10.7倍,農業保險賠款已達9484萬元。
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服務水平提高。安徽省合作醫療參合率不斷上升,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斷完善,已經初步建立了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2008年,安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以縣為單位實現全覆蓋,參合標準由每人50元提高到100元,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0.1%,全省每萬人口專業衛生技術人員數達到30.7人,住院實際補償率也明顯提高(見圖1)。
(四)傳統養老保險出現缺陷,新型農村養老保險亟待普及
安徽是全國12個較早進入老齡化的省份之一,農村養老形勢十分嚴峻。現在采用村民年度繳納的保險費總額與村民年現金純收入的比來考察在沒有其他補助情況下的農民繳納養老保險費能力。
農村居民一般能接受保費是年收入的5%-10%。從表1中可以看出無論在哪種利率水平下,40歲以后開始投保時保費占純收入比基本都已接近或者超過10%,這對大多數農村居民是難以承受的。較高的參保費用成了制約農村養老保險發展的瓶頸。目前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主要依據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三方并進的籌資渠道。安徽省100多個縣區僅有12個被列入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政策試點,這意味著新農保試點明顯存在面過窄、實現全覆蓋時間過長的問題。
二、制約安徽省農村保險服務體系構建的主要因素
(一)農村居民保險意識淡薄
受小農經濟的影響,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對居民的意識形態、消費習慣影響依然很大,形成了養兒防老、自擔風險的習慣,農民較少考慮購買養老保險。農民保險意識是決定保險有效需求的一個重要因素,保險有效需求不足直接影響保險服務體系的構建。
(二)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影響保險市場擴大
安徽是全國自然災害最頻繁的省份之一,農業災害以旱災和洪澇災害為主。2008年全省農作物受災面積達1595.17欠公頃,絕收19498公頃。其中:旱災受災面積795.84千公頃,絕收面積達78.79千公頃;洪澇災害農作物受災面積458.97千公頃,絕收面積46.14千公頃。頻發的自然災害造成了農民收入水平低的局面。另外,長期以來安徽省農民人均生活費支出已經占據了人均純收入的大部分(見表2),收入水平低是造成農村保險有效需求不足的直接原因。
(三)保險產品單一,不能滿足農村發展需要
目前實施的保險險種還比較單一,保險公司普遍沒有針對廣大農村的具體實際情況開展符合農村情況并為農民普遍接受的農村保險品種,而是簡單地把按照城鎮居民消費水平制度的保險品種直接投放到農村市場。由于險種不合時宜,導致廣大農民對購買保險的積極性不高。
(四)保險公司服務水平有待提升
農村保險營銷員文化程度普遍較低,隊伍穩定性差,宣傳服務工作不足,直接影響到群眾對保險行業的信任度。同時農村保險宣傳、保險咨詢、代收保費總是在固定地點進行,其他保險服務的提供少之又少。在農村業務量大面廣極度分散且以小額賠付居多的情況下,保險公司從報案處理到查勘理賠再到支付保費,服務難以及時到位,使農村保戶在出險后得不到應有的服務,從而對保險失去信心。
三、構建安徽省農村保險服務體系對策和建議
(一)擴大農村保險宣傳工作
保險機構可以通過保險移動宣傳畫欄、農村保險知識宣講團、編發農村保險產品手冊等豐富多彩的形式,走進鄉鎮和農村,深入開展農村保險知識普及和宣傳工作。各級地方政府要動員農村基層干部投保期限短、保費低的保險險種,使他們及時得到經濟補償的實惠,并通過他們以自己親身經歷進行保險宣傳教育。
(二)加強農村保險產品創新
保險公司要堅持長期經營、差異化經營的原則,提供具有農村特色的產品,樹立以農民為中心的服務意識,形成完善的農村保險產品體系。在推廣農民有支付能力的農村小額保險產品廣覆蓋險種的同時,適當開發一些中高檔險種,滿足不同收入層次農民的保障需要;針對農民所關注的問題,采用針對性的保險險種方案來增加農民對保險的興趣;針對農民經濟收入不穩定的特性,可以推出繳費方式更加靈活的保險產品。
(三)拓展農村保險營銷渠道
1、培養營銷隊伍。大力發展駐村營銷員,提升他們在當地群眾的良好形象,并且在激勵政策上給予適當的傾斜,增強他們的責任感。
2、延伸保險分支機構。在市場有需求、發展有潛力、管控能到位的情況下,鼓勵保險公司向農村地區延伸分支機構。
3、發揮農村社會網絡優勢。通過農村郵政、信用社、電力等系統的網點優勢,對與各自業務相關的財產保險、人身意外險等產品進行銷售。
4、發展農村保險中介機構。鼓勵保險中介機構積極參與農村保險市場的分工協作,積極向農村地區延伸服務網點,逐步確立經營特色和品牌價值。
(四)加強售后服務,贏得農村居民信任
1、理賠環節。客戶出險后,按合同要求及時理賠是保險公司贏得客戶信任的關鍵措施。可以通過召開理賠現場會改變保險商品使用價值不直觀的特點。2009年郎溪縣遭受罕見的龍卷風等自然災害襲擊后,保險經辦機構對投保午季農作物受災情況立即進行了現場查勘定損,農戶先后領到理賠資金共計278.8萬元。
2、防災防損環節。保險防災防損是保險經營的重要環節。保險公司擁有眾多防災防損專家和豐富的防災防損工作經驗,可以向農村居民提供各種防災防損服務。
3、提供富有特色的咨詢服務。針對農村地區醫療條件較差
的情況,定期對投保農民進行必要的身體健康檢查,傳授各種簡易的自救、自檢常識;經常深入農村,聽取最基層的意見和保險需求;在每個機構網點設立免費咨詢和投訴服務臺,為農民提供貼心的保險服務。
(五)加強保險公司內部管理,提高服務質量
保險公司要轉變觀念,加強內部管理。保險員工注意儀表端莊,態度友好,針對農村保險服務的特殊性選擇適宜的交談方式,做到條款解釋通俗化,讓農民真正感受到優質的服務。保險公司要結合農村保險具體特征,平衡展業、承保、理賠各個步驟的服務能力,使保險經營規范有序,并且在實踐中注意總結和探索。
(六)支持地方經濟發展,提高農村居民收入
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人們規避風險的偏好與其自身經濟實力有關。一般而言,經濟越困難的群體,越不愿意購買保險;隨著收入的不斷增加,對保險的需求才會增加。保險公司應力所能及地支持地方經濟發展,推動保險資金投資農村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項目,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從而提高農村地區保險需求,同時提高保險公司的社會信譽。
(七)政府出臺相應政策,改善外部環境
1、加大補貼。首先,加大對農民生產生活產生重要影響的農機、農具以及農業基礎設施等方面保險的補貼、優惠政策。其次,政府可通過立法來明確規定對農村保險的稅賦減免。
2、加強保險人才的培養。可以以高等院校為依托,加強農業保險專業人才的培養。目前,安徽省有六所高校開辦了保險學專業,可以考慮以這些高校為依托,開展農村保險各項課題研究,為安徽省發展農村保險事業培養高素質的專業后備人才。
3、建立農村保險發展激勵制度。各級地方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的領導和工作人員可以將農村保險事業的發展情況納入到各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的政績考核體系中去,真正認識到農村保險的發展對于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作用。
- 上一篇:五好家庭建立完善方案
- 下一篇:勞保局加強技能培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