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群體性事件危機處置方式

時間:2022-08-17 11:48:00

導語:略論群體性事件危機處置方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略論群體性事件危機處置方式

論文關鍵詞:高校群體性事件預警危機處置

論文摘要:有效預防和妥善處置高校群體性事件,對于維護高校及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論文分析了高校群體性事件的成因,探討了預防和處置高校群體性事件的原則,并從高校的視角提出了如何預防和妥善處置高校群體性事件的步驟和對策。

高校的穩定直接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因為高校永遠是西方對我國進行思想領域攻擊的重要場所,而社會轉型期的各種不穩定因素也為高校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提供大量誘因。可見,高校的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各類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趨勢。高校群體性事件將呈現以下發展趨勢:數量會增多,規模會擴大;行為會更激烈,社會影響會增大;組織將更嚴密,政治色彩變濃[1]。

高校群體性事件主要指在高校內部發生或與高校密切相關,在短期內由人為因素所引起師生員工或相關群眾參與,選擇體制外行動,造成一定社會負面影響的群體性行為。“它是一種在特定的氛圍下由眾多大學生在激烈的互動中自發產生的,無任何指導、無明確目的,不受正常社會規范制約的眾多學生的狂熱行為”[2]。事件主要表現在群體急性上訪、圍堵、沖擊學校及部門、擾亂正常工作、教學和生活秩序的緊急事件;散布謠言、錯誤言論、邪教宣傳;特殊時期的非法游行、示威、靜坐、抗議等政治事件。

為了維護廣大師生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維護高校和社會穩定大局,迫切需要高校提高應對事件的處置能力和規范處置行為,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這類群體性事件。為此,本文提出了加強處置工作的組織領導和職責分工,堅持正確的處置原則和運用科學的處置方法,使事件控制在校園之內,處置在萌芽狀態之中。

一、高校群體性事件的成因分析

近些年來,高校群體性事件的發生主要有三個層面的成因[3]。

(一)社會層面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調整,勢必會有一部分人的利益在調整的過程中受到損害或遭受不公平對待,有部分人為了發泄對社會的不滿,達到引起社會關注之目的,把目標盯上了最受社會關注的大學生群體,把大學生當作報復社會的“替罪羊”。近年來,許多高校都相繼啟動了新校區建設,土地征用、大宗物資采購、基建建設等,由此產生的經濟糾紛日益增多。高校往往成為這些糾紛的受害者,無論是否屬于學校的責任,當事者找學校討要利益,施加壓力,一旦受拒就選擇聚集鬧事,甚至沖擊校園,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

(二)學校層面

首先,規章制度不夠健全,制度與制度之間互相矛盾導致管理混亂,學生感到無所適從,從而引發不滿情緒甚至產生過激行為。其次,有的規章制度在執行過程中缺乏人文關懷,部分管理人員服務意識差,說話辦事、處理違紀行為、批評教育學生時做法過于簡單、粗暴,激起學生強烈不滿。第三,高校的后勤社會化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廣大學生成為最大的受益者,但同時部分學校的后勤社會化保障還存在不少問題,有的校內日用品物價偏高,新建學生公寓在質量、生活設施方面存在安全隱患,衛生監管不力,發生食物中毒等,從而引發學生集體上訪或罷課等。第四,學校擴大招生以后,公共資源緊張,自習室圖書資料等不能滿足學生需求,容易引發因爭搶資源的群體性事件。

(三)學生層面

由于大學生接觸較多西式的民主思想,當學生認為學校侵犯了自身權益,而又得不到解決的情況下,學生在維護自身權益時采取過激行為,如罷課、游行、聚眾上訪等。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社會責任感缺乏、心理素質欠佳、分析問題和判斷問題的能力不夠,在對國際國內一些重大問題的看法上往往偏激,圖一時之快,受到不良網絡信息的影響和煽動,出現過激言行[4];現在大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一些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比較嚴重,對社會一些現象疑惑,對就業前景迷茫,加上不能充分就業,導致心理失衡,產生不良情緒,這種情緒一經煽動就可能像烈火一般燃燒、蔓延。

二、高校群體性事件的處置原則

(一)以人為本——最高價值取向

“以人為本”原則,是從科學的人性觀角度得出的。新時期我國提出科學發展觀,明確把“以人為本”作為發展的最高價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不斷滿足人的全面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根本出發點。高校群體性事件處置的始末都要貫徹“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在事件的應急處置過程中以“人”為中心,善待事件所涉及的學生、教師和社會其他人員。

(二)預防為主——防患于未然

當不穩定事端或群體性事件一旦有苗頭,尚處在醞釀過程;尚未發生聚集上訪、堵門、堵路、攔截車輛、圍攻毆打機關工作人員等嚴重影響社會治安秩序和高校工作秩序的違法違規行為;學院、部門的內部矛盾尚未出現過激行為等。一旦出現以上現象,有關主管學院、部門要及時主動到現場開展工作化解矛盾,避免事態擴大。高校在制定和出臺政策措施時,要充分考慮最廣大師生的根本利益,考慮師生對政策措施的理解和支持程度,從源頭上防范涉及師生切身利益的高校群體性事件發生。建立健全高校利益協調機制和高校穩定的預警工作機制,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控制、早解決,及時消除各種誘發高校群體性事件的因素。

(三)各負其責——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

事件發生地的黨委、學院負責處置,必要時上級黨委、學校直接負責處置。引發事件的問題由有關主管部門負責解決,責任落實到部門、學院和個人,不把本部門應該解決的問題推給上級和社會。

(四)依法處置——依法按政策辦事

在處置群體性事件的過程中,要維護法律法規的權威性和政策的嚴肅性,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解決師生反映的問題,妥善處置高校群體性事件。

(五)化解疏導——防止矛盾進一步激化

處置群體性事件要注意工作方法、策略和政策,綜合運用政策、法律、經濟、行政手段和教育、協調、調解等方法,加強對師生的說服教育,引導師生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達利益訴求,解決利益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態擴大。

(六)快速反應——及時果斷處置

對發生暴力行為或嚴重損害高校秩序和社會治安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群體性事件,要及時果斷采取措施,堅決制止違法行為,盡快平息事態。

三、高校群體性事件處置

(一)組織領導和職責分工

成立學校群體性事件應急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和學校應急處置工作辦公室。加強對預防和處置高校群體性事件的指導,建立健全聯席會議機制,落實工作責任制,明確工作分工,抓好督促檢查。各部門認真履行職責,加強協作形成工作合力。

(二)預警機制與信息報送

各學院或校園內若發現或接到有影響學校與社會安全穩定的舉報,迅速向學校應急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報告情況。學校應急處置工作辦公室負責核實相關信息,并報學校應急處置工作領導小組,確定是否啟動相應的應急預案,采取處置行動。確認信息屬實后,相關部門迅速清除有害信息,信息當事人所在單位負責人及時做好信息人的說服教育工作和思想轉變工作,消除可能影響校園和社會安全穩定的苗頭。并由學校應急處置工作辦公室根據具體情況,及時向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公安機關等有關部門報告。

保衛處密切注意一切可能的動身,隨時向學校應急處置工作辦公室匯報情況,由學校黨委宣傳部統一宣傳口徑,負責對外信息,掌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宣傳部、教務處加強網絡監控,防止大字報、小字報、標語、橫幅、校園網、手機信息等有害信息的傳播。對有誣陷、誹謗、煽動性質的標語,要迅速拍照、抄寫并及時清除。

(三)應急響應與現場處置

高校群體性事件一旦發生,事件發生地的主管部門負責人迅速趕赴現場進行處置,有關老師、輔導員等必須第一時間內趕赴事發現場,摸清原因,掌握情況,協調處置和疏導工作。必要時主要負責人直接指揮現場處置工作,帶頭面對面誠懇聽取師生意見,對師生提出的要求,符合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的合理部分,當場表明解決問題的態度、給予解決或上報研究解決;暫時困難或無法解決的問題要做好解釋工作,責成相關部門限期研究解決;對確因決策失誤或者工作不力而侵害師生利益的,要據實向廣大師生講明情況,公開承認失誤,盡快予以糾正;對師生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要講清道理,耐心細致地做好說服教育工作;凡未經法律程序批準欲上街游行者和恣意擾亂的提出嚴厲批評,采取果斷措施堅決予以阻止,維護學校穩定。

若事件性質特別嚴重,造成嚴重傷害,學校應急處置工作辦公室在事件發生后的一小時內上報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和公安機關,三小時書面報送事件情況。學校醫院根據現場需要開展救援工作,如有受傷教職工、學生,盡快送往醫院醫治,工會、學生處應迅速派人趕赴醫院協助救治工作。受傷害學生所在院系得到情況后,根據情況與受傷害學生家長取得聯系,將受害學生基本情況告知家長,情況嚴重的立即通知家長來校處理學生救治工作。

(四)善后處理工作

事件處置結束后,還要做好善后處理工作,不然可能會醞釀出新的事件或反復。因此,要繼續做好善后的思想教育工作,盡量消除影響,繼續深入調查,徹底弄清事件的原委。進行及時的反思和總結,反思為什么會發生這一事件,學校工作有無不當的地方,反思處置這一事件的成功與失敗,有什么經驗和教訓,寫出調查報告和工作得失的總結,為今后類似的危機處置提供借鑒。